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赵锦

赵锦

作品数:23 被引量:44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气候
  • 12篇气候变化
  • 10篇玉米
  • 7篇春玉
  • 7篇春玉米
  • 6篇东北三省
  • 5篇冬小麦
  • 5篇气候变化背景
  • 5篇气象
  • 5篇小麦
  • 4篇全球气候
  • 4篇全球气候变暖
  • 4篇作物
  • 4篇降水
  • 3篇干旱
  • 3篇大豆
  • 2篇东北大豆
  • 2篇东北玉米
  • 2篇玉米产量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机构

  • 22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沈阳市气象局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丽水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天津市气候中...

作者

  • 22篇赵锦
  • 21篇杨晓光
  • 10篇刘志娟
  • 5篇孙爽
  • 4篇叶清
  • 3篇陈阜
  • 3篇解文娟
  • 3篇董朝阳
  • 3篇李克南
  • 2篇吕硕
  • 2篇杨婕
  • 2篇慕臣英
  • 1篇郑冬晓
  • 1篇刘利民
  • 1篇陈范骏
  • 1篇李国强
  • 1篇米国华
  • 1篇冯利平
  • 1篇李颖
  • 1篇王文峰

传媒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大豆农田保护性耕作水热效应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基于公开发表文章中有关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下大豆农田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免耕(NT)、少耕(RT)、秸秆覆盖(SM)、免耕秸秆覆盖(NTSM)为处理,应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东北大豆农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与CT相比,保护性耕作总体上使东北大豆农田0-170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增加了9.2%,使浅层土壤(0-30cm)温度降低了8.2%;不同气候条件下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土壤湿度;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大豆整个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且在营养生长期对土壤水热的影响最大,土壤温度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降低土壤温度的幅度随着土壤黏粒减少而降低,提高土壤湿度的幅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免耕秸秆覆盖在不同土壤深度的蓄水保墒效果最明显,在0-20cm土层提高了32.9%的土壤湿度。综上,保护性耕作措施较传统耕作具有增湿降温效应,气温、降水、生育时期、秸秆覆盖量、土壤类型及土壤深度均对保护性耕作下大豆农田的土壤水热状况产生影响。
弓晓雅赵锦杨晓光
关键词:大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热META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5年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特征基础上,以越冬期负积温为指标分析了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发生频率及站次比演变特征,并利用冻害实际灾情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黄淮冬麦区越冬期负积温绝对值在过去50a平均为17.3—240.8℃·d,空间上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且近50a呈减少趋势,全区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减少1.8—38.3℃·d,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时段内全区越冬期长度呈波动性缩短趋势,尤其是研究区域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越冬期长度年际间变化不显著,且个别站点有些年份没有稳定越冬期,多集中在1985年以后;(3)黄淮冬麦区较轻冻害发生频率较高,为40%以上,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站次比年代际呈增加趋势;中度冻害和较重冻害发生频率较低,多数站点在10%以下,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站次比呈减少趋势;全区无严重冻害和极严重冻害风险。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风险较小,各站点冻害程度随年代变化逐渐减轻,较轻冻害的站点逐渐增多。
郑冬晓杨晓光赵锦慕臣英龚宇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淮冬麦区冬小麦
东北三省西部春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高产高效灌溉方案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因此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区春玉米的适宜灌溉措施,对于当地春玉米高产稳产水资源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据春玉米生长季积温和水分亏缺率k将东北三省春玉米潜在种植区划分为10个气候区,以东北三省西部5个水分亏缺率k>0的气候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81—2017年的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春玉米试验数据和土壤资料,对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Maize)相关参数进行调试并验证其适用性。设置不同灌溉情景,利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各气候区不同灌溉情景下的春玉米产量,结合水分利用效率明确各气候区不同年代的适宜灌溉措施及产量提升幅度。【结果】(1)近37年(1981—2017年)5个气候区有效积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从过去37年平均来看,第一和第三气候区降水对春玉米产量的限制程度较小,分别为0—27%和0—9%,通过灌溉对产量提升的贡献较小,但能有效提高产量的稳定性(可使第一气候区产量变异系数由0.24降低到0.11,第三气候区产量变异系数由0.14降低到0.12);第五、七和九气候区降水对春玉米产量的限制程度较大,分别为27%—69%,15%—35%,31%—51%,灌溉不仅可提升当地玉米产量,同时可使3个气候区的产量变异系数由0.54降低到0.15,0.46降低到0.13,0.65降低到0.13。表明在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区通过灌溉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2)第一和第三气候区大部分年代春玉米高产高效适宜灌溉量为40 mm,且灌溉时间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第五、七和九气候区大部分年代高产高效适宜灌溉量为60—80 mm,3个气候区适宜灌溉时间分别为吐丝到吐丝后20 d、拔节到拔节后10 d、拔节到拔节后10 d。(3)与雨养条件相比,不同气候区适宜灌溉措�
黄秋婉刘志娟杨晓光白帆刘涛张镇涛孙爽赵锦
关键词:春玉米灌溉措施气候区
中国冬小麦需水量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69
2013年
作物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和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中国冬小麦种植区22个省(市、自治区)356个气象站点的气候资料以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计算了中国冬小麦1961-2010年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明确了研究区域内冬小麦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结合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冬小麦生长季内水分满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除播种-越冬(出苗)生育阶段冬小麦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外,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冬小麦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均为东南沿海地区高西北内陆地区低的分布特征;除返青(出苗)-拔节生育阶段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外,全生育期及其他各生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均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需水量近50a来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全生育期及开花-成熟生育阶段内需水量下降趋势更明显,返青(出苗)-拔节生育阶段下降速率较少;若不考虑灌溉条件,从全国尺度来看,华南冬麦区和长江下游冬麦区水分满足情况较好,其他区域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降水条件均不能满足水分需求。比较各区域典型站点冬小麦水分满足情况,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水分亏缺比较严重,比较水分亏缺严重区域的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满足情况看出,相对水分亏缺程度较轻的为播种-越冬生育阶段,开花-成熟生育阶段冬小麦的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该生育阶段是决定冬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期,有灌溉条件地区适时灌溉,对保证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孙爽杨晓光李克南赵锦叶清解文娟董朝阳刘欢
关键词:降水量气象灌溉冬小麦需水量
气候平均态和极端态变化对东北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研究气候平均态和极端态变化对东北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区域粮食稳产、高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东北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分析东北地区1980—2018年的气候平均态和极端态变化对81个县域的玉米产量产生的影响。【结果】(1)东北玉米生长期内的平均温度、生长度日(GDD)、高温度日(HDD)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34℃·(10a)^(-1)、47.07℃·d·(10 a)^(-1)、5.15℃·d·(10 a)^(-1);降雨量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是7.0 mm·(10 a)^(-1);平均温度、生长度日和高温度日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雨量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2)东北玉米气象产量在1980—1999年间呈增长趋势,增速为80.93 kg·hm^(-2)·a^(-1);在2000—2018年间呈减少趋势,速率为46.25 kg·hm^(-2)·a^(-1),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中部向四周递增趋势,其中高值区集中在黑龙江省东部,辽宁省变化最为稳定,且波动范围稳定在中间区域。(3)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在1980—2018年间,HDD对气象产量贡献最大,且作用效果为负效应,即极端态高温对东北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并且造成玉米减产;GDD产生正效应,即温度平均态使玉米产量增加,GDD累积值越大,增产越多;降雨量产生负效应,而温度和降雨量的交互项对东北玉米产量有正效应。【结论】在1980—2018年间气候平均态和极端态变化及对东北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温度的平均态、极端态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降雨量平均态呈现下降趋势,极端态高温和降雨量平均态导致东北玉米产量减少,平均态温度使东北玉米产量增加,且极端态高温对玉米产量影响程度最大。在未来东北玉米的种植管理上,要充分利用温度平均态并�
张文婧赵锦崔文倩黎满耀李娥弓晓雅杨晓光
关键词:气候变化贡献率
华北平原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21年
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干旱是影响该区域冬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该研究基于华北平原44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及作物、土壤和田间管理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为农业干旱指标,基于调参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er,APSIM),评估了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单产和总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干旱造成冬小麦减产率空间上均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开花-成熟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26.8%)高于拔节-开花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19.1%),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京津冀地区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小;随着干旱等级的加重减产率增大,开花-成熟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6.5%、32.8%和44.9%,拔节-开花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0.3%、18.8%和28.6%。结合冬小麦实际播种面积得到各生育阶段干旱对总产的影响,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山东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小。
孙爽孙爽杨晓光赵锦赵锦
关键词:干旱气象华北平原冬小麦APSIM模型
近39年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
2023年
为评估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东北地区66个气象站点1981—2019年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气候侵蚀力计算方法,解析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9年(1981—2019年),东北地区风速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风蚀气候侵蚀力整体呈西高东低趋势,全区平均为18.8,空间变化范围为0.9~63.8;春、夏、秋和冬季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分别为10.4,1.4,4.1和2.9;全区年风蚀气候侵蚀力平均每10年减小3.71,春、夏、秋和冬季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小2.05,0.24,0.96和0.44;风蚀气候侵蚀力有明显的空间性(西高东低)和季节性(春季高,夏季低)。39年来,全年及四季的风蚀气候侵蚀力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农业种植区土壤风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杨婉蓉刘志娟高伟达任图生赵锦杨晓光
关键词:气候因子风速降水量
基于Meta分析的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季农田土壤水热环境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探究东北水热资源限制下春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合理推广,本研究基于44篇已发表文献中的2705对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4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SM、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M和深松SN)与传统耕作CK下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探讨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生长季内的玉米农田有增湿降温的效应,土壤含水量提升5.93%和土壤温度降低2.93%;土壤含水量增加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SM>NM>SN>NT;土壤温度在SM、NT下显著降温,NM、SN显著增温,但NM增温幅度仅为0.006%。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在各亚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部分亚组内土壤含水量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依次为:土壤质地>土层深度>生育期>年均气温>年降雨量>秸秆覆盖量,土壤温度仅在秸秆覆盖量亚组内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覆盖(3000,6000]kg/hm^(2)秸秆时,蓄水保墒效果最佳。综上,在年均气温[0,10]℃的东北春玉米可种植区实施4种保护性耕作均有显著的增湿降温效应。
崔文倩赵锦杨晓光
关键词:META分析玉米生育期土壤温度
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2025年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中国以东北地区最为明显,区域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基于历史时期(1981-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未来(2031-2060年)气候变化预测资料,选择与农业生产相关的4项极端温度指数和3项极端降水指数,系统分析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内历史阶段低温日数(CD)下降、高温日数(HD)上升,但低温强度(CSI)和高温强度(HSI)均总体呈上升趋势;持续湿润日数(CWD)下降,持续干燥日数(CDD)上升,强降水日数(R20)下降;未来东北三省作物种植区气温整体将继续升高,持续湿润日数增加,持续干燥和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变异性大、空间差异大且波动幅度均大于历史阶段,异常降水不确定性加强,尤以南部和东南部最为明显。
李浩天董美琦赵锦唐捷杨晓光
关键词: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粮食作物
气候变化和品种更替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被引量:47
2013年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50 a中国东北地区正经历着一次显著的增温过程,年平均气温每10a增加0.38℃。明确气候变化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新品种对产量的贡献对实际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利用通过参数调试与验证后的APSIM-Maize模型,对吉林梨树县春玉米的产量潜力进行模拟分析,解析了不同年代育成的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明确了气候变化对春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以及品种对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假设1961-2010年种植的玉米品种不改变,种植20世纪60年代的农家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7 879 kg/hm^2,种植70年代育成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1 482 kg/hm^2,种植80年代育成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2 148 kg/hm^2,种植90年代育成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3 400 kg/hm^2,种植2000年以后育成的玉米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4 139 kg/hm^2,随玉米品种育成年代的后移而增大;1961-2010年随着新品种的育成而不断更替品种时,产量潜力50 a平均值为11 537 kg/hm^2。在栽培管理措施不改变的条件下,1961-2010年种植同一品种,产量潜力呈下降的趋势,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表现出负效应,减产率在22%~26%,生育阶段内日照时数的下降是产量潜力下降的主要气候因素;当品种不断更替时,玉米的产量潜力呈上升的趋势,新品种的增产贡献率为46.1%~79.0%,品种的改良对气候变化的负效应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新玉米品种从开花到成熟生育阶段天数延长,成熟期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增大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吕硕杨晓光赵锦刘志娟李克南慕臣英陈晓超陈范骏米国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春玉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