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忠

作品数:84 被引量:384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8篇动脉瘤
  • 33篇动脉
  • 28篇颅内
  • 20篇颅内动脉
  • 20篇颅内动脉瘤
  • 16篇血管
  • 15篇手术
  • 15篇基因
  • 15篇出血
  • 14篇白细胞介素
  • 13篇多态
  • 13篇多态性
  • 12篇细胞
  • 9篇栓塞
  • 9篇脑梗
  • 9篇基因多态性
  • 8篇脑血
  • 8篇脑血管
  • 7篇动静脉
  • 7篇脑梗塞

机构

  • 7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东莞东华医院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冠昊生物科技...

作者

  • 84篇张国忠
  • 60篇漆松涛
  • 55篇冯文峰
  • 40篇李明洲
  • 39篇王刚
  • 25篇何小艳
  • 13篇张龙
  • 13篇李伟光
  • 10篇肖浩江
  • 9篇刘晓军
  • 9篇王浩
  • 8篇陆兵勋
  • 8篇宋烨
  • 8篇潘速跃
  • 8篇郭志旺
  • 7篇方陆雄
  • 7篇杨开军
  • 6篇张喜安
  • 6篇王军
  • 6篇潘军

传媒

  • 10篇中华神经外科...
  • 9篇中国神经精神...
  • 9篇中国脑血管病...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广东医学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第九次全国神...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护理学报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10篇2006
  • 2篇2005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110例脑梗死患者(CI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CI组TNF-α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组TNF-αA等位基因频率为0.0364,对照组为0.109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组TNF-β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TNF-βA/A基因型频率(41.82%)明显高于正常人(26.36%),但G与A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CI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TNF-β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CI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张国忠潘速跃陆兵勋李伟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Β脑梗死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一种经鼻呼吸过滤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鼻呼吸过滤器,用于改善呼吸技术领域,包括呈拱形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底部开口形成卡入部,连接支架的两侧设有筒状的塞入部件,每侧所述的塞入部件内设有气流通道和可在气流通道内启闭的过滤膜,气流通道具有吸...
王军张平陈嘉志徐朴龙浩杨开军殷延毅张国忠方陆雄彭林邱炳辉张喜安潘军冯文峰漆松涛
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脑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9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15),造模4h后进行神经症状评分;评分后侧脑室注射组大鼠右侧侧脑室注射20mg/L的白细胞介素101μg/kg,注射速度为15μg/h;尾静脉注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白细胞介素10,方法同上;对照组大鼠右侧侧脑室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24h再次进行神经症状评分,然后断头处死大鼠取脑,测量各组大鼠脑出血面积、脑含水量、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细胞数、病灶处吞噬细胞数。结果神经症状评分:给药前6组无差异(P>0.05),给药后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脑组织含水量、脑出血面积及病灶处吞噬细胞数: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周围神经细胞数: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多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无论侧脑室还是尾静脉注入白细胞介素10均可显著缩小急性出血性大鼠脑出血面积、减轻脑水肿并能减轻血肿周围炎症反应,增加周围神经细胞数。提示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脑出血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周小锋张国忠江震钦
关键词:脑出血白细胞介素10
以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治疗策略
2013年
目的探讨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复合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实质内血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3D-DSA重建提示动脉瘤由大、小两部分构成,均为小母囊上发出较大的子囊。本组5例前交通动脉瘤均行弹簧圈栓塞术,2例术后出现严重脑组织肿胀,1例急诊行去骨瓣减压及动脉瘤夹闭术后逐渐恢复,1例死亡;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假性动脉瘤成分。5例出院患者预后良好,均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稳定。结论葫芦状动脉瘤是一种以假性动脉瘤成分为主的特殊形态的动脉瘤复合体,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及动脉瘤形态学特点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尽早修复动脉瘤。
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伟光李明洲何小艳张龙漆松涛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影像学特点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的3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共45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串联宽颈小动脉瘤),分布于颈内动脉(38个)、椎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3个)及大脑前动脉(1个)。动脉瘤最大径为2.0-34.8 mm,其中22个动脉瘤最大径≤ 10 mm,23个动脉瘤最大径>10 mm。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37例患者的45个动脉瘤共置入37枚Pipeline Flex FD(其中13例行弹簧圈辅助栓塞,24例单纯行Pipeline Flex FD置入),所有FD均成功到位,术中即刻造影显示对比剂明显滞留,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Dyna CT融合三维重建显示FD贴壁良好。11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其中死亡2例。35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均行门诊随访,未发生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mRS均为0分。结论应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短期随访安全、有效,但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优化。
温运宇王刚廖永鸿张国忠李明洲邓桥陈思源漆松涛冯文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稳定、制作简便、重复性好的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结合动物行为学观察、神经电生理及组织染色技术进行评价,为探讨面神经损伤后促进面神经再生修复的相关因素提供模型基础。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设动物两侧自身对照,分为两组,各组10侧:左侧为健侧对照;右侧为患侧制作面神经上颊支缺损,即节段性切除该神经使其缺损6 mm。术后观察动物面部两侧胡须及肌肉运动情况,2周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后处死动物行组织HE染色。结果术中解剖面神经所见:面神经干于腮腺前缘或稍前方分出上、下颊支,二者前行于咬肌筋膜表面,面横动脉伴行,横跨咬肌前缘和面前静脉,向前下发出数支细小分支,分布于鼻部、上下唇部及面部表情肌。术中测量面神经上颊支直径约为(1.8±0.5)mm。术后动物右侧啜唇及胡须运动较健侧明显减弱,2周时可见右侧面部轻度萎缩。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患侧分值为0.14±0.03,与健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周电生理检查刺激患侧面神经断端中枢侧,不能引起同侧上唇方肌收缩。健侧组正常面神经阈强度(0.83±0.27)V,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最大波幅为(8.85±1.31)mV,神经传导速度为(37.66±3.14)m/s。组织染色显示健侧组正常面神经上颊支纤维呈长条形,平行排列,其外被有髓鞘、雪旺细胞及基底膜,神经纤维束被束膜包裹,神经纤维有神经内膜包裹。患侧组面神经断端可见神经纤维连续性中断,少量雪旺细胞增生,断端部分脱髓鞘改变,神经束内的神经纤维轻度回缩。结论建立的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稳定均一,可重复性好,制作简便实用,结果与自身对照,较其他模型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误差,评价方法系统、可靠,为进一步研究面神经损伤后促进面神经再生修复的相关因素奠定了基础。
刘晓军漆松涛王浩张国忠郭志旺黄广龙何黎明
关键词:面神经缺损动物模型
在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定位缺失突变位点的策略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在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准确定位缺失突变位点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2/0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内完成。选择2例临床证实为男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通过外显子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证实其5’端断裂点分别位于Dystrophin基因庞大的44号和2号内含子。在44号和2号内含子上先各设计5对引物将内含子序列人为地分成长度大致均等的6个待查区域,经第一次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确认断裂点所在区域后继续在该区域每3kb序列设计1对引物,在第2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检测中若相邻2对内含子引物1对扩增出正常阳性结果而另1对扩增为阴性结果,即为内含子上断裂点的近似位置。结果:以5对初步定位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后确定以上2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5’端断裂点位于44号内含子第5区和2号内含子第6区,在该2个区域进行第二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检测,准确定位断裂点分别大致位于44号内含子178kb左右以及2号内含子153kb左右的位点处。结论:分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定位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缺失突变位点的方法更为简便,对位于大内含子上基因缺失连接片段的准确快速克隆具有重要意义。
钟敏潘速跃蔡丽丹陆兵勋张国忠
关键词:内含子基因缺失
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明洲苟艳霞何小艳刘丹宋烨肖浩江漆松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出血动脉瘤破裂复合手术
受体动脉不同临时阻断策略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rubber pad group,M+R组);②无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 group,M组);③无垫片、单阻断夹阻断组(single-clip group,S组)。比较组间临时阻断时间、受体动脉切开后有无渗血、术中穿支血管损伤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情况。结果共355例患者、360个大脑半球纳入分析,按大脑半球统计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为(43.8±0.7)岁。其中M+R组45例,M组191例,S组124例。3组平均阻断时间:M+R组为(37.9±9.8)min,M组为(20.9±9.0)min,S组为(11.0±3.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阻断后受体动脉管腔内渗血以及术中穿支血管损伤发生率:M+R组为8.89%(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4例),M组为14.66%(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19例,术中穿支血管损伤8例,临时阻断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S组为5.65%(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7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阻断夹阻断策略安全、有效,能显著缩短临时阻断时间,可以优先考虑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过程中的临时阻断策略。
陈方舟龙廷翰陈俊达温运宇陈思源张国忠李明洲张世超康慧斌冯文峰漆松涛王刚
关键词:烟雾病端侧吻合
基于复合手术背景下急诊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理念下急诊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外旁路移植术的颅内复杂动脉瘤女性住院患者4例,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经DSA确诊为动脉瘤,其中1例为大脑中动脉上干梭形动脉瘤,1例为血泡样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合并2个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及豆纹动脉),1例为颈内动脉巨大型动脉瘤。4例患者采用急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并载瘤动脉血运重建术,术中DSA证实吻合通畅,行动脉瘤一期处理。根据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及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DSA、MR、CT灌注成像及临床随访,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增加1分为改善,无变化为平稳。结果术中DSA提示4例患者吻合口均通畅,再予夹闭动脉瘤1例、动脉瘤孤立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2例; 1例患者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MRI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出院时GOS评分5分2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随访5~36个月,无新发阳性体征,GOS评分改善1例,平稳3例。3例行DSA造影随访,提示桥血管通畅,颅内动脉瘤消失; 1例MR血管成像示桥血管通畅。结论基于复合手术理念下急诊颅内外旁路移植术可尝试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其可能为常规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
王刚漆松涛张国忠李明洲苟艳霞何小艳刘丹温运宇廖永鸿冯文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合手术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