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煜奇

作品数:11 被引量:58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3篇双能量
  • 3篇双能量CT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通气
  • 3篇肺通
  • 3篇肺通气
  • 3篇
  • 2篇断层摄影
  • 2篇断层摄影术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CT
  • 2篇成像
  • 1篇低能量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分流

机构

  • 11篇浙江省立同德...
  • 2篇宁波市鄞州区...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周煜奇
  • 6篇陆海华
  • 6篇陈松宽
  • 5篇茅国群
  • 5篇贾玉柱
  • 4篇杨光钊
  • 4篇程有根
  • 3篇张玲芳
  • 3篇曹玉林
  • 1篇吴晔
  • 1篇王刚
  • 1篇刘海龙
  • 1篇王薇
  • 1篇侯洪涛
  • 1篇王莹
  • 1篇史自立

传媒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院管理论坛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源CT与传统CTA-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对比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炫速双源组(n=48),使用炫速双源行头颈部CTA双能量检查,扫描参数140 k V/Sn80 k V,210/105 m As;B组传统Neuro-DSA组(n=48),使用炫速双源内的传统Neuro-DSA常规扫描方法,参数120 k V/245 m As;同时比较两组检查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 vol)以及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两组间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剂量为(7.54±0.05)m Gy,较B组的(10.67±0.08)m Gy降低约25%。结论头颈部血管炫速双源双能量成像与传统Neuro-DSA成像对比双能成像辐射小,成像质量效果好,但颅底骨存在过度减影的缺点,技术亟需改进。
胡杏珍吴晔周煜奇贾玉柱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双能量CT肺通气碘气吸入最佳浓度选择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双能CT家兔肺通气碘气吸入的最佳显像浓度。方法18只实验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在麻醉状态下分别雾化吸入不同浓度碘水,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取碘图,进行图像主客观评价分析,得出最佳碘水浓度。结果实验组2(1/2比例碘海醇加生理盐水)是本实验最佳显像效果的雾化浓度;实验组家兔肺通气后肺泡内碘分布总体上较均匀,图像评分均〉3分。结论碘水雾化吸入用DSCT来研究家兔肺通气及最佳显像浓度是可行的。
周煜奇陈松宽刘海龙茅国群陆海华程有根
关键词:肺通气双能量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3D 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曹玉林王莹侯洪涛陆海华王刚周煜奇张玲芳
关键词:介入性
FMEA与RCA在放射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与根原因分析法(RCA)在放射科DR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利用FMEA及RCA对放射科数字化X线摄影(DR)辐射存在的风险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原因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对实施整改方案前后的DR辐射风险优先顺序值(RPN)以及废弃影像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FMEA与RCA之前,DR废弃影像发生率为0.91%,实施后DR废弃影像发生率为0.28%,整改后DR废弃影像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改后DR风险优先值也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FMEA与RCA对放射科DR辐射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DR风险优先值以及废弃影像发生率,极大地提高了受试者的安全。
陈松宽周煜奇曹玉林
关键词:FMEARCA
碘气吸入双能量CT家兔肺通气最佳扫描时相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家兔碘气吸入双能CT肺通气最佳扫描时相。方法:6只实验家兔在麻醉状态下雾化吸入碘海醇与生理盐水按1/2比例混合的碘气,在开始吸入后一段时间内,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对家兔肺部行多期扫描,并对经后处理获取的各时相碘图进行主客观评价及量化曲线分析。结果:实验家兔肺通气后肺泡内碘分布总体上较均匀,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结论:吸入雾化碘气后150s、210s、270s可作为家兔肺通气的最佳扫描时相。
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贾玉柱周煜奇陆海华程有根
关键词:肺通气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气吸入双能量CT在家兔肺通气碘图应用中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家兔碘气吸入双能CT肺通气碘图显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将18只家兔随机抽签分组,每组6只,吸入碘海醇(300 mg I/ml)和生理盐水比例分别为1∶3(实验组1)、1∶2(实验组2)、2∶3(实验组3)的压缩雾化碘气。用15%水合氯醛按1.0 ml/kg在家兔空腹下先行腹腔麻醉,然后开辟耳缘静脉,用速眠新Ⅱ按0.5ml/kg追加静脉麻醉,使麻醉达到理想状态。在麻醉状态下分别雾化吸入不同比例碘水,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取碘图,进行图像主客观评价分析。结果 3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86)。各组总体评分:实验组1(3.25±0.50)分、实验组2(4.40±0.44)分、实验组3(4.20±0.40)分。总体及各部位主观评分比较,实验组2评分最高;客观评价的实验组1与实验组2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3与实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1/2比例碘海醇加生理盐水)是本实验最佳显像效果的雾化浓度。碘气雾化吸入后150、210、270 s为本实验最佳时相。实验组家兔肺通气后肺泡内碘分布总体上较均匀,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结论通过碘气吸入双能量CT在家兔肺通气碘图的初步研究能证明,碘肺通气显像是可行的,并且能较好掌握雾化浓度及扫描时间。
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贾玉柱周煜奇
关键词:肺通气双能量断层摄影术
双源CT扫描模式下间接CT静脉造影低能量与低千伏成像技术图像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对比分析间接CT静脉造影(ICTV)检查中低能量成像技术与低千伏成像技术的血管强化及图像质量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50例疑有肺血栓栓塞症(PTE)且行双源CT双能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ICTV检查的患者,获取下肢深静脉50 keV单能量图像(A组)及80 kVp图像(B组),分别测量下腔静脉远端、右股静脉(腹股沟韧带水平)、右腘静脉(腘窝水平)血管CT值及图像噪声,评估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50例患者中,11例检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其中9例检出PTE[3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例检出孤立性DVT。A组静脉CT值高于B组,A组图像噪声大于B组(P<0.05)。A组与B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下ICTV检查中,与低千伏(80 kVp)成像技术图像相比,低能量(50 keV)图像质量与之相仿,血管强化值更高。
张斌陆海华周煜奇张玲芳曹玉林
关键词:静脉造影术X线计算机放射摄影术
聚乙烯醇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效果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PVA)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6例晚期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PVA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组于每次TACE治疗的3~7 d后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不良反应和累积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65.1%比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31)。治疗3个月后,两组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期(OS)大于对照组(13.2个月比7.3个月,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大于对照组(6.1个月比4.7个月,P<0.05)。观察组6、12个月累积生存率(79.3%、46.4%)明显高于对照组(63.6%、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A 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并动静分流是有效的,可改善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
曾云建毛颖民史自立周煜奇张玲芳
关键词:聚乙烯醇肝癌
双源CT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双源C T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采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在CT 检查后1~2天内2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下肢血管分成12段,并将每个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级:正常(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4%);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99%);闭塞(完全闭塞)。对比CTA和DSA检查结果。结果在7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中26例患者接受DSA检查,其中行双下肢检查8例,单侧检查18例,将CTA检查结果与DSA进行一致性分析显示К=0.887,К值分析结果表明CTA与DSA在检测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双源CT在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可靠方法。
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贾玉柱周煜奇陆海华程有根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肾移植患者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CT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CT 特征以及经对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64例,选取资历高的医师组成阅片小组,对患者的C T征象进行分析,并观察对症治疗后患者的预后。结果真菌检出阳性55例,阳性率为85.94%;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32.77%,其次为烟曲霉菌占21.82%,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2.73%;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复杂多变,呈多种性质和形态改变,肺部可见单一性质改变,也可见多种病变同时或先后并存,其中以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居多占15.65%,其次为结节性病灶占14.06%、肿块占14.06%;64例患者抗真菌治疗5-45 d ,治疗时间(13.8 ± 3.2)d;死亡18例病死率为28.13%,治疗有效44例、有效率为68.75%。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CT征象多样,缺乏典型性,需临床医师仔细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应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贾玉柱周煜奇陆海华程有根
关键词:肾移植肺部真菌感染CT特征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