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奇
- 作品数:25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庆油田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老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肱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了解大庆地区体检人群中动脉硬化检测开展情况,探究中老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油田职工,需同时进行了动脉硬化检测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并符合本项目纳排标准。基于大庆油田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数据库,清洗整理数据,分析传统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脉搏波传导速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校正各种影响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baPWV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根据参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共466例,其中Hp感染弱阳性63例,阳性140例,阴性263例。设定Hp感染组203例(43.56%),非感染组263例(56.44%)。两组在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s-CRP上有差异(P<0.05)。与非感染组相比,Hp感染组双侧baPWV均升高,感染组的左侧baPWV(1732.54±362.57)cm/s、右侧(1721.36±379.45)cm/s(P<0.05),两组ABI差异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中老年体检人群Hp感染与baPWV间有正相关性(右侧r=0.483,P=0.002;左侧r=0.592,P=0.001),与ABI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中老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baPWV的升高有相关性,及早发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拓宽早期血管老化、动脉硬化、冠心病预防的新方向。
- 李迪李诗扬孙志奇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BAPWV
-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的疗效观察及临床随访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对钙化、纤维化病变的疗效及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的钙化或纤维化病变进行冠脉内旋磨术、冠脉球囊扩张及冠脉支架术,观察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行冠脉内旋磨术的30例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均为B2、C型钙化或纤维化病变。其中1例患者旋磨头未成功通过病变,成功率96.67%;14例(46.67%)病例仅用1.25mm的旋磨头,13例(43.33%)病例仅用1.5mm的旋磨头,仅有1例(3.33%)病例选用1.75mm旋磨头,2例(6.67%)病例分别使用了1.25mm、1.5mm的旋磨头。旋磨术成功的29例患者(96.67%)均应用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其中28例(93.33%)在旋磨术后置入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共植入支架49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75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长度(52.2±30.97)mm。2例(6.67%)在术中发生轻度冠脉痉挛;1例(3.33%)发生无血流现象;1例发生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33%),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冠脉穿孔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30例患者进行了(15.9±11.2)个月的临床随访,有1例(3.33%)发生了再发心绞痛,1例(3.33%)发生心源性死亡。结论冠脉内旋磨术联合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脉支架术是治疗钙化或纤维化病变,可去除纤维、钙化斑块,从而增大管腔,改善冠状动脉内膜平滑度,提高纤维、钙化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钙化、纤维化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 孙志奇张秀云潘震华温尚煜黎辉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旋磨术
- 经皮高速旋磨治疗冠状动脉钙化分叉病变:单中心经验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价旋磨术在冠状动脉钙化分叉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旋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48例,术后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结果、住院期间和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43例(89.6%)只旋磨主支,4例(8.3%)同时旋磨主支和边支,1例(2.1%)只旋磨边支。1例旋磨术中发生急性闭塞,1例旋磨术中出现慢血流;43例(89.6%)只在主支置入支架,4例(8.3%)采用双支架术,1例(2.1%)只在边支置入支架。主支置入支架后3例边支发生急性闭塞,1例边支次全闭塞,边支闭塞后球囊扩张边支,血流均恢复TIMIⅢ级。住院期间无死亡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共有6例(12.5%)发生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术后12个月随访1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无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病例。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旋磨术是治疗分叉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 温尚煜于宏颖孙志奇王柏颖王满庆黎辉
- 关键词:旋磨术冠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钙化病变
- β_2微球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被引量:8
- 2008年
-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早期DN起病隐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易漏诊,一旦出现临床持续性蛋白尿,迄今尚无有效方法阻止或逆转肾病的进展,目前的治疗主要依靠发现早期DN,以期达到延缓或阻止肾病进展的目的,因此早期发现DN显得尤为重要。但常规检测方法难以早期发现,本实验采用放免方法检测6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以探讨血、尿β2-MG对DN的早期诊断价值。
- 康萍孙志奇王锐艳张洪波
- 关键词:尿Β2微球蛋白早期肾损害持续性蛋白尿早期诊断价值尿Β2-MG
- 血栓抽吸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并联合球囊成型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梗死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共156例,对其中78例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心电图STR情况。结果抽吸血栓组与同期入选未抽吸组相比,TIMI血流3级分别为89%和78%;TMP灌注3级分别为88%和45%,STR〉50%者分别为68%和50%。结论经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无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 于宏颖潘震华索传涛孙志奇温尚煜黎辉
- 关键词:血栓抽吸心肌梗死
- 经桡动脉入路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来观察急性心梗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我院诊断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83例(男性64例),均为血液动力学稳定、桡动脉波动良好、Allen’s试验阳性患者,随机分组。经桡动脉介入组为38例,经股动脉介入组为49例。结果:PCI总成功率为100%,桡动脉组插管成功率为94.7%(36/38),股动脉组插管成功率为100%(49/49),p>0.05,无统计学意义。罪犯血管最终开通率(TIMI3级)桡动脉组为86.8%(33/36)其中2例因导管不能到位改为股动脉入径。股动脉组为91.8%(45/49),p>0.05,无统计学意义。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桡动脉组为45.7±20.3min,股动脉组为48.5±16.3min。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出血并发症桡动脉组为0,股动脉组为11%(5/4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血流稳定的AMI患者,两种介入途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减少,更有利于治疗安全,可作为A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规途径之一。
- 潘震华王柏颖王满庆唐玉龙孙志奇黄冬岩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
- 联合IABP治疗急重症冠脉病变的临床评价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重症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应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95例急重症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其中单纯左主干病变4例,单纯右冠病变2例(均为右优势型),合并LAD病变89例,3支血管病变52例,双支血管病变37例(均合并LM和/或LAD病变),并发心源性休克时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95例患者在应用IABP后,大多数88例血流动力学改善或显著改善。结论 IAB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对急重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改善血流动力学有一定效果,早期安装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 孙志奇于宏颖宋玲索传涛张晓艳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即刻随机分为常规PCI组(26例)、缺血后适应组(24例)。常规PCI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再灌注开始3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缺血后适应组于再灌注开始1 min内应用PTCA球囊低气压充盈阻塞相关血管60 s,撤出球囊再次灌注60 s,共循环3次,其它同常规PCI。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3 d、7 d的cTnI水平,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及7 d心脏彩超结果,记录左室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内径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在术后第7天,AMI患者的血浆cTnI水平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1),两组AMI患者术后7 d心脏彩超结果示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EF)较24 h均有所改善(P<0.05),术后1 d、7 d时缺血后适应组EF值高于常规PCI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治疗方法与常规PCI方法比较可改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张丽孙志奇丛树国
- 关键词:心肌梗死缺血后适应心功能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冠状动脉栓塞1例
- 2013年
- 随着Amplatzer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及国产封堵器的日益完善,房间隔缺损(ASD)的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但是由于ASD适应证选择不当、操作技术欠佳或介入治疗经验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并发症仍有发生,尤其是ASD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应引起介入医师的高度重视。
- 孙志奇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冠状动脉栓塞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技术国产封堵器
- 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 齐晓宇李玲玲贾惠欣孙志奇
- 关键词: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