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娟丽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7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欧美及东亚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践:对比与启示被引量:60
- 2017年
- 研究目的:归纳和分析欧美规模农业经济体和东亚小规模农业经济体轮作休耕的制度实践,为中国大陆地区建立和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分析比较法。研究结果:欧美国家和东亚地区均基于私有产权的体系框架,但实行轮作休耕的背景条件有所差异,制度目标也各有所侧重;轮作休耕政策较有弹性,其组织实施及管理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欧美国家主要依据土地生产率、租金、农业补贴等市场要素制定补偿标准,东亚地区则主要依据耕地等级和后继具体用途等资源要素制定补偿标准;欧美国家多有后期监管,东亚地区相对缺乏。研究结论:(1)中国大陆地区应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合理确定轮作休耕的规模与布局;(2)结合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点,设计差异化的区域休耕模式;(3)轮作休耕制度应与农地基本制度和改革要求相适应,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4)立足平衡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收益损失等建立和完善补偿标准;(5)建立健全轮作休耕监管监测评价体系,保障轮作休耕制度有效实施。
- 杨庆媛信桂新江娟丽陈展图
- 关键词:土地管理
-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被引量:73
- 2019年
-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 江娟丽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文化旅游
- 基于耕地能值⁃生态足迹的耕地休耕规模研究--以贵州省松桃县为例被引量:16
- 2021年
- 区域耕地休耕规模测算是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源承载力视角理解,其本质是将休耕空间布局于耕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的区域。立足于从区域耕地生态经济系统探索耕地休耕规模,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方法,以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县的贵州省松桃县为案例区,修正了耕地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EC和EF,简称“修正模型”)与耕地能值可持续指数(ESIcl),测算了松桃县2016年休耕面积范围值。结果表明:(1)耕地能值生态盈亏可以作为乡镇是否应该休耕的判定标准,基于此测算的最大休耕面积关键在于测算生态耕地面积。总体来看,全县耕地能值生态赤字,应该安排耕地休耕;从分乡镇来看,有3个乡镇可以不休耕、25个乡镇应该休耕。按照全县平均统计(SCAL)和按照分乡镇统计(STL),全县最大休耕面积分别19558.62hm^(2)和17673.83hm^(2)。最大休耕面积中等及以上等级的乡镇散布于4个区域的8个乡镇。(2)ESIcl可以作为休耕乡镇时序的判定标准,其优先休耕乡镇的最大休耕面积之和即为全县最小休耕面积。全县ESIcl偏低,应该适度休耕。优先休耕、适度休耕和暂不休耕的乡镇分别有2个、23个和3个。全县最小休耕面积1396.10hm^(2),占耕地面积的1.88%。按照全县平均统计(SCAL),全县休耕面积范围值1396.10-19558.6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8%-26.34%;按照分乡镇统计(STL),全县休耕面积1396.10-17673.8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8%-23.8%。修正模型和ESIcl为测算区域休耕规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技术方法,以期为其他类似区域开展休耕实践提供借鉴。
- 石飞杨庆媛王成王成胡蓉
- 农业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9
- 2021年
- 农业农村是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农业景观更是新时代地理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欧美学术界就对农业景观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我国对农业景观的广泛研究则始于1980年代。文章沿着"核心理论提炼—关键问题剖析—研究趋势展望"的思路,从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管理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农业景观演变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着重系统梳理了农业景观的概念内涵,对比分析了农业景观和景观农业概念的异同,并从农业景观分类、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效应、农业景观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等4方面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未来农业景观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即深化山区农业景观塑造及农耕文明传承策略研究、深化国家战略和制度政策对农业景观演化及农耕文明传承的影响机制研究、强化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于农业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和注重国情特点兼顾他山之石。
- 江娟丽江娟丽张忠训杨庆媛
- 关键词:农业景观景观保护美丽乡村建设
- 农旅融合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21
- 2022年
- 选取2010-2019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该文简称石柱县)农业和旅游业相关指标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评价了10年来石柱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探讨了石柱县农旅融合发展现状,研究结果显示:①石柱县农旅融合发展呈现勉强协调趋势,仍有较大发展空间;②石柱县农旅融合发展呈现农业滞后型发展状态;③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对石柱县农旅融合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基于此,对石柱县农旅融合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石柱县应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山地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资源,以需求为导向,扩大农旅融合发展空间,以创意和科技引领农旅融合发展,加强对石柱农旅融合的政策、资金和智力支持.
- 江娟丽江娟丽杨庆媛
- 关键词:农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度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被引量:39
- 2021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 江娟丽江娟丽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耕地健康视角的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研究——以贵州省松桃县为例被引量:3
- 2023年
- 耕地休耕制度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立足于探索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和技术方法,以此解决因休耕地错配而导致休耕的效率和效益受损问题。以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贵州省松桃县为例,采用基于休耕目标的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法诊断识别休耕地,并按照休耕要求优选休耕地。结果表明:(1)广义上的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本质,就是将休耕规模、休耕区域、休耕时序和休耕技术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对休耕地的“定量、定位、定序、定术”宏观调控。(2)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基础是基于耕地健康综合评价的休耕地诊断识别,耕地健康程度由耕地质量目标和耕地产能目标共同决定;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核心内容是空间约束,以集中连片作为主要约束条件。(3)松桃县耕地健康程度一般,休耕潜力较大且旱地明显比水田休耕潜力大,适度休耕为主、优先休耕为辅。(4)水田休耕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部和南部乡镇,旱地休耕区域全县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乡镇。
- 石飞杨庆媛王成江娟丽胡蓉
- 关键词:土地管理
- 耕地休耕的研究进展与现实借鉴被引量:29
- 2017年
- 休耕作为土地利用的一种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土地利用制度已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从休耕制度目标、休耕申请程序与机制、休耕规模和空间布局、休耕影响与效益评价和我国休耕的区域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回顾并总结了各国休耕经验和制度特征.结果发现:1这些经验和制度均对我国即将实施的休耕制度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制度借鉴,但我国在申请程序、技术、补偿和监督等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2目前我国应在积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耕地休耕制度;尤其是在推行休耕制度过程中需审慎评估实行耕地休耕对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结合我国耕地细碎化和小农经济特征设计休耕制度体系,休耕模式的设计需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差异化.
- 江娟丽杨庆媛阎建忠
- 我国实行休耕制度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4
- 2018年
- 解析休耕制度制约因素是确保我国顺利实施休耕制度的重要前提,也是休耕制度实施的逻辑起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数据分析发现,粮食安全问题,农地产权制度在物质、制度层面成为我国实行休耕制度的制约因素;耕地作为农户生计之本成为实施休耕的经济制约因素,农村社会保障与耕地休耕法律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耕的实施。因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实施休耕的重要前提,同时还需通过明确耕地休耕各利益主体的权责范围、充分尊重土地使用者的权益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地方村委班子在休耕中的作用、搭建休耕互动平台和常态反馈机制,构建休耕法律保障体系、健全监督及养护管理机制等系列措施,以期促进我国休耕制度的科学实施。
- 江娟丽江娟丽杨庆媛石飞
-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红线生态安全面源污染
- 行动者网络视角的生态退化区耕地休耕管护模式——以贵州省松桃县为例被引量:8
- 2021年
- 近年来,中国将石漠化等生态退化区作为休耕的主要试点类型区之一,该区域人地矛盾突出,休耕试点中多以村委会为休耕管护主体。立足于探索在生态退化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休耕管护主体的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适用的运行条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松桃县为案例区,选择5个片区(7个村)为样本,围绕不同休耕试点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解析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不同休耕管护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松桃县休耕试点形成了四种休耕管护模式,即模式Ⅰ(种植大户管护)、模式Ⅱ(农民专业合作社管护)、模式Ⅲ(公司/企业管护)和模式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护);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的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并且遇到了9个方面的休耕问题,导致试行阶段的行动者网络不太稳定和调整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出现了分化,其中"休耕补助大幅减少和现行统一的休耕补助标准"是造成行动者网络分化的主要原因;应当制定有梯度、有弹性的休耕补助标准,加强休耕资金管理,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机械化投入。(2)休耕行动者网络中,人类行动者的理性行为是休耕试点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休耕管护模式及其策略。模式Ⅰ适合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坝区,但需要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模式Ⅱ适合任何区域,但需要合理分配休耕补助和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在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种植花生等利润相对较高的作物;模式Ⅲ适合石漠化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但需要资金雄厚和与休耕有产业上下游关联的公司/企业参与管护;模式Ⅳ适合土地流转费较低、村干部管理能力较强的偏远落后山区,但休耕区域必须符合休耕要求。(3)无论何种休耕管护模式,在生态严重退化区
- 石飞杨庆媛王成王成胡蓉
-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管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