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大庆

作品数:17 被引量:19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自然保护
  • 11篇自然保护区
  • 11篇保护区
  • 4篇群落
  • 3篇中国自然保护...
  • 3篇鸟类
  • 3篇鸟类群落
  • 3篇类群
  • 3篇国家级自然保...
  • 2篇植被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群系
  • 2篇自然植被
  • 1篇丹顶鹤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质遗迹
  • 1篇冬候鸟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园

机构

  • 16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7篇周大庆
  • 10篇蒋明康
  • 8篇张昊楠
  • 8篇夏欣
  • 7篇徐网谷
  • 5篇钱者东
  • 3篇王智
  • 3篇高军
  • 3篇高军
  • 2篇邓文洪
  • 2篇秦卫华
  • 2篇周春发
  • 2篇李中林
  • 1篇顾蓉
  • 1篇孔祥坤
  • 1篇崔鹏
  • 1篇刘晓曼
  • 1篇李敏
  • 1篇刘影

传媒

  • 9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6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被引量:12
2016年
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分析我国野生脊椎动物种群特征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对3 632种脊椎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自然保护区内23.49%的物种得到有效保护,8.59%的物种得到较好保护,14.92%的物种得到一般保护,47.66%的物种得到较少保护,0.28%的物种未受保护,0.94%的物种保护状况不明,另有4.13%的物种未予评估。虽然有94.66%的脊椎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保护状况良好的比例明显偏低,多数物种的保护状况堪忧。为加强脊椎动物的就地保护,应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重点加强对小种群物种的保护。
周大庆高军钱者东张昊楠徐网谷蒋明康
关键词:脊椎动物自然保护区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分布现状及其影响被引量:39
2016年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随着我国保护力度的加强,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基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项目,并结合历年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分布状况及其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截至2014年底,全国1 657个已界定范围边界的自然保护区内共分布有居民1 256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为0.1人·hm-2;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涉及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质量等。该研究系统地厘清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的分布状况及其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方式,这对于制定相关保护管理政策以及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网谷高军夏欣周大庆李中林蒋明康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人口密度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被引量:46
2016年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格局等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563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活动,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41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有422个。不同省级行政区域和不同地理片区间生态旅游的开展状况有明显差异。开展生态旅游保护区数量最多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别为江西省、云南省和山东省;开展生态旅游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级行政区域共有352个保护区,占我国开展生态旅游保护区总数的62.5%。生态旅游规模开展最大的3个地理区域分别为西南、中南和华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规模和收入远高于其他区域,分别占全国生态旅游总规模和总收入的34.7%和64.3%。
张昊楠秦卫华周大庆范鲁宁李中林蒋明康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自然保护区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被引量:26
2016年
由于现行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相关法规制度的缺失,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很不统一,不同自然保护区级别、不同主管部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机构存在的设置不规范、性质不明确和经费无保障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夏欣王智徐网谷张昊楠周大庆蒋明康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1999~2013年我国野生丹顶鹤死伤数量及其对野生种群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近年来,我国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就地保护形势极为严峻。本研究搜集和整理了1999-2013年我国与直接人为干扰相关的野生丹顶鹤死伤事件,并分析了其对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年,因直接人为干扰导致死亡和受伤的丹顶鹤总数为174只,平均11.6只/年;其中,死亡丹顶鹤67只,受伤丹顶鹤107只。也就是说,每年约2.1%的野生丹顶鹤种群因直接人为干扰而丧失。1999-2013年,丹顶鹤死亡数量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受伤丹顶鹤数量并未减少;丹顶鹤因中毒导致的伤亡事件比例随时间推移呈直线下降趋势。1999-2013年,全国有10个省、市、自治区发生了野生丹顶鹤的死伤事件;其中,江苏省、辽宁省和吉林省的死伤丹顶鹤总数最多,分别达到62只、46只和23只;江苏省和辽宁省的死亡丹顶鹤分别占总数的52.2%和29.9%。从丹顶鹤死伤原因分析,中毒事件占死伤事件总数的38.5%,受伤原因不明的占48.7%;因中毒而死亡的丹顶鹤有62只,占死亡总数的92.5%;因中毒而受伤的丹顶鹤有51只,占受伤总数的47.7%。中毒是近15年我国野生丹顶鹤死亡或受伤的最主要原因。本研究为了解直接人为干扰对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影响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为解释我国丹顶鹤野生种群持续减少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进一步加强丹顶鹤保护与管理、促进丹顶鹤野生种群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
周大庆徐网谷刘影蒋明康
关键词:中毒偷猎救治栖息地
我国哺乳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被引量:9
2018年
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在全国尺度上对自然保护区内591种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哺乳动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未受保护""保护状况不明""未予评价"等7个等级。结果表明,除未予评价的35种外,其余参评的556种物种中,共有534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占总数的90.36%。其中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的物种分别有145、60、100种和229种,分别占总数的24.53%、10.15%、16.92%和38.75%。此外,有22种物种保护状况不明。针对不同保护体系中的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共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0种和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427种,其中分别有109种和409种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总体来说,虽然有90.36%的哺乳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保护状况良好(包括有效保护和较好保护)的比例明显较低,保护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必要对保护区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科学考察以进一步确定其保护现状;对于确未受到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的物种,需要通过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之中。
夏欣张昊楠郭辰钱者东高军徐网谷周大庆蒋明康
关键词:哺乳动物自然保护区
中国自然植被就地保护现状评价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1 458个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资料、总体规划和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通过建立自然植被就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自然植被的就地保护现状,查明了保护空缺。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自然植被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保护状况不明、未受保护和不予评价7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全国583种自然植被类型中,不予评价的有4种。受评的579种中,522种已经受到不同程度保护。有效保护的自然植被有58种,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9.9%;较好保护、一般保护和较少保护的自然植被分别有154、110和200种,分别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26.4%、18.9%和34.3%。另外,我国自然植被的保护空缺包括保护状况不明和未受保护的植被类型,分别有38和19种,两者合计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9.8%。总体来说,我国绝大部分自然植被已得到就地保护,但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存在保护空缺的植被类型,亟须加强调查研究以确定其位置、范围和保护价值等,并通过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内。
周大庆夏欣张昊楠钱者东王智蒋明康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群系生态系统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布现状被引量:32
2015年
人类活动是当前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针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土地利用类型特点进行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提取2010年度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斑块,进而分析和统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分布现状,最终为管理部门管理和控制区内人类活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0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为242.43万hm^2,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58%;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内,实验区内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为143.06万hm^2,占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的59%;涉及保护区数量最多的人类活动斑块土地利用类型为农业生产用地,有360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总面积为211.03万hm^2。
徐网谷秦卫华刘晓曼夏欣周大庆范鲁宁蒋明康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江苏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被引量:3
2016年
为查明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鸟类多样性现状,于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分别对区内赤山湖区和农田鱼塘区的越冬鸟类开展多次实地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越冬鸟类10目25科49种;其中,留鸟17种,冬候鸟26种,夏候鸟2种,旅鸟4种。赤山湖区的鸟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低于农田鱼塘区,但赤山湖区鸟类种群规模大,以鸭科鸟类为主。卫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表明:生境多样性的差异很可能是导致赤山湖区和农田鱼塘区鸟类群落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和赤山湖湿地公园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相应的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对策。
周大庆黄文燕张丽玲卢琳琳耿雪蓉杨春光曹涌崔鹏
关键词:冬候鸟迁徙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吉林省自然植被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空缺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文献和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分析了吉林省自然植被的就地保护现状和保护空缺。结果显示,吉林省自然植被共包含8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8个植被亚型、32个群系组以及67个群系。其中,有61个群系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中,就地保护率达到91.0%,但近50%群系仅在1~2个保护区中有分布。未受到保护的群系有6个,分别是黄柳(Salix flavida)灌丛、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半灌丛、冰草(Agropyrom cristatum)草原、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荒漠、野黑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草甸和川蔓藻(Ruppia rostellata)群落,其主要分布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总体来说,吉林省大部分自然植被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保护,但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另外,就地保护存在明显保护空缺,亟待通过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李敏周大庆夏欣蒋明康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植被型群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