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糜海波

作品数:156 被引量:337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文化科学
  • 57篇哲学宗教
  • 33篇政治法律
  • 6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3篇教育
  • 35篇主义
  • 27篇伦理
  • 25篇马克思主义
  • 24篇阶级
  • 22篇道德
  • 22篇教育伦理
  • 19篇师德
  • 12篇社会主义
  • 12篇师德评价
  • 11篇社会
  • 9篇唯物
  • 9篇西方马克思主...
  • 8篇人为本
  • 7篇以人为本
  • 7篇政治
  • 7篇资本主义
  • 7篇伦理学
  • 7篇论教育
  • 7篇警察

机构

  • 110篇南京森林警察...
  • 29篇南京森林公安...
  • 16篇南京师范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55篇糜海波
  • 1篇张娟
  • 1篇吴小虹
  • 1篇刘云林

传媒

  • 12篇教育理论与实...
  • 9篇理论导刊
  • 9篇高等教育研究
  • 6篇山西师大学报...
  • 5篇长白学刊
  • 5篇教育伦理研究
  • 4篇河北科技大学...
  • 3篇党政论坛
  • 3篇教育探索
  • 3篇内蒙古社会科...
  • 3篇马克思主义研...
  • 3篇学术探索
  • 3篇教育导刊(上...
  • 3篇北华大学学报...
  • 3篇伦理学研究
  • 3篇邵阳学院学报...
  • 3篇重庆科技学院...
  • 3篇长春工业大学...
  • 3篇思想理论教育
  • 2篇理论探讨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12篇2018
  • 12篇2017
  • 9篇2016
  • 8篇2015
  • 10篇2014
  • 9篇2013
  • 16篇2012
  • 7篇2011
  • 13篇2010
  • 9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1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被引量:27
2018年
时代师德发展的基本趋势体现在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彰显现代教育伦理精神,向教师专业伦理延伸和拓展。科学有效地实施师德评价,必须全面辩证地把握评价主体、方法与依据这几个关键要素,坚持评价主体的自我与他人相结合、评价依据的动机与效果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师德建设的应有举措包括坚持义与利的统一,以正确观念引领师德进步;将评价与教化相结合,形成师德完善的内驱动力;加强规范与制度建设,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条件。
糜海波
关键词:师德评价师德建设
科学教育伦理的价值预设及其合理性依据被引量:7
2005年
教育伦理学是属于应用伦理学领域的实践科学,是伦理学在教育领域得到研究和运用的学科。科学教育伦理的价值功能在于使教育本身的原价值得以最大效度地发挥,使人类对教育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使人的生命本质在教育中及其在教育影响后得以真正展开和提升。其合理性依据是:合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合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善的理念。
刘云林糜海波
关键词:教育伦理教育价值
论师德的现代转型及其评价的新趋向被引量:6
2016年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引起了师德观念的现代变迁和师德状况的时代变化。师德的现代转型和变化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多重意蕴,其基本特点是:从师德观念的转变看,师德表现为"现代化";从教育改革的实践看,师德趋向于"专业化";从教师德性状况看,师德呈现出"多样性"。鉴此,师德评价必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外部他律"与"内部自律"的有机统一,以适应师德的变化发展。
糜海波
关键词:师德多样性
自然观的道德意蕴及实践启示被引量:4
2011年
自然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从属于人性和实践的历史范畴的。自然观的道德意蕴是对将自然置于道德理性之外的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超越,主张把社会的道德关怀连接到自然界。它强调在"主客统一"和"解放自然"的理论立场上,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实践启示是,行为主体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应确立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原则的正义取向,从"以人为本"的生存论出发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公正和科技伦理为主导规则制约狭隘的功利主义欲求。
糜海波
关键词:自然观道德意蕴
赖特的“新中间阶级”理论:辨析与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赖特在修正罗默阶级与剥削理论基础上,以劳动力、生产资料、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四大生产要素为基础进行剥削和阶级分析,以占有和支配关系为标准将"新中间阶级"界定为"矛盾的阶级定位"。依据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基于技术资产的剥削范畴难以成立,以"支配"为标准的阶级分析也不充分。所谓的"新中间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受雇佣地位,其主体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当代发展和社会作用的提升。赖特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概念虽不够全面,但基于多元剥削的阶级分析方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对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糜海波
关键词:辨析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伦理审视
2016年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是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今天它又成为跨国资产阶级主宰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文化力求使人们相信大大超过物质需求的消费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主要靠我们所拥有的来衡量,人们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最好由自由市场提供。为了改造世界资本主义,马克思曾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了推行全球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文化提出的口号是“全世界32人阶级,消费起来”。
糜海波
关键词:消费主义文化伦理审视全球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逻辑转向与得失被引量:2
2012年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动、阶级斗争观念的式微和古典解放话语的局限性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面临着挑战。以拉克劳和莫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对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状况的一种积极反映,提出了更复杂的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解放理论,其实质是主张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实现现代性政治批判向后现代政治逻辑的转换,即从"经济决定论"转向政治自主论,从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从二元对立转向多元对抗,从阶级主体转向身份主体。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概念迎合了当代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但又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失误和缺陷。
糜海波
关键词:后马克思主义
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从义、利观的视角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文章认为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共性是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它们的学术分歧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社会功利本位,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并重以及节约论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本位,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以及幸福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为价值导向,确立人本理念,弘扬人本精神。
糜海波
关键词: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
中国传统教育伦理的现代解读
2015年
中国传统教育伦理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认为师德是教育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在引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教育"以德为先",德教优于法治,应将伦理教化与个体修身相结合,实现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和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教育是人生的必需品,需平等对待每个受教育者,以人道的方式对待人类的教育,教育之价值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从而使人的自由与责任相统一。
糜海波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和发展阶段。自欧洲革命失败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执着于对工人阶级的解释研究和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二战后,其关注的焦点是西方白领工人的崛起及其定位分析和新中间阶级的形成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关注的核心是新技术革命后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并以新中间阶层为中心形成了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其中,后马克思主义去阶级化的政治哲学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背离。
糜海波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