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毒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细菌感染
  • 2篇合胞病毒
  • 2篇合胞病毒肺炎
  • 2篇合并细菌感染
  • 2篇肺炎
  • 2篇病毒肺炎
  • 1篇电图
  • 1篇毒性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败血症
  • 1篇婴儿
  • 1篇婴儿痉挛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损害

机构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常州市第二人...

作者

  • 6篇程保金
  • 3篇许豫英
  • 2篇王振开
  • 2篇万瑜
  • 1篇徐凯虹
  • 1篇朱萍
  • 1篇朱忆翔
  • 1篇林红

传媒

  • 3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综合临床医学
  • 1篇现代保健(医...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199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4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伴惊厥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惊厥的病因。方法选择2004年、2005年秋冬季(每年10月~次年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89例轮状病毒性肠炎病例,对其中44例伴发惊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惊厥11例,良性惊厥18例(低热或无热),电解质紊乱10例(低血钠2例,低血钙7例,低血糖1例),病毒性脑炎5例。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伴发惊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除常见的高热、电解质紊乱以外,肠道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亦是主要病因之一,惊厥患儿大多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徐凯虹程保金
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婴幼儿合胞病毒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
1997年
程保金徐益民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合胞病毒细菌感染
血清G-CSF检测诊断婴幼儿合胞病毒肺炎合并细菌感染
1997年
程保金徐益民
关键词:肺炎合胞病毒肺炎婴幼儿细菌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十年菌株及耐药的回顾性分析
2005年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菌株及其耐药变迁,为临床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十年来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结果的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年份、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其菌株及耐药性变迁。结果1.10年来新生儿败血症患病率逐年下降(P<0.01),而10年中不同月份和季节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2.球菌、尤其是葡萄球菌属的感染有逐年下降趋势,腊样芽孢杆菌则有上升趋势(P均<0.025);相对而言,杆菌和其他条件致病菌的构成比则在后五年明显上升(P分别<0.05和<0.01);3.青霉素、氨苄西林在近十年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50%);三代头胞在近10年对杆菌的耐药率无显著变化,但对球菌在近五年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对15株细菌所作的万古霉素敏感试验未发现耐药株。结论1.新生儿败血症的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但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未见减少;2.多数细菌对青霉素类普遍耐药,对三代头胞的敏感性则与使用频度有关;3.在得到病原学证据前的经验性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病例可选用三代头胞、羟氨苄青霉素制剂,对怀疑葡萄球菌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病例应首选万古霉素。
程保金万瑜王振开许豫英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细菌耐药菌株
15例婴儿痉挛患儿与24h脑电图特点及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15例婴儿痉挛患儿临床与24h脑电图异常的特点。方法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或病房诊断的15例婴儿痉挛患儿进行24h脑电活动回顾性分析。结果24h脑电图显示:典型高度失律6例,不对称高度失律2例,局灶高度失律2例,周期性高度失律5例,2例无典型高度失律,其中1例局灶性痫性放电,1例背景活动变慢。15例中有2例24h脑电活动中除典型高度失律,还可见到周期性高度失律存在。治疗后脑电图高度失律消失,7例示低电压背景活动,2例脑电图上仍存在背景活动异常,1例出现弥漫性1.5-2 HZ慢棘慢复合波,3例局限性尖波和棘波发放。结论婴儿痉挛患儿24h脑电图在发作间期主要脑电图表现为高度失律,高度失律有多种形式,一次记录中,典型高度失律和其他变异型高度失律可以存在于同一患儿,我们应提高认识。治疗后脑电图高度失律消失但仍各有不同,其临床意义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揭示。
林红程保金许豫英朱萍
关键词:婴儿痉挛脑电图
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体重增长及喂养并发症.方法将出生24h内入院、住院时间≥10天、无喂养禁忌症的早产儿按体重≤2000g或>2000g分为A组和B组,分别予早产儿配方奶及标准Ⅰ期婴儿配方奶以最大限度的胃肠喂养,比较两组的早期体重下降、平均体重增长和胃肠耐受性.结果两组早期体重下降数(85.7%vs 80.9%)、最大体重下降值(7±4.8%vs 5.5±3.9%)、体重下降>10%者(17.9%vs 6.4%)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晚发性酸中毒发生率(14.3%vs 6.4%)及1~4w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第2w后、B组第3w后的平均体重增长均>10g/(kg.d).结论选择合适的奶方和喂养措施,可以使早产低体重儿达到较好的体重增长.
程保金万瑜王振开许豫英朱忆翔
关键词:未成熟儿体重增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