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赟
-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414例晕厥儿童临床分析
- 目的分析儿童晕厥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探讨晕厥儿童的首诊流程。方法收集1999年3月至2006年7月以"晕厥"为主诉在我院就诊的患儿41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诊疗手段。结果414例患儿中男性191例(48....
- 石赟田宏桂永浩何岚谢坚浩陈天兰邱鹏琳
- 文献传递
- 气体信使硫化氢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作用
- 目的H2S在诸多心血管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它是否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发生过程,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table te...
- 何岚田宏黄国英石赟俞岑妍谢坚浩奚锦绒陈都红蔡佳灵王薇
- 文献传递
- 舒芬太尼用于小婴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小婴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的效果。方法:129例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儿,按年龄分为组I(<2岁)与组II(>2岁),各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应用吗啡(M组)或舒芬太尼(S组)进行术后PCA。随访并记录术后3d的FLACC(Face,Leg,Activity,Cry,Consolability)量表评分、面部表情评分、Ramesay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儿与家长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结果:FLACC评分与面部表情评分均随时间增长而递减。术后第1天FLACC评分SⅠ组>SⅡ组、MⅠ组>MⅡ组,面部表情评分MⅠ组>MⅡ组、MⅠ组>SⅠ组;幼儿术后Ramesay评分随时间增长而递减,第1天Ramesay评分MⅡ组>M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SⅠ组
- 石赟周志坚张学锋王炫
- 关键词:小婴儿舒芬太尼吗啡术后镇痛患者自控镇痛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抑制患儿气管插管反应时半数有效呼气末浓度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抑制患儿气管插管反应时半数有效呼气末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儿67例,性别不限,年龄3~8岁,体重为标准体重的150%以内,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c组,n=22)不输注右美托咪定;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n=23;D2组,n=2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经1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和2.0μg/kg,随后以0.5和1.09-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麻醉诱导:吸人5%七氟醚,睫毛反射消失后,调整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至目标浓度并平衡15min,行气管插管,并行气管插管反应评分。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c组、D1组和D2组初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分别为3.5%、2.5%和1.5%,根据气管插管反应(气管插管反应评分〉1分为阳性反应)以1.2倍等比级增减,计算七氟醚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记录右美托咪定给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D1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D2组低血压发生率14%,心动过缓发生率9%。七氟醚EC50(95%CI)分别为:c组3.54%(3.39%~3.69%)、D1组2.37%(2.24%~2.46%)、D2组1.41%(1.37%~1.46%)。与C组比较,D1组和D2组EC50降低(P〈0.01);与D1组比较,D2组EC50降低(P〈0.01)。结论对于患儿,复合七氟醚麻醉诱导时右美托咪定的适宜用量为负荷量1.0μg/kg,维持量0.5μg·kg-1·h-1。
- 贺琳王炫郑珊张学锋汤顺荣石赟
- 关键词:麻醉药插管法气管内剂量效应关系
- 一氧化氮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的关系被引量:20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的关系。方法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14例(A组),其他原因引起晕厥患儿10例(B组),健康志愿者20例(C组)。于倾斜试验(HUT)前和倾斜不同时间测定A组与B组患儿的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同时对3组儿童进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检测。结果①A组患儿出现阳性反应时血浆NO水平较平卧时显著升高(76.7±9.6vs 90.0±11.4μmol/L,P<0.05);②A组患儿在症状好转后血浆NO水平较试验前显著降低(82.7±9.2 vs61.5±6.9μmol/L,P<0.01);③B组患儿倾斜时血浆NO水平较平卧时差异无显著性;④A,B两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变化与NO水平无显著相关性;⑤A组患儿eNOS基因G894T突变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B组与C组(42.9%vs10%,P<0.05)。结论倾斜体位时血浆NO水平异常升高可能参与了血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而其升高水平可能与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表达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4):478-480]
- 石赟田宏桂永浩何岚
-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直立倾斜试验儿童
- 不同年龄婴儿TOF模式连续刺激下的稳定过程
-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婴儿TOF模式下肌松监测前稳定过程中的基线值递增现象。方法:选择1-24个月的婴儿30例,ASAⅠ级,拟行全麻手术,无肝肾、心血管系统或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术前水电解质、酸碱无异常。根据年龄分为三组,A组...
- 周志坚石赟张学锋
- 文献传递
- 不同年龄婴儿TOF模式连续刺激下的稳定过程
- <正>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婴儿TOF模式下肌松监测前稳定过程中的基线值递增现象。方法选择1-24个月的婴儿30例,ASAI~Ⅱ级,拟行全麻手术,无肝肾、心血管系统或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术前水电解质、酸碱无异常。根据年龄分为三组...
- 周志坚石赟张学锋
- 文献传递
- 自主神经系统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调节系统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中的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选择40例临床诊断为VVS的患儿进行HUTT(基础或基础+激发试验),同步监测实验者平卧位、倾斜后1、3、5、10、15、20、25、30、35、40、45min或者晕厥发作时以及恢复平卧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值;利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心率变异分析。结果40例HUTT实验组,23例为阳性,心脏抑制型(CI组)2例,血管抑制型(VD组)10例,混合型(MX组)11例,记录平卧位至倾斜位时(T1)、倾斜位全程(T2)与恢复平卧位至实验结束(T3)三点的心率变异指标变化。VD组的LF/HF的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T1-T2-T3)始终是升高的(P=0.002)。T1时两组的RR、SDNN、rMMSD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时两组的SDNN、rMMSD值均较平卧时降低,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5)。至T3时,阴性组的rMMSD值又逐渐升高,与T1相仿,阳性组虽有所升高,但是仍然明显低于T1时(P=0.035)。VD组的SDNN值在倾斜后持续降低并始终<100ms(P=0.023)。结论V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符合Bezold-Jarisch反射的3个阶段,但各亚型间的变化程度不尽相同,提示VVS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较强,心率变异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VVS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
- 何岚黄国英田宏石赟俞岑妍
-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心率变异性直立倾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