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遵江

作品数:59 被引量:175H指数:7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哈尔滨市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1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细胞
  • 21篇淋巴
  • 17篇树突
  • 17篇树突状
  • 17篇树突状细胞
  • 17篇肿瘤
  • 16篇形态学
  • 13篇形态学观察
  • 13篇小鼠
  • 13篇淋巴细胞
  • 11篇蛋白
  • 11篇免疫
  • 10篇肿瘤浸润
  • 8篇淋巴结
  • 8篇浸润淋巴细胞
  • 8篇黑色素
  • 8篇黑色素瘤
  • 7篇肿瘤浸润淋巴...
  • 6篇胃癌
  • 6篇系膜

机构

  • 57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黑龙江护理高...
  • 2篇黑龙江省医院
  • 2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冈山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嘉兴学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哈尔滨市第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7篇谢遵江
  • 45篇贺业春
  • 26篇刘颖
  • 18篇刘丽
  • 17篇贾立敏
  • 9篇高江涛
  • 9篇方传龙
  • 6篇张湛波
  • 6篇郭文广
  • 5篇宋承鑫
  • 5篇张云芳
  • 5篇朱保国
  • 5篇刘文庆
  • 4篇纪长伟
  • 3篇王忠成
  • 3篇郑金华
  • 2篇李成镇
  • 2篇刘丽
  • 2篇崔宏波
  • 2篇朴常福

传媒

  • 1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 10篇现代生物医学...
  • 7篇解剖学报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伤残医学杂志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5篇2001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2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的网状纤维支架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淋巴细胞归巢的通路。方法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位于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周围有网状纤维支架,在二者相临近部位有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结论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之间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为细胞的居留和迁移提供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郭文广朱保国贺业春谢遵江贾立敏纪长伟
关键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结
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人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 ,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多 (P <0 .0 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主要分布在癌交界区和癌周组织 ,病变早期TIL比病变晚期数量多 (P <0 .0 1)。电镜下 ,TIDC体积较大 ,形态不规则 ,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 ,细胞核不规则 ,可见核仁 ,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TIDC与TIL和肿瘤细胞接触方式和形式上呈多样性。一对一 ,一对多 ,或形成簇的接触方式。有紧密膜接触、指状膜接触和球状膜接触形式。结论 本实验提示TIDC和TIL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
任利民李大林张云芳谢遵江贺业春李殿俊
关键词: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胃癌
人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根据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将40例胃癌组织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其中,早期组同时未伴有淋巴结转移,晚期组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两组胃癌组织的超微结构,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早期组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细胞较少,晚期组阳性细胞较多,二者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组S-100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晚期组多,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可见:在胃癌早期,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多,树突状细胞突起与淋巴细胞相接触,基底膜基本完整。晚期,基底膜几乎消失。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少,癌细胞穿基膜明显。结论: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判定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的指标,对其预后的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刘丽刘颖魏岚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关键词:乙酰肝素酶S-100蛋白胃癌
CCR7和B7-2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杨春玲宋承鑫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关键词:CCR7B7-2肿瘤
小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在粘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讨回肠集合淋巴小结 (Peyer’spatches ,PP)在抗原诱导下的粘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方法 ,观察BALB/c小鼠灌服伤寒杆菌后PP和淋巴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光镜下可见灌服伤寒杆菌后PP和淋巴小结数目明显增多 (P <0 .0 1,P <0 .0 1) ,生发中心增生活跃。电镜下生发中心和旁小结区可见许多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群和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群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周围的淋巴细胞多为CD4 和CD8细胞 ,以CD4 细胞为多。结论 伤寒杆菌可诱导小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的免疫应答 。
谢遵江刘文庆方传龙刘颖张湛波贺业春
关键词: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粘膜免疫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在生后发育过程中高内皮微静脉的结构和形态
2014年
目的研究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s,HEV)的发育过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出生后第0天、2天、6天、7天、8天、10天、12天、14天、18天、21天、25天、28天、31天、35天、40天的新生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结构和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各日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高内皮微静脉的分布。结果从第0天到第6天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无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不明显高大,属于类高内皮微静脉,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可见少量类高内皮微静脉,中心区则未见类高内皮微静脉。第7天肠系膜淋巴结外周区高内皮微静脉数量增多,但其分布仍局限于周边区,到第10天才出现典型的高内皮微静脉,内皮核高大呈立方形。结论生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发育规律为探讨其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李成镇宋承鑫谢遵江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内蛋白多糖的分布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研究蛋白多糖在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HEVs)中的分布,探讨蛋白多糖在淋 巴细胞归巢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阳性胶体铁染色—酶连续阻断法,光镜和电镜观察蛋白多糖于HEVs 内的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基膜上的分布。结果 HEVs的基膜和邻接基膜的淋巴细胞胞膜呈强阳性染色,能 被透明质酸酶、肝素酶、软骨素酶ABC阻断;电镜显示,胶体颗粒主要排列于基膜的内、外侧及穿越基膜的淋 巴细胞胞膜上,内皮细胞、穿内皮细胞的淋巴细胞和腔内的淋巴细胞不着色。结论 蛋白多糖于大鼠肠系膜 淋巴结HEVs内主要分布于基膜和穿基膜的淋巴细胞胞膜上,可能对归巢淋巴细胞穿越HEVs管壁有调节作 用。
周海兵刘丽刘颖谢遵江贺业春
关键词:蛋白多糖肠系膜淋巴结HEV软骨素透明质酸酶
MMP-3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7年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人结肠癌进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对结肠癌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3的表达。结果:结肠癌晚期组MMP-3表达水平高于早期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电镜观察可见在结肠癌早期,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多,癌细胞穿基膜不明显;晚期,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少,癌细胞穿基膜明显。结论:MMP-3在大肠癌晚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早期。提示MMP-3与结肠癌进程有直接关系。MMP-3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判定结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朴常福谢遵江于爱红李坤成
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淋巴滤泡的形成
2002年
目的:观察用500rad X线全身照射后小鼠腘窝淋巴结淋巴滤泡的形成。方法:本实验用光镜、透射电镜方法及三维重塑技术。结果:X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淋巴滤泡被破坏。之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从照射后第5天开始,出现淋巴滤泡的再构筑;第10天淋巴滤泡数量增多并且出现生发中心;到照射后第14天,淋巴滤泡的数量正常。此外,滤泡树突状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结论:500rad的X线可以破坏淋巴滤泡,受破坏的滤泡经过一定时期可以重新再聚集。再构筑的滤泡不是新产生的而是受损滤泡再生形成的。滤泡的再构筑与有无生发中心无关。
徐玉东刘丽谢遵江马月秋张云芳杨玉凤
关键词:大剂量X射线照射淋巴滤泡小鼠细胞凋亡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Brdu标记DC和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DC和抗原负载DC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du标记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实验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DC分布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与DC比较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较粗大弯曲,形态较成熟。结论:抗原负载DC比DC更易集聚于肿瘤组织周围,推测抗原负载DC比DC可能诱导抗肿瘤效应更强。
鲁占军姜哲宋承鑫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关键词:小鼠树突状细胞肿瘤形态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