刘红
- 作品数:26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浦东新区卫生局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及术式选择
- 2012年
- 目的探讨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1例(41眼)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周、4周、3个月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获得性上斜肌麻痹以双侧为主,病因主要为闭合性颅脑外伤,常有昏迷病史,有旋转复视主诉,代偿头位以下颌内收多见,斜视检查表现为双下方为主的外旋。本组病例中35眼行Harada-Ito术,5眼行上斜肌折叠术,1眼行下斜肌减弱术。术中及术后随访未见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旋转复视消失,1例仍有轻微头向肩倾斜的代偿头位。41眼术前同视机检查上方注视野外旋(9.1±2.1)°,正前方注视野外旋(11.0±2.4)°,下方注视野外旋(15.0±3.3)°,与术后1周[分别为内旋(7.5±2.3)°,内旋(4.7±2.4)°,内旋(2.2±2.4)°],术后4周[分别为内旋(5.3±1.9)°,内旋(3.5±2.3)°,内旋(1.9±2.3)°],术后3个月[分别为内旋(1.8±2.2)°,外旋(1.4±2.1)°,外旋(4.2±2.3)°]相比,旋转斜视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时间推移,术后旋转斜视度有一定程度的回退趋势。结论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旋转性复视,需依据临床检查结果选择Harada-Ito术、上斜肌折叠术或下斜肌减弱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以适度过矫为宜。手术安全可靠,效果显著。
- 刘艳张晓慧刘睿邹蕾蕾刘红
- 关键词:旋转斜视复视眼外科手术
- 关键期后弱视人群皮层下通路损害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 文雯刘帅张朋吴苏嘉何生孙兴怀刘红
- 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外直肌完全麻痹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外直肌完全麻痹斜视患者的术式选择、影响因素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加强的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外直肌完全麻痹的内斜患者共28例(31只眼),对术前及术后眼位、代偿头位、复视、双眼单视注视野以及眼球运动等进行比较分析。对术前及术后双眼单视注视野,麻痹眼的运动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依据牵拉实验以及术前术后检查结果,28例患者(31只眼)中,8只眼行单纯直肌转位术,10只眼行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术及直肌转位术,7只眼行直肌转位术及对侧眼配偶肌后退术,6只眼行直肌转位术、对侧眼配偶肌后退术及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术。术后3-8个月(平均5个月),28例患者中术后第一眼位完全正位者17例,其余患者均轻度欠矫在10△以内。27例术前有复视及代偿头位的患者中,26例术后第一眼位复视及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外直肌完全麻痹患者,术后残余10°,第一眼位主诉仍有复视并伴轻度代偿头位,予配戴三棱镜矫正,患者复视及代偿头位消失。所有患者双眼注视野从术前的27.0°±6.4°扩大到术后的40.5°±4.8°(t=-34.692,P〈0.001),受累眼的眼球运动从术前的-4.9±0.4增加到术后的-2.9±0.9(t=-13.418,P〈0.001)。结论加强的部分直肌转位术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外直肌完全麻痹内斜患者的第一眼位,消除患者异常头位以及第一眼位的复视,提高受累眼眼球运动能力,显著扩大患者双眼单视范围。在确定手术方式和术式的先后顺序时,麻痹肌的拮抗肌的被动牵拉实验是一个关键因素。
- 刘睿张晓慧邹蕾蕾黄莉雯刘红刘艳周行涛周浩
- 关键词:眼肌麻痹动眼肌眼球运动
- 球后麻醉在非定量斜视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球后麻醉在非定量斜视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患者85例(101眼),男50例,女35例,平均年龄24.8(11-59)岁,均为行斜肌手术或直肌移植术,术前手术方式已确定,无需术中调整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球后麻醉组(50例,61眼)及对照组(浸润麻醉;35例.40眼),采用1%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3:1混合分别对患者行球后麻醉或浸润麻醉后.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前转位术、下斜肌探查术、上斜肌断腱术及直肌移植术等术式,术巾、术后第1天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及不适等症状,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VRS)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观察手术效果。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球后麻醉组患者术中对疼痛的耐受性良好,无严重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的出现,VRS评分均为0级(54%)和1级(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833,P〈0.01)。斜肌亢进消失率或直肌移植成功率均达100%。结论在球后麻醉下进行非定量斜视手术切实可行,适用于配合程度良好的大龄儿童及成人患者。
- 刘艳刘红刘睿张晓慧
- 关键词:球后麻醉斜视病例对照研究
- 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手术治疗的探讨
- 刘红邹蕾蕾刘帅刘睿姚静刘艳林晶
- 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在外伤所致外旋斜视治疗中的应用
- 刘艳刘红刘睿林晶张晓慧
- 诊断性遮盖试验对不同类型共同性外斜视斜视度及分型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比较诊断性遮盖试验(DOT)对不同类型外斜视斜视度及分型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共612例,每位患者行遮盖前及遮盖30 min后注视33 cm视标、5 m视标的棱镜片(三棱镜)+遮盖法斜视度测量。结果遮盖前集合不足型注视33 cm和5 m视标斜视度分别为(57.6±24.1)、(34.2±18.4)PD;遮盖后为(66.6±20.1)、(39.8±19.6)PD。遮盖前基本型注视33 cm和5 m视标斜视度分别为(50.6±28.9)、(48.1±28.7)PD;遮盖后分别为(63.2±27.0)、(53.6±27.8)PD。遮盖前分开过强型注视33 cm和5 m视标斜视度分别为(21.5±19.9)、(53.6±23.8)PD;遮盖后分别为(54.4±27.4)、(59.7±23.5)PD。遮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遮盖前集合不足型138例(22.2%)、基本型452例(72.8%)、分开过强型31例(5.0%);遮盖后集合不足型247例(39.8%)、基本型365例(58.8%)、分开过强型9例(1.4%)。遮盖后8.7%的集合不足型、26.5%的基本型、74.2%的分开过强型分型发生了变化。结论遮盖后各型外斜视注视33 cm视标、5 m视标斜视度都有所增加,注视33 cm视标斜视度增加更为显著。遮盖对分型的影响:分开过强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
- 刘艳刘红邹蕾蕾刘帅
-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
- 消旋山莨菪碱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作用和安全性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10%消旋山莨菪碱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2~3周龄英国短毛花色豚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采用右眼遮盖半透膜建造形觉剥夺模型。左眼为自身对照;A组:形觉剥夺+10%消旋山莨菪碱20μL玻璃体腔注射1次;B组:形觉剥夺+生理盐水20μL玻璃体腔注射1次;C组:单纯形觉剥夺组。所有动物饲养于500 lx白光照明环境中,照明周期12 h。干预前后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计算玻璃体腔长度;带状光检影法测量屈光度;右眼与左眼的差异作为评价指标以消除饲养过程中的组间差异。2周后实验结束,每组随机选取2只豚鼠处死后立即摘取眼球,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眼部组织结构。结果各组基线左右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复测,A组左右眼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长度差异小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玻璃体腔长度差异与眼轴长度差异显著相关(r=0.904,P<0.001)。各组间左右眼屈光度、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给药组视网膜、巩膜、脉络膜均未见毒性改变。结论 10%消旋山莨菪碱可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轴的增长,主要抑制玻璃体腔长度。10%消旋山莨菪碱玻璃体腔注射未发现组织学毒性改变。
- 杨颖周行涛李涛刘红
- 关键词:消旋山莨菪碱形觉剥夺性近视
- 视觉敏感期后弱视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单眼或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标准。然而,视觉敏感期后的弱视是患病率较高的眼部疾病,全球有接近3%的高发病率,但以往对于这类患者却是放弃治疗的。目前,视觉敏感期后弱视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对视觉系统可塑性的重新认识。本文就这一热点领域,针对视觉关键期后视觉系统可塑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视觉敏感期后弱视治疗的进展等作一综述。
- 黄莉雯邹蕾蕾刘红王蔼侯
- 关键词:弱视眼部疾病视觉系统器质性病变高发病率
- 奥洛他定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合并瞬目频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奥洛他定对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合并瞬目频繁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连续的3~12岁瞬目频繁儿童97例。方法根据临床检查结果,按照引起瞬目频繁的诱发因素,将97例患儿分为单纯过敏性结膜炎(AC)组、AC合并倒睫组、AC合并儿童抽动症组、倒睫组、儿童抽动症组以及原因不明组,对AC组患者分别随机给予0.1%奥洛他定滴眼液,每日2次(n=35);及0.05%依美斯汀眼液,每日4次(n=32)。3周后随访瞬目症状的好转情况。主要指标瞬目频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奥洛他定对合并有AC的瞬目频繁治疗有效率为80.43%,单纯AC组瞬目频繁治疗有效率为82.86%,明显高于依美斯汀组(75.0%)(P=0.01)。结论AC是诱发儿童瞬目频繁的最常见因素,起病早期应用奥洛他定眼液治疗可减轻和消除瞬目频繁的症状。
- 周浩周行涛瞿小妹刘红龚岚褚仁远
- 关键词:眨眼症过敏性结膜炎奥洛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