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昆鹏
- 作品数:88 被引量:35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超声引导下PTCD并发症的防治策略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TCD的75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33~85岁,中位年龄57岁。原发病:胆管结石22例,壶腹周围癌19例,胰头癌18例,肝门部胆管癌16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65例,B级10例。术前经超声、CT或MRI检查后均明确合并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分析PTCD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策略。结果手术成功率99%(74/75)。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其中出血3例,胆道感染1例,胆漏1例。1例出血患者急诊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栓塞术,1例出血经引流管灌洗止血药处理,1例出血自行停止。1例胆道感染和1例胆漏患者,再次行PTCD,并予抗生素治疗后治愈。结论出血、胆道感染、胆漏为超声引导下PTCD常见并发症,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及时处理,通常保守治疗可治愈。充分的术前准备,合适的穿刺路径,留置合适深度,妥善固定和保护引流管,对于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陈杰桓张伟娜莫志康郑楠何淑媚胡昆鹏
- 关键词:引流术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
- 脾切除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脾切除对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2/3肝切除组(PHx组),肝切除加脾切除组(PHx+sp组)。85只大鼠中30只用于测定门静脉压力,55只用于分析细菌移位、血浆内毒素、血浆D-乳酸、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功能。结果PHx组门静脉压力(13.34±0.64)cmH2O(1cmH:0=0.098kPa)显著高于SO组(7.64±0.44)cmH:0和PHx+Sp组(10.30±0.69)cmH:0(P〈0.01)。PHx组的细菌移位率高于SO组(65.00%比6.67%;P〈0.01),也明显高于PHX+sp组(25.00%;P〈0.05)。大鼠血浆内毒素中位数SO组为0.00ng/L,PHx组为4.05ng/L,PHx+sp组为1.47ng/L(P〈0.01)。血浆D.乳酸在s0组和PHx+Sp组也较PHX组低(分别为1.68、23.36、39.09g/L,P〈0.01)。结论脾切除能降低肝大部分切除大鼠门静脉压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发生。
- 陈文哲胡昆鹏林楠邓浩潘卫东
-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脾切除细菌移位肠屏障内毒素
- 应用新型生物补片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 目的 研究应用新型生物补片材料在腹外疝修补术中减轻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成功建立18只家兔腹外切口疝模型后,平分为三组:实验组应用新型生物补片材料进行修补,对照组为聚丙烯补片材料,空白组为单纯缝合组;三组均检测...
- 姚志成胡昆鹏钟跃思颜见李明亮刘波邓美海
- 胰管结石的诊断与处理对策——附25例报道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及处理对策。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5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有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部分伴有发热、巩膜或皮肤黄染、腹泻、体质量减轻、高血糖等症状。采用B超联合CT确诊18例,B超联合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确诊4例,B超联合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3例。12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联合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因术中超声怀疑胰头恶性肿瘤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胰腺癌;6例行胰体尾切除联合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行ERCP内镜下取石,其中1例失败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患者腹痛情况均有改善。结论: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胰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一旦确诊宜积极治疗。ERCP对部分结石位于胰头部患者可作为首选治疗,外科手术仍是胰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术中超声在手术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胡昆鹏林继宗潘卫东邓美海林楠方和平凌云彪汤照峰许瑞云
- 关键词:胰管结石
- 人脐带间质干细胞体外条件下调控人肝细胞生长及功能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质干细胞体外条件下调控人原代肝细胞增殖及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组将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原代肝细胞按1 ×105/1 ×105(个/孔)的比例接种于Transwell共培养板上下层共培养;对照组为原代肝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1、3、7d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蛋白(ALB)和尿素的分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LB、细胞角蛋白-18(CK18)、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c-met mRNA的表达.结果 共培养1、3、7d后原代肝细胞处于S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且增殖作用随共培养时间的增多而加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71% >44.53% >36.02% >29.13%,P<0.05);共培养组ALB分泌量(μg/L)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8> 17.12,30.90> 13.46,15.14>8.80,P <0.05),尿素分泌量(mg/L)得出同样的结果(211.18> 190.40,280.84> 75.64,152.06> 33.90,P <0.05),在共培养各组别中,共培养3d时,尿素及白蛋白达到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共培养7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尿素及白蛋白分泌水平,与共培养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各组别(1、3、7d)均可上调细胞内ALB、CK18、HGF及c-met mRNA的表达,共培养3d时原代肝细胞(PHHs)细胞内ALB mRNA上调最显著,而CK18、HGF及c-met mRNA的表达上调则在共培养7d时最为显著.结论 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可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人原代肝细胞的生长增殖,保护其细胞功能,上调人原代肝细胞内HGF及其受体的表达可能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 胡昆鹏姚志成刘波陈骋熊志勇钟跃思许瑞云邓美海
- 关键词:脐带间质干细胞肝细胞
- 海藻酸盐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体内的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海藻酸盐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物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体内应用的可能性,为人工肝组织的体内应用提供基础。方法:BMSCs用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I)标记后种植于海藻酸盐支架形成支架细胞复合物。动物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构建70%肝切除大鼠模型,实验组大鼠给予支架细胞复合物平铺于肝脏创面上,对照组给予单纯支架。4周后取出支架细胞复合物行荧光显微镜追踪观察;切片行白蛋白及糖原染色追踪支架上细胞的分化;同时比较两组大鼠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CM-DiI能很好地标记细胞。体内应用后BMSCs能够在海藻酸盐支架上分泌白蛋白,合成糖原。实验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海藻酸盐支架-BMSCs复合物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体内能够起到部分肝功能支持的作用。
- 林继宗胡昆鹏陈署贤汤照峰林楠许瑞云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急性肝功能衰竭人工肝
- 肝癌相关间质干细胞通过分泌HGF因子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 姚志成颜见胡昆鹏李明亮陈骋邓美海
- 家族聚集性肝癌组织中S期激酶相关蛋白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 姚志成颜见胡昆鹏李明亮陈骋邓美海
- Kruppel样因子在人食管癌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KLF4)对食管癌细胞生长、侵袭及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揭示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测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140、KYSE150、EC109及EC9706及食管永生化细胞NE3中KLF4的表达,通过siRNA的方法将KLF4高表达的KYSE140细胞敲降KLF4基因,通过MTT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该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结果与转染control siRNA的细胞相比,转染KLF4-siRNA1、KLF4-siRNA2的KYSE140细胞生长速度上升,细胞穿过Transwell微孔膜的细胞数量增加,并且形成的集落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LF4在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过程中起着负性调节的作用,可能成为早期诊断和判断食管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以及临床治疗的分子靶点。
- 黄邵洪胡昆鹏叶升严淑红
- 关键词:食管癌迁移增殖细胞株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体外调控被引量:22
- 2009年
- 背景:目前肝纤维化尚没有公认的特效疗法,近年来骨髓间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的:体外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青年健康志愿者髂骨,人肝星状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正常肝细胞系L-O2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6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接种密度均为2×104cells/well。另设L-O2代替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单纯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空白对照,培养72h。主要观察指标:肝星状细胞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α-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呈扁平状,胞浆内缺乏脂肪滴,α-肌动蛋白位于肝星状细胞胞质内,呈高张力纤维状分布。与L-02+肝星状细胞组、单纯肝星状细胞组比较,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α-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胡昆鹏林楠林继宗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Α-肌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