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仙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化学工程更多>>
- 双金属掺杂硅酸盐玻璃的光学性能
- 通过二次离子交换和二次热处理方法制备出双金属纳米颗粒-玻璃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先进行铜离子交换,然后再进行银离子交换,有利于银纳米颗粒的形成。银原子在铜纳米颗粒的表面成核和生长,形成核壳结构纳米颗粒。氢气中热处理以前,铜主...
- 杨修春许静仙刘会欣
- 关键词:硅酸盐玻璃光学性能
- 文献传递
- 纳米颗粒-介电复合材料三阶光学非线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9年
- 纳米颗粒-介电复合材料显示出优良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是应用于未来全光器件的理想材料。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浓度、组成和结构,基体的选择,测试方法中选用的激光波长和脉冲宽度等多种因素都对此类复合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核壳结构纳米颗粒-介电复合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 许静仙赵颖杨修春
-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三阶光学非线性影响因素核壳结构
- Ag-Cu双金属纳米颗粒在硅酸盐玻璃中的形成过程被引量:4
- 2009年
- 利用两步离子交换结合H_2气氛热处理的方法,制备出Ag-Cu双金属纳米颗粒/硅酸盐玻璃复合材料。结合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Ag、Cu在玻璃中的深度分布、价态变化及其玻璃网络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掺杂后的玻璃中银和铜的含量随深度不同有所不同。Ag^+-Na^+离子交换过程中,Ag^+与非桥氧结合形成Si—O—Ag键,样品中的银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H_2气氛中热处理后,大部分与非桥氧相连的Ag^+被还原,H^+随即取代Ag^+位置,与非桥氧形成—OH结构,还原出来的Ag^0经成核和生长形成银纳米颗粒。第二次Cu^+-Na^+离子交换后,Cu^+被引入硅酸盐玻璃,并有二价铜离子存在,再经过H_2热处理后,铜离子被还原,在表层聚集生成铜纳米颗粒。
- 许静仙杨修春刘会欣刘艳张文华徐法强
- 关键词:硅酸盐玻璃X射线光电子能谱吸收光谱
- 铜纳米颗粒在硅酸盐玻璃中的形成及其局部结构被引量:4
- 2008年
- 用离子交换结合H2气氛热处理的方法制备出铜纳米颗粒/硅酸盐玻璃复合材料。利用光学吸收谱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了铜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形成机理及其局部结构。结果表明:提高H2气氛处理温度有利于提高Cu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体积分数,在其它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子交换时间从0.5h延长到1.0h对Cu纳米颗粒在玻璃中的体积分数影响不大。Cu在离子交换硅酸盐玻璃中仅存在Cu—O配位结构,热处理后铜原子在玻璃中存在2种局域结构环境:一是处于铜氧化物的配位环境;另一是处于金属铜的配位环境。玻璃中铜离子以一价存在,其周围存在2个氧配位,Cu—O键长在0.185~0.186nm之间。随着Cu颗粒尺寸的降低和Cu小分子团簇质量分数的增加,Cu—Cu配位的无序度增大。含小分子铜团簇多的样品,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与铜体材料中的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0.255nm)相比发生收缩;含铜纳米颗粒较多的样品,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与铜体材料中的Cu—Cu最近邻原子间距离相比发生膨胀。
- 杨修春许静仙李志会刘维学贺博韦世强徐政
- 关键词:铜纳米颗粒硅酸盐玻璃配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