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梅
- 作品数:28 被引量:137H指数:7
- 供职机构:茂名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重症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6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下肢周径与下肢深静脉(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腘静脉血流速度(21.34±3.88)cm/s、股静脉血流速度(28.13±4.86)cm/s快于对照组的(16.13±1.32)、(21.13±4.66)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6.22±1.41)d、住院时间(18.63±3.52)d均短于对照组的(8.26±1.43)、(25.11±2.9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总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增加血流速度,缩短患者入住ICU及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
- 林康越郑思华李祥俊肖玉梅
- 关键词:重症脑出血低分子肝素下肢静脉血栓
- 早期局部枸橼酸抗凝下CBP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探讨早期(伤后48 h内)实施持续血液净化(CBP)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局部枸橼酸抗凝下CBP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脑水肿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ICU 7 d转出率和预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生命体征缓解情况,采用格拉斯预后量表评分(GOS)评价患者伤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统计预后生存及出院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试验组患者颅内压情况和脑水肿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脑水肿期的肺部感染率、连续3 d以上高热发生率、血钠浓度波动超15%发生率、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BNP>1 000 pg/mL发生率、大面积水肿缺血或脑疝发生率、ICU 7 d转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伤后6个月,试验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局部枸橼酸抗凝,可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杨志勇梁慧屏邓舒雯何芷怡林康越陈锦玲肖玉梅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持续血液净化局部枸橼酸抗凝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与血清Na^+、K^+关系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与血清Na^+、K^+改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55例住院及门诊老年EH病人和90例正常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偶测血压和血清Na^+、K^+检查,比较血压各参数与血清K^+、Na^+、Na^+/K^+比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25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日间平均SBP、DBP,夜间平均SBP、DBP与血清K^+浓度呈明显负相关;与Na^+/K^+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偶测BP与血清K^+、Na^+浓度和Na^+/K^+比值之间无相关性(P<0.05);24小时、日间、夜间SBP与血清Na^+浓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255例老年EH病人血清K^+、Na^+、Na^+/K^+比值是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决定因素之一。
- 杨景宁肖玉梅林桂珍
-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
- 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病损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评估脑梗死急性期血清铁蛋白(SF)与患者病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2008年梗死患者58例和对照组3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受检者入院第2天和第21天SF水平,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分为CSS评分≥15分组、CSS评分<15分组,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脑梗死组的SF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CSS评分≥15分组SF水平及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CSS评分<15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SF水平与CSS评分呈正相关,与脑梗死体积亦呈正相关。入院第21天CSS评分≥15分组中CSS评分降低<5分组入院第2天SF水平较CSS评分降低≥5分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价脑梗死患者病损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 魏凯刘传勇肖玉梅
- 关键词:血清铁蛋白脑梗死预后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IL-2及IL-6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后血清IL-2及IL-6含量检测,并与3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及短期完全缓解(CR)组IL-2水平分别为(18.69±9.41)ng/L,(29.36±6.30)ng/L,明显低于长期CR组(46.71±8.23)ng/L及正常对照组(53.62±8.86)ng/L;初治组及短期CR组IL-6水平分别为(125.86±15.78)ng/L,(82.27±10.21)ng/L,明显高于长期CR组(30.29±7.63)ng/L及正常对照组(23.46±6.32)ng/L。初治组IL-2和IL-6水平与长期CR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初治及短期CR急性白血病患者IL-2水平低、IL-6水平高,造成免疫抑制状态,白血病易复发。随着CR时间的延长,免疫状态逐渐恢复。
- 张雄肖玉梅刘传勇古茂群廖丽娟
- 关键词:白血病白介素-2白介素-6
- 耳穴贴压与东莨菪碱治疗急性脑卒中频繁呃逆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观察药物治疗与中药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病人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呃逆病人随机分成耳穴贴压治疗组和东莨菪碱注射对照组。比较两者的疗效、起效时间、副作用。结果耳穴贴压与药物治疗脑卒中呃逆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耳穴贴压比药物治疗具有生效快、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 蓝雪霞肖玉梅董杨颖
- 关键词:耳穴贴压
- 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镇痛镇静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术后镇痛镇静方案不同将我院收治的9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术后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镇静,观察组(58例)术后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镇痛镇静。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结果给药6 h、12 h、24 h后,两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均高于给药前,CPOT评分均低于给药前,且观察组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CPO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镇痛镇静,可提高其镇静效果,缓解患者的疼痛。
- 林康越李祥俊肖玉梅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瑞芬太尼镇痛镇静
- 血糖与急性脑梗塞临床关系的探讨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血糖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9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大小及急性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应激性血糖增高组最初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大小及预后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血糖升高可加重脑缺血性损害并对预后有明显影响。
- 肖玉梅杨景宁等
-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血糖疗效
- 老年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2000-01~2004-10将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老年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38例为观察组,非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头颅CT特点及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老年糖尿病组多灶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体重指数的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老年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老年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肥胖的患者易致无症状性脑梗死。
- 廖美艳肖玉梅
-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A 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372例老年慢性A f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与不发生缺血性脑卒患者的病因、心室率、年龄、性别、心衰、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扩大与心脏瓣膜钙化的差异。结果:A f患者中,发生与不发生缺血性脑卒患者的病因、心室率、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扩大、心脏瓣膜钙化的发生情况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但性别、年龄、心衰、A f类型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病、心室率过缓、高血压病与糖尿病是A f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老年人A f并发上术疾病者容易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应予临床干预。
- 肖玉梅杨景宁蒙应东黄伟
- 关键词:老年心房颤动脑卒中临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