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铉具

作品数:7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包体
  • 4篇包体
  • 3篇岩浆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岩浆岩
  • 2篇矿物
  • 1篇底侵
  • 1篇底侵作用
  • 1篇岩浆底侵
  • 1篇岩浆底侵作用
  • 1篇岩矿
  • 1篇岩石成因
  • 1篇氧化物
  • 1篇闪石
  • 1篇石榴石
  • 1篇柿竹园
  • 1篇酸性侵入岩
  • 1篇侵入岩

机构

  • 5篇韩国忠南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忠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李铉具
  • 6篇杜杨松
  • 4篇秦新龙
  • 3篇尹京武
  • 3篇金尚中
  • 2篇田世洪
  • 1篇李赞熙

传媒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全国第四次火...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安徽铜陵地区含磁黄铁矿-黄铜矿角闪石巨晶的首次发现被引量:14
2002年
对安徽铜陵曹山中生代辉石闪长玢岩中新发现的含磁黄铁矿-黄铜矿的角闪石巨晶进行了系统分析。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表明,巨晶角闪石主要为镁绿钙闪石和韭闪石,具幔源角闪石成分特征,结晶于下地壳,磁黄铁矿-黄铜矿集合体多数呈圆柱状形态,在角闪石巨晶中呈平行线状、束状和散点状分布,成分上相对富S但特别贫Ni,是角闪石巨晶亚固相重新平衡的出溶产物,巨晶中FeO和Na_2O,MgO的变化与硫化物的含量相关,该发现对区域岩浆-成矿作用机制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有重要启示。
秦新龙杜杨松田世洪李铉具尹京武金尚中
关键词:成矿作用
安徽铜陵角闪石堆晶体中的出溶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被引量:5
2003年
在安徽铜陵地区鸡冠石、金口岭花岗闪长岩的角闪石堆晶体中发现了出溶的针状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研究表明,堆晶体角闪石主要为韭闪石,结晶于下地壳.出溶针状金属氧化物具希勒(Schiller)结构特征,单个出溶体大多呈针状,平行[100]的一组最发育;出溶矿物组合为磁铁矿、含钛磁铁矿、钛磁铁矿和钛铁矿,TiO_2含量在0.29%~51.07%.出溶硫化物颗粒呈浑圆形-长圆形,多数排列较规则,近平行的串珠状或较密集的成串分布,少数呈散点状或单颗粒分布;硫化物主要为磁黄铁矿,次为方黄铜矿和黄铜矿,个别为黄铁矿.多数样品的出溶磁黄铁矿群体中,常见少量共生磁铁矿颗粒.硫化物贫Ni(一般Ni<0.5%,Ni/Fe<0.003),但磁黄铁矿含铜较高(可达2.93%).上述两类出溶矿物可共存于角闪石的同一出溶区域内.角闪石堆晶体中金属矿物出溶体的存在表明本区中生代下地壳岩浆中已溶解了一定数量的S,Fe和Cu等成矿物质.
秦新龙杜杨松杜杨松李铉具郭熙凤
关键词:出溶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矿物
湖南省柿竹园矽卡岩矿床中石榴石特征被引量:16
2000年
通过野外与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 ,对柿竹园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石榴石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根据石榴石的产出状态、矿物的共生组合 ,矽卡岩可分为 4个带 :磁铁矿 -辉石-石榴石带、辉石 -石榴石带、符山石 -石榴石带、矽卡岩化大理岩带 .从成分上的变化 ,探讨了石榴石在各矽卡岩带中的特征 .柿竹园矿床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形成的石榴石颜色为暗棕色 ,并且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从磁铁矿 -辉石 -石榴石带到矽卡岩化大理石带 ,随着石榴石中Fe2 O3 含量的减少 ,Al2 O3 含量的增加 ,由钙铁榴石向钙铝榴石变化 ;石榴石晶体具有从核部向边缘由均质性向非均质性变化的规律 .早期石榴石形成于较氧化的条件下 ,温度为 5 2 0~ 6 2 0℃ ,压力为 10 0 0× 10 5Pa ,由富含Si,Al,Fe ,Cl,F组分的热液和泥盆纪佘田桥组灰岩反应交代形成 .当温度降至 45 0~ 5 40℃ ,pH ,Eh值降低时 ,晚期石榴石形成的同时使白钨矿沉淀 .晚期石榴石颜色比早期形成的石榴石浅 ,为红色 .结晶颗粒较大 ,并且 ,普遍可以观察到石榴石环带结构 .
尹京武李铉具崔庆国金尚中
关键词:矽卡岩石榴石环带结构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被引量:46
2004年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闪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 ,讨论了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问题。研究表明 ,铜陵地区大约在14 0Ma以前发生了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 ,辉石巨晶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晶是由底侵的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在 2 8~ 33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与下地壳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基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而辉石堆积岩是由中基性岩浆在 19~ 2 1km深处的浅位岩浆房中与中地壳的浅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
关键词:岩浆底侵作用岩石包体中生代
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安徽铜陵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成矿带的中部.区内出露有大量中性和中酸性-酸性岩体.这些岩体大小多为0.5~5平方公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层控夕卡岩型的Cu-(Au)矿床密切相关.作者在其中的老庙基、小铜官山和白...
杜杨松李铉具
关键词:岩浆岩地质意义
文献传递
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2
2004年
在安徽铜陵白芒山、老庙基和小铜官山岩体中发现了 3个辉长质岩石包体。报道了这些辉长质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岩相学观察以及矿物电子探针和全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锶钕同位素分析资料 ,总结了辉长质岩石包体的特征 ,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主要有两类。一类具“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是斜长石和角闪石。“基质”具微粒半自形-自形等粒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另有少量黑云母 ,有时还有少量辉石。另一类具辉长结构 ,主要由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本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低铝高镁和富碱 ,其Cr ,Co和Ni的含量明显偏高 ,重稀土元素 ,特别是钇相对富集 ,(87Sr/86 Sr) i 为 0 .70 6 3到0 .70 6 9,εNd(t)为 - 4.9~ - 8.8,与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特征一致 ,表明本区此时属于拉张环境。研究还表明 ,铜陵地区不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在约 2 6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直接冷凝结晶形成的。本区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中的“斑晶”由闪长质岩浆在 8~ 13km深处的中位岩浆房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 ,而“基质”是在“斑晶”形成以后 ,由深位岩浆房中的中基性演化岩浆上侵到中位岩浆房 ,并围绕早期“斑晶”
杜杨松李铉具
关键词:拉张环境岩石成因
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被引量:29
2001年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包裹体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通过岩相学观察发现了 3类包裹体 ,即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资料表明 ,本区的岩浆流体成矿演化可分为 3个阶段 :岩浆阶段 ( >12 5 0~ 90 0℃± )、过渡岩浆阶段 ( 90 0~ 75 0℃± )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 ( <75 0℃ )。部分熔浆的温度之高 (可达 12 5 0℃ ) ,表明其可能是底侵幔源岩浆同熔下地壳形成的。在老庙基岩体、小铜官山岩体、鸡冠石岩体和小陶家岩体中产有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这 3种包裹体 ,表明相应的岩浆流体演化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和阶段性 ,其对应的成矿溶液以岩浆热液为主 ;与此不同的是 ,在鸡冠山岩体和白芒山岩体中仅产有晶质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两种类型的包裹体 ,表明相应的岩浆流体演化不具连续性 ,其对应的成矿溶液以天水热液为主。此外 ,在小铜官山岩体和鸡冠石岩体的中酸性侵入岩中 ,发现了不混溶包裹体 ,其可能是在压力释放条件下形成的。
田世洪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李赞熙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