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振宇
- 作品数:148 被引量:68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腔内治疗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评价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腔内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14年11月共36例行腔内治疗的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腔内修复指征为血管解剖条件合适的RAAA患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AAA腔内治疗术后死亡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6例中男32例,平均年龄为(68±14)岁;平均GAS评分为79±19。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为27.8%(10/36),其中术中死亡率为8.3%(3/36)。术中内漏发生率为25%(9/36)。随访时间2~124个月,平均(38±29)个月,总生存率为61.1%。围手术期及中远期再次干预率为36.1%(13/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OR=0.072,95%CI:0.006~0.898,P=0.041)和腹腔内破裂(OR=0.143,95%CI:0.030-0.694,P=0.016)是围手术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内破裂(OR=4.852,95%CI:1.046-22.499,P=0.044)是中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解剖条件合适的RAAA患者行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冠心病和腹腔内破裂是影响腔内修复RAAA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郭宝磊符伟国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王利新唐骁
-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治误区被引量:3
- 2014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急性致死性原因.本文就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临床常见诊治误区进行梳理分析后指出:D-二聚体只能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为基础,而非溶栓治疗;应用华法林抗凝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 ~3.0;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同步治疗,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抗凝禁忌证或并发症时推荐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来预防肺栓塞.
- 史振宇符伟国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药误诊误治
- 一种构建人体实质脏器仿生三维血管网络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建人体实质脏器仿生三维血管网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采集正常人肝脏心脏或者肾脏血管网络图像,将三维血管模型转换成二维血管断层图;将P(CL-EC)置于纤维蛋白胶中间,压制成膜片;利用计算机激光高...
- 史振宇符伟国刘震杰张祥满凌志青
- 文献传递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估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59 ~ 83岁.80例均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经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全组共接受外科治疗83例次,其中支架成形73例次,球囊扩张6例次,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3例次,肾动脉内膜切除1例次.80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7例,随访时间6 ~ 141个月,有3例发生远期死亡.随访患者血压为(140.3±14.4)/(78.1±8.3)mmHg,肌酐(130.7±65.2) μmol/L,与术前血压(152.5 ±18.3)/(83.1 ±9.3)mmHg与肌酐(145.8 ±90.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降压治疗有效率59.4% (38/64).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通过外科治疗可有效改善血压和稳定肾功能,治疗方法首选腔内支架成形术.部分患者术后血压控制不佳主要原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
- 史振宇符伟国陈斌郭大乔徐欣蒋俊豪杨珏竺挺董智慧石赟王利新唐骁岳嘉宁王玉琦
- 关键词:肾动脉梗阻动脉粥样硬化血压肾功能
- 颈内动脉假性闭塞手术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 2017年
-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假性闭塞(atheromatous pseudo-occlusion,APO)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间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为APO患者32例,对照组为重度狭窄(70%~99%)患者124例。对两组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心梗1例(3.1%),无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及死亡病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1.4%),心肌梗死6例(4.2%),死亡1例(0.7%)。次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切口渗血1例(3.1%),肺部感染2例(6.3%),高灌注综合征2例(6.3%);对照组发生切口渗血3例(2.1%),切口感染2例(1.4%),肺部感染4例(2.8%),颅神经损伤2例(1.4%),高灌注综合征2例(1.4%)。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35.3±17.5)个月。APO组1例(3.1%)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4例(12.5%)发生再狭窄,死亡3例(9.4%),死因均非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8例(5.6%),再狭窄9例(6.3%),死亡8例(5.6%)。两组间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APO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满意。
- 严栋唐骁符伟国史振宇王利新林长泼唐涵斐刘国伟郭大乔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缺血性脑卒中
- 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比较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比较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与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6例脾动脉瘤病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包括近、远端动脉结扎加脾动脉瘤旷置术,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脾动脉瘤切除加脾脏切除术等3种术式;26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即脾动脉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及近期随访的结果。结果:腔内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14.5)min比(108.7±16.4)min,P=0.037;(3.6±1.3)d比(9.2±1.6)d,P=0.025]。传统手术组术中术后需输血的有3例,1例合并亚急性心内膜炎病人术后因心功能不全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血管腔内治疗组术中、术后无输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血管腔内治疗组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例术后12个月瘤体仍有少量内漏,但瘤体直径未增大;其余病例瘤体均缩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应成为脾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首选。
- 陈斌符伟国史振宇竺挺董智慧
- 关键词:脾动脉瘤传统开放手术血管腔内治疗
- 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血管封堵器的并发症及处理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采用ProGlide封堵器实施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总结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完成的116例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99.1%(115/116)。共封堵150处股动脉入路,其中封堵20F-25F血管鞘99例次,18F以下血管鞘51例次,封堵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7例,3例行手术探查止血,4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6例,其中斑块翻起形成夹层5例,穿刺点动脉狭窄1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血管封堵器1次成功率85.3%(128/150),2次成功率91.3%(137/150)。术后蓝趾综合征11例,发生率7.3%(11/150)。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3±1.7)d。结论经皮穿刺实施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时,使用Perclose ProGlide封堵器安全有效。
- 唐骁郭大乔陈斌史振宇徐欣蒋俊豪杨珏董智慧王利新林长泼王玉琦符伟国
-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主动脉瘤腔内修复
- 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体会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血管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6年在本中心行腔内治疗的30例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管开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靶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采用肱动脉入路16例,股动脉入路14例;肱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开通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成功开通肠系膜上动脉慢性狭窄或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28枚,包括球扩式支架21枚及自膨式支架7枚.并发症包括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靶血管开通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100%.25例(83.3%)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12~42)个月,术后1年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3.0%(3/23).结论 腔内治疗具有满意的短期疗效,已成为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患者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但是在开通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术前病例选择、术中多技巧尝试、术后密切随访,可有助于改善腔内治疗的效果.
- 唐骁郭大乔陈斌史振宇蒋俊豪徐欣杨珏王利新唐涵斐林长泼严栋符伟国
- 关键词:腔内治疗并发症症状缓解再狭窄
- 马凡综合征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支架远端腹主动脉瘤形成: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09年
- 张婉史振宇符伟国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形成腹主动脉夹层马凡综合征文献复习远端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计算机辅助构建组织工程肝脏仿生三维血管网络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构建仿生肝脏三维空间血管网络,探讨这一组织工程实质脏器三维血管网络构建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利用64排计算机断层扫描(CT)采集正常人肝脏血管并转换成4cm×4cm血管断层平面坐标图,根据血管不同断面平面坐标图进行激光打孔处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打孔后,膜片变化。将打孔后的各膜片按次序通过基质胶粘贴在一起。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一腺病毒标记骨髓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将标记的内皮细胞灌注于仿生血管网络中。放入37℃、5%CO2培养箱培养,在培养的第3周检测血管形成状况。结果GFP一腺病毒按照感染复数(MOI)=0、5、25、50、100转染间充质干细胞(MSCs)1周后,MOI=100阳性标记率最高[(82.13±3.6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5组间细胞增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细胞迁移实验6h后,5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32.54±1.14)、(28.13±1.43)、(28.89±1.01)、(27.28±0.52)、(33.14±O.98)个、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打孔后,扫描电镜观察孔径边缘,孔径边缘光滑平整。经3周后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管壁形成内皮细胞层。结论针对组织工程脏器血管网络的构建,将为今后组织工程脏器构建奠定研究基础。
- 张祥满史振宇符伟国王玉琦
- 关键词: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