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伟
- 作品数:40 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YL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评价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评价CYL脊柱内固定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74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Denis爆裂骨折A、B、C型)患者资料,男性53例,女性21例,年龄(18~64)岁,平均(394-15)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未直接减压,亦未植骨融合。比较术前、术后、拔钉前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压缩率、椎体楔形角、Cobb角、局部后凸角、腰椎疼痛及功能评分变化情况;记录切口感染、断钉、医源性脊髓损伤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4~38个月,平均(20±11)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明显,为9.8°±5.1°,局部后凸角矫正丢失为9.1°±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和3.41,P〈0.05);椎体前高压缩率、椎体楔形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20°与术前Cobb角〉20°的患者比较,末次随访时疼痛较轻(优良率98.3%比86.7%,x^2=4.16,P=0.04),功能更佳(优良率88.1%比66.7%,x^2=24.34,P〈0.01)。手术切口感染1例,断钉1例,螺钉松动1例,无医源性脊髓损伤病例。结论CYL脊柱内固定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影像及临床结果满意,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
- 王春杨明兴翁伟吴爱悯罗鹏池永龙
- 关键词:内固定器胸腰段短节段固定
- 非编码RNA在制备骨关节炎早期诊断检测产品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非编码RNA在制备骨关节炎早期诊断检测产品中的应用,具体地非编码RNA为NONHSAT016936.2、DANCR和miR‑146a‑3p基因,结果发现他们对OA患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且三者的联合诊断具有叠...
- 李恒闵继康唐慧斌袁永健豆晓杰翁伟
- 文献传递
- 骨科手术用防漏水工作套管
- 本实用新型属于域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尤其涉及一种骨科手术用防漏水工作套管。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拔出刀具时,灌注在内部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容易喷出,导致需要重新灌水,费时费力的问题,提供一种骨科手术用防漏水工作套管,包括...
- 翁伟杨红航
- 文献传递
- 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微小RNA表达谱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寻找可能的神经分化特异性的miRNA.方法 从小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采用β-巯基乙醇(β-ME)、丁羟基茴香醚(BHA)、维甲酸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小鼠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用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分化前后差异性表达的miRNA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miRNA进行验证,利用靶基因预测软件对表达差异最明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 (1)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后,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细胞形态,可见神经样轴突和胞体的锥样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分化后的细胞中表达.(2)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后一共有18个miRNAs表达升高,4个miRNAs表达下降.FQ-PCR验证结果总体上与芯片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 miRNA在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大量表达,它们可能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进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 翁伟倪文飞尹丽慧吴爱悯池永龙吴建波蒋磊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微小RNA
- 细胞因子在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 目的 探讨TNF-α,IL-6,CRP,PCT,CK在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71...
- 翁伟
- 关键词:股骨粗隆骨折细胞因子
- 腰椎定量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腰椎定量CT(Q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合并不同程度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1(72.63±3.34)岁。60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腰椎QCT检测,根据QCT检测值分为3个等级:骨量减少组(QCT值>80 g/L,10例,1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QCT值40~80 g/L,35例,48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QCT值<40 g/L,15例,22个椎体)。观察不同程度QCT值患者的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弥散及渗漏情况,并分析QCT值对脊柱侧弯患者行椎体成形术穿刺点选择、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82个椎体中,共有41例55个椎体采用凹侧单边穿刺,占67.07%。其中骨量减少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例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6例35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13例18个椎体;且3组患者间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9,P=0.001);3组间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3,P=0.496)。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时,根据腰椎QCT检测明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选择脊柱侧弯的凹侧进行穿刺,有利于改善脊柱侧弯及恢复脊柱稳定性,提高手术安全性。
- 邓闽军孙振国翁伟杨红航张占丰闵继康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侧凸椎体成形术
- 髌上入路与经髌韧带入路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与经髌韧带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接受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HSS评分及优良率、术后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764,t=-1.723,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32,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585,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1,t=3.288,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髌上入路置入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能够获得显著临床效果,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推荐临床应用。
- 杨红航孙振国翁伟闵继康李恒
- 关键词: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
- 两种不同方法置入Dynesys内固定的早期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比较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Dynesys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3月27例退行性腰椎椎狭窄患者(43个节段)行Dynesys内固定手术。15例(24个节段)行症状重侧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对侧经多裂肌间隙安装Dynesys内固定;12例(19个节段)行双侧暴露全椎板切除减压安装Dynesys内固定。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记录手术切口,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得到8~20个月的随访。2组患者对比研究显示单侧剥离组的手术切口、肌肉创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初次腰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双侧暴露安装组。影像学资料显示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及椎间孔高度、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和椎间孔高度、面积改变量及术后节段活动度改变量差别不大。结论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足够的减压效果;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内固定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初次腰部疼痛评分优于后者等优点。
- 吴爱悯翁伟池永龙徐华梓倪文飞王向阳
-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截骨术内固定器
- 容积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骨隧道的评估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究容积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对前交叉韧带(ACL)骨隧道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7例ACL重建患者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内完成3D-CT扫描和X线片检查。观察、分析ACL重建后患者的3D-CT影像学表现,对比3D-CT和X线测量的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同时比较不同IKDC评分患者经3D-CT测量的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及移植物情况。结果 3D-CT能够清晰显示ACL重建术后的骨髓道、内固定物、移植韧带及可吸收挤压螺钉等情况,所有患者的骨髓道壁均比较完整。3D-CT测量的各项股骨骨髓道内口中心相对位置均明显大于X线(P<0.05)。3D-CT测量结果显示,IKDC评分≥90分的患者的各股骨、胫骨骨髓道内口中心相对位置均明显高于IKDC评分<90分者,IKDC评分≥90分的患者矢状位夹角和移植物长度均明显大于IKDC评分<90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可清晰显示ACL重建术后关节内的骨髓道及移植物状态,不仅能够回顾性指导术中骨髓道定位,同时还能够为患者的术后膝关节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影像学评价。
- 王嘉宸翁伟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三维重建X线片
- 经皮穿刺椎体扩张球囊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8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扩张球囊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术后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1月6日至2018年12月14日收治的2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女193例,年龄58~91(69.70±7.03)岁。所有患者采用PKP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24例)和未再骨折组(204例)。将可能与再骨折相关的因素(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节段椎体数目、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纳入单因素研究,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PKP术后椎体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再以PKP术后椎体再骨折时间为随访终止时间、以术后发生再骨折为终点事件,以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为变量因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28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3.6(28.8±15.6)个月,再骨折发生率为10.5%(24/228)。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椎体数目、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椎体数目、合并侧弯可能为PKP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时间的平均值42.1个月,P值为0.00,平均值95%置信区间为34.4-49.7个月,表明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可能与再骨折发生有关。结论:合并脊柱侧弯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亦是术后发生再骨折可能的高危因素。
- 方申雲闵继康曾忠友张强华朱涛翁伟张伟莉沈方英夏瑛丁丽英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椎体压缩性骨折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