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雷帕霉素与低频电磁场联合应用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效应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与低频电磁场联合运用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15只,采用体外分离法培养大鼠BMSCs,传代3次后接种至细胞培养板中,将其分为对照组、雷帕霉素组、电磁场刺激组和联合应用组。对照组应用达尔伯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进行培养;雷帕霉素组在DMEM中加入浓度为5nM的雷帕霉素;电磁场刺激组则在DMEM基础上给予频率为15Hz、强度为1mT的脉冲电磁场刺激;联合应用组在加入浓度为5nM雷帕霉素的DMEM基础上给予频率为15Hz、强度为1mT,每天1h的脉冲电磁场刺激。分别于干预后7d、14d和21d,提取细胞的总RNA和总蛋白,采用茜素红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各组的成骨效应。
- 易智谦宋明宇虞冀哲刘阳韦盛杨勇李峰吴华
- 关键词:雷帕霉素电磁场
- 探讨电磁场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时间依赖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究正弦波电磁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方向分化、促进其增殖的时间依赖性。方法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取用生长状态良好的第三代细胞进行实验。将细胞按照1×105个/孔接种于3.5 cm细胞培养皿中。将细胞培养皿按照完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设有1 d组、4 d组、7 d组、10 d组、14 d组共五个亚组。将实验组置于15 Hz 1 mT正弦波电磁场中每天暴磁1 h,对照组在同条件无磁场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暴磁结束后提取各组细胞总RNA,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比较各组中成骨指标: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唾液酸蛋白(BSP)、骨桥蛋白(OPN)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另有一批细胞按照1×103个/孔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块细胞培养板设7个副孔,共接种10块细胞培养板。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随机分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设有1 d组、4 d组、7 d组、10 d组、14 d组共五个亚组。将实验组置于15 Hz 1mT正弦波电磁场中每天暴磁1 h,对照组在同条件无磁场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用CCK8法检测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电磁场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早期阶段(1 d、4 d)可以诱导其向成骨方向分化,而在其作用的晚期阶段则抑制其进一步成骨方向分化;相应的电磁场作用初期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电磁场作用后期可促进其增殖,尤其在7 d、10 d时效应明显。结论电磁场可以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方向分化,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效应。
- 宋明宇李峰杨勇虞冀哲易智谦刘阳吴华
- 关键词:电磁场成骨
- 50Hz正弦电磁场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50Hz、1.0mT正弦电磁场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骨肉瘤MG-63细胞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放在无电磁场的培养箱中,实验组放入含有50Hz、1.0mT正弦电磁场的培养箱中,分别在第2天、第4天和第6天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cyclin B1和cyclin D1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2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数目增多、cyclin B1和cyclin D1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50Hz、1.0mT正弦电磁场能够显著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
- 尚林刘阳宋明宇虞冀哲吴华
- 关键词:正弦电磁场骨肉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 正弦电磁场对高糖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正弦电磁场对高糖环境下大鼠BMSCs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将第三代细胞分为暴磁组、高糖组、高糖暴磁组及对照组。高糖组采用高糖培养基(葡萄糖浓度为15 mmol/L),电磁场组每天给予1 mT、50 Hz正弦电磁场刺激2 h。刺激21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在成骨和成脂分化上的差异,刺激7 d后Real-time PCR检测成骨/成脂相关基因Runx2、ALP、Id4、PPARγ、aP2的表达变化。结果暴磁组钙结节形成能力较对照组增强、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增高,高糖组形成脂滴能力增强、成脂相关基因表达增高,高糖暴磁组成骨和成脂基因表达均有增高,但前者更为明显。结论正弦电磁场对高糖环境下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促进成骨、间接抑制成脂分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关键分子Id4有关。
- 刘阳杨勇虞冀哲宫晨徐飞宋明宇吴华
- 关键词:电磁场骨髓祖代细胞高糖细胞分化
- 低频电磁场干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软骨分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在体外条件下低频电磁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5代后,采用微团培养法在含成纤维生长因子-2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培养基中生长,并给予正弦波电磁场(1.0 mT,50 Hz)干预。3周后进行阿利新蓝染色以检测软骨基质生成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软骨特异性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并使用二甲基-亚甲蓝(DMMB)染料结合法评估细胞微团中糖胺多糖水平。结果在电磁场和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细胞微团向软骨分化,细胞微团中Ⅱ型、X型胶原及蛋白多糖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与非暴磁组比较,暴磁组细胞糖胺多糖(GAG)/DNA比例较高(3.108±0.341)。结论电磁场促进大鼠BMSCs成软骨分化可能与细胞表达Ⅱ、X型胶原及糖胺多糖增多有关。电磁场在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可诱导及维持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但单因素电磁场刺激不能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 虞冀哲杨勇刘朝旭宋明宇刘阳吴华
- 关键词:电磁场间充质干细胞微团培养成软骨分化
- 不同作用时间下正弦波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效应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究15Hz正弦波电磁场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方向分化的最佳时间窗。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将长势良好的第三代细胞,按照1×10^5个/孔接种细胞于3.5cm细胞培养皿中,接种后第2天将所有培养皿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磁组,再按暴磁总天数分为A组(7d)、B组(14d)、C组(28d),A组包括A0组(对照组)、A1组(暴磁每日1h)、A2组(暴磁每日4h)、A3组(暴磁每日8h);B组包括B0组(对照组)、B1组(暴磁每日1h)、B2组(暴磁每日4h)、B3组(暴磁每日8h);C组包括C0组(对照组)、C1组(暴磁每日1h)、C2组(暴磁每日4h)、C3组(暴磁每日8h)。每批次细胞取自同一只老鼠,暴磁组置于15Hz1mT正弦波电磁场中暴磁。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唾液酸蛋白(BSP)、骨桥蛋白(OPN)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用茜素红染色方法比较各组钙结节分布;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比较各组RUNX2蛋白量的变化。结果15Hz正弦波电磁场刺激7d可以体外诱导大鼠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以A,组的效应最为明显,并且以早期成骨指标RUNX2的效应最为突出;磁场刺激14d后,则以B.组效用明显,并且以晚期成骨指标OPN的效应明显。WesternBlot比较各组RUNX2蛋白量的变化,趋势相近。电磁场刺激14d和28d后,以B1组和C1组的钙结节量最多。结论15Hz正弦波电磁场诱导BMSCs成骨分化有明显的时间窗口效应;随着暴磁天数的增加.每天短时间(1h)暴磁即可达到较好的诱导效果。
- 宋明宇杨勇虞冀哲易智谦徐西强尚林刘阳吴华
- 关键词: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95例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内获得病理诊断的95例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等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原发性脊柱肿瘤的发病高峰是41~60岁,良性肿瘤63例(66.32%)、恶性肿瘤32例(33.68%),良、恶性比为1.97∶1,男、女比为1.07∶1。良性肿瘤以神经鞘瘤(38.95%)、血管瘤(7.37%)、骨软骨瘤(4.21%)多见,恶性肿瘤以脊索瘤(6.31%)、骨巨细胞瘤(4.21%)、软骨肉瘤(4.21%)、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21%)多见。结论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宫晨姚斌李觅刘阳李昆朋郭风劲
- 关键词:脊柱肿瘤原发性肿瘤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
- 共培养条件下电磁场干预对大鼠成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电磁场干预对大鼠成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定向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电磁场促进成骨分化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及成骨细胞,将第三代成骨细胞与BMSCs通过transwell培养小室建立共培养系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共培养细胞分为共培养组及共培养暴磁组,另随机选择单细胞培养的BMSCs及成骨细胞纳入单细胞培养组。共培养暴磁组细胞每日给予电磁场刺激4h。于实验进行14d后随机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Runx2、Sp7、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骨形态形成蛋白-2及骨钙素基因表达情况,并选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矿化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单细胞培养模式下BMSCs及成骨细胞其各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较低,而共培养模式下BMSCs及成骨细胞其各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强,并且以共培养暴磁组成骨细胞上述指标增强幅度较显著。通过茜素红染色发现,与单纯共培养组比较,共培养暴磁组细胞矿化钙结节数量明显增多。结论低频电磁场干预可显著促进共培养条件下BMSCs及成骨细胞成骨定向分化,其可能机制为电磁场刺激能促进骨形态形成蛋白-2表达,使其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及成骨细胞进一步成熟分化。
- 虞冀哲杨勇刘朝旭宋明宇刘阳吴华
- 关键词:电磁场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
- 1.0 mT低频交变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1.0 mT低频交变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用1.0 mT正弦波电磁场进行实验,电磁场频率分别设置为10 Hz,30 Hz,50 Hz和70 Hz。不同频率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天均接受8 h暴磁处理,培养时间为2周。分别在不同时间点使用Live/Dead试剂盒检测不同频率电磁场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DNA定量方法评价细胞增殖水平;使用Von Kossa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骨钙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合成情况。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50 Hz及70 Hz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有明显影响;10 Hz电磁场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暴磁2周后,发现50 Hz组骨钙素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合成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暴磁组;并且50 Hz组中矿化结节数量及密度也较其它组明显增加。 结论 不同频率1.0 mT低频交变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增殖及成骨分化方面的影响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为电磁场应用于骨组织再生医学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 汤翔宇付涛刘阳刘朝旭
- 关键词:电磁场干细胞成骨分化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