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甦芳 作品数:29 被引量:295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环境因子对东海区帆式张网主要渔获物渔获量影响 被引量:30 2004年 帆式张网渔业是东海区重要的渔业捕捞方式之一 .利用广义加性模型 (GAMs)定量研究了海表水温、渔场水深、渔场位置和潮汐 (农历日期 )等环境因子对东海区帆式张网主要渔获物渔获量变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海表水温和渔场水深是影响带鱼、小黄鱼和鲳鱼单位努力渔获量 (CPUE)的主要因子 ,且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多呈非线性相关关系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 ,海表水温对带鱼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水深 ,渔场位置和潮汐的影响很小 .渔场水深对小黄鱼的影响最大 ,海表水温、渔场位置和潮汐的影响比较接近 .渔场水深和海表水温是影响鲳鱼单位努力渔获量的主要环境因子 ,影响程度比较接近 . 周甦芳 樊伟 崔雪森 程炎宏关键词:帆式张网 环境因子 Argo数据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4 2007年 杨胜龙 周甦芳 崔雪森 伍玉梅 张晶关键词:温度场 流场 金枪鱼渔场预报方法 金枪鱼渔场预报方法,涉及卫星遥感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金枪鱼渔场预报中的应用,需要解决金枪鱼渔场预报图制作方法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利用卫星遥感观测到的海洋环境数据、地图分层技术生成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温度等... 樊伟 崔雪森 周甦芳 张晶 周为峰文献传递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水温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 2012年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采用2007~2010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研究认为,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10~200 m温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9月在15°~25°S纬向区域存在一块季节性较深的温跃层上界深度区域;在20°S以南海域,12月至次年4月份温跃层上界深度非常浅;在15°S至赤道纬向区域,尤其是在西部,常年存在一块温跃层较浅的区域。总体而言,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在2~5月期间,在阿拉伯海东南和孟加拉湾西南形成一块大面积的暖水区;7~9月期间,在15°~25°S,纬向区域因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从表层至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温跃层上界温度显著较低。在20°S以南,温跃层上界温度常年都很低。10°S经线方向将水下10~200 m垂直温度分成南北两部分,10°S以南部及以北部海区的垂直温差分别大于和小于10℃。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分布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杨胜龙 马军杰 伍玉梅 唐峰华 张衡 周甦芳关键词:渔场 温跃层 200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状态分析 被引量:12 2005年 对 2 0 0 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黄、东海 2 0 0 4年夏季表面温度表现为沿岸区域偏高、暖流势力一般的特点 ,并显示出前中期偏高较甚 ,后期趋缓的特征。在沿岸的大部分区域 7、8月的平均表面水温都超过了历史同期新高 ,意味着 2 0 0 4年夏季至少就沿岸海域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夏季。 沈建华 周甦芳 董玉来 崔雪森关键词:表面水温 夏季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影响 被引量:35 2005年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 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世界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982~2001年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中西太平洋(20°N^20°S、120°E^150°W)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的关系,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暖池的东扩而东移,拉尼娜发生时则随着暖池向西收缩而西移。同时,Ni o 3.4区海表温度与鲣鱼围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经度重心有显著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186,P<0.01),因此,可将Ni o 3.4区海表温度作为预报、预测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 周甦芳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基于Argo数据的中西太平洋鲣渔获量与水温、表层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2010年 根据上海金汇远洋渔业公司2007年度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鲣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的生产数据以及Argo剖面浮标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按1°×1°的格式绘制了各月产量、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以及50 m和200 m水层温度等,并对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鲣的高渔获量区域主要分布于150°~153°E、160°~161°E,0°~2°S的水域;2007年最高月产量和最高单网平均日产量(CPUE)的月份分别为8月和2月;通过K-S检验,2007年最适表层温度为29.3~30.1℃,最适表层盐度为34.0~35.2;0~200 m、50~200 m水层的垂直温差为11℃时,渔获量达到最大。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渔获量与0~200 m、50~200 m水层的垂直温差服从正态分布关系。上述结论符合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情况,表明Argo数据可以应用于渔业生产和科研中。 杨胜龙 周甦芳 周为峰 伍玉梅 张忭忭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ARGO 水温 混合层深度与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渔场的关系研究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大洋洄游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以赤道海域为中心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黄鳍金枪鱼是中西太平洋海域(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周甦芳 沈建华 杨胜龙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黄鳍金枪鱼 混合层深度 文献传递 北太平洋巴特柔鱼渔业2001年低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7 2003年 中国在1993年开始试捕北太平洋巴特柔鱼后,数年间在该海域无论是船只数也好(年年维持在三、四百艘左右),渔获量也好(年产量在10×104t左右),中国的鱿钓船队已发展成为该渔业的主要生产力量。但2001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年产量跌到7×104t多。通过对2001年的渔海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度从海况方面而言,2001年存在的不利于柔鱼生长、集群的因素主要有:黑潮大蛇行、黑潮势力偏弱、北部水温过低和渔汛期流隔不明显。从资源情况而言,西部资源较大幅度的下降是使得渔获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饵料不足也是渔获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东部渔场鱿鱼洄游、分布规律了解不够,使得这一群体未得到充分利用。所以,2001年低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且在不同海区其主要原因各不相同。 沈建华 韩士鑫 崔雪森 黄洪亮 周甦芳 樊伟 董玉来 高丹枫关键词:北太平洋 渔获量 年产量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及其渔场 被引量:43 2004年 秋刀鱼渔业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渔业之一 ,现在开展这一渔业的有四个国家和地区。秋刀鱼渔获量有着十分剧烈的年间变化 ,渔场位置也随着环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对渔场变动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分布、浮游生物的分布。 沈建华 韩士鑫 樊伟 周甦芳关键词:秋刀鱼 渔业 渔场 鱼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