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慧娥

作品数:45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溃疡
  • 21篇细胞
  • 19篇胃溃疡
  • 18篇实验性胃溃疡
  • 15篇免疫
  • 10篇粘膜
  • 10篇窦粘膜
  • 10篇胃窦
  • 10篇胃窦粘膜
  • 9篇自愈期间
  • 8篇内啡肽
  • 7篇组织化学
  • 7篇免疫组织
  • 7篇免疫组织化学
  • 7篇溃疡病
  • 7篇G细胞
  • 5篇胃泌素
  • 5篇小鼠
  • 5篇Β-内啡肽
  • 4篇胰岛

机构

  • 26篇张家口医学院
  • 18篇河北北方学院
  • 5篇河北北方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45篇郑慧娥
  • 28篇任君旭
  • 28篇周济远
  • 20篇吴靖芳
  • 16篇白雪梅
  • 15篇张耕
  • 12篇王浩宇
  • 11篇张静
  • 10篇张耕
  • 9篇高增贺
  • 8篇王建伟
  • 7篇王志勇
  • 5篇潘秀芳
  • 4篇张江兰
  • 4篇徐根兴
  • 4篇吕洋
  • 3篇安峰
  • 3篇薄爱华
  • 3篇韩淑琴
  • 3篇薛刚

传媒

  • 9篇张家口医学院...
  • 8篇河北北方学院...
  • 6篇解剖学报
  • 4篇神经药理学报
  • 3篇解剖学杂志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4
  • 4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 3篇198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溃疡病胃窦幽门腺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细胞体视学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应用真彩色图象分析仪,对15例DU、GU和Con组患者,非病变区胃窦粘膜幽门腺,151个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细胞(β-EP细胞)的12个参数进行检测及每组75个单位面积(5000μm2)的β-EP细胞进行计数。β-EP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径、短径和平均体积数值是DU组<GU组<Con组,各组间两两相比,均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DU与Con组、或GU与Con组之间,比表面、平均截距、平均表面积和平均直径数值相比,亦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DU组β-EP细胞数增高,与GU或Con组分别相比,均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三组中,β-EP细胞的比表面积、平均截距、平均表面积、平均直径数值和细胞数的显著性差异率在60%以上,周长、面积、长径、短径和平均体积数值达100%。本文首次建立了DU、GU和Con组非病变区胃窦粘膜幽门腺β-内啡肽细胞的二维和三维形态计量学参数数据,提示β-EP细胞参与了溃疡病的内分泌调控活动。
高增贺周济远任君旭白雪梅白雪梅张耕郑慧娥
关键词:体视学溃疡病
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建立腭裂模型鼠。取孕12.5d、13.5d、14.5d、15.5d、16.5d胚胎头部,石蜡包埋,6μm切片,HE染色,观察腭发育过程腭突的变化。结果:妊娠第11.5d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Dex)1mL(用量为50mg/Kg)可诱发小鼠产生腭裂。模型组腭突体积瘦小,不能在中线区接触融合,以致不能与腭突上方的鼻中隔接触融合,胎鼠出现腭裂。结论:妊娠第11.5d一次性给予小鼠足量地塞米松,可成功建立腭裂动物模型。为研究腭裂形成原因及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型。
刘贤齐志丽刘杨田悦明王浩宇吴靖芳郑慧娥任君旭安峰
关键词:地塞米松腭裂
小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注射秋水仙碱观察G细胞的变化
1990年
用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分为实验性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3、6、9和20d,腹腔注射秋水仙碱3小时后,取胃窦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染色。观察胃窦粘膜G细胞的变化。正常胃窦粘膜幽门腺分裂指数5.93±1.23;G细胞百分率2.76±0.45;G细胞分裂指数Ⅰ0.85±0.18;G细胞分裂指数Ⅱ0.023±0.01。幽门腺细胞分裂指数、G细胞百分率及其分裂指数Ⅱ,在术后6、9和20d与盐水组相比,呈高度显著性差异;G细胞分裂指数Ⅰ,术后9d与空白组、术后20d与盐水组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本文讨论了以上变化的意义。
周济远郑慧娥白秀萍白雪梅罗德林潘秀芳
关键词:实验性胃溃疡胃泌素细胞小鼠
学生兴趣小组实践与实验室建设思考被引量:1
2009年
张耕王浩宇郑慧娥
关键词:大学生
三叶因子3在胃溃疡大鼠脾脏不同部位的表达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3(TFF3)在胃溃疡大鼠脾脏不同部位的表达。方法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正常组(6只)和溃疡组(42只)雄性大鼠脾脏TFF3的表达。结果①溃疡组大鼠脾脏明显肿大、充血;与正常组相比白髓面积明显增大(P<0.05或P<0.01),至6 d组最大,边缘区增厚(P<0.05或P<0.01),至10 d组最厚;红髓面积减少。②TFF3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于胞质中。③TFF3在正常组大鼠脾脏中呈弱阳性表达,在溃疡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或P<0.01)。溃疡组白髓中阳性细胞TFF3平均吸光度值各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以10 d组增高最为明显;边缘区阳性细胞TFF3吸光度值1、2 d和6 d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或P<0.01),以6 d组增高最为明显;红髓阳性细胞TFF3吸光度值1、2、6 d和14 d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或P<0.01),以6 d组增高最为明显。④溃疡组边缘区TFF3表达与损伤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TFF3在胃溃疡大鼠脾脏各部位呈高水平表达,可能通过提高脾脏免疫反应性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张江兰吴靖芳王志勇张静吕洋郑慧娥张耕
关键词:脾脏胃溃疡三叶因子3免疫组织化学
TFF3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胃黏膜不同部位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三叶肽因子3(trefoil factor3,TFF3)免疫反应细胞在胃黏膜不同部位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只大鼠不同部位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结果:(1)胃溃疡损伤后大鼠胃黏膜TFF3的阳性表达率为63.9%(23/36)。(2)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要显著高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其中,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从大鼠胃溃疡损伤后的第2天开始到损伤后的第6天呈递增趋势,且显著高于对应时期的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而损伤后的第1天以及第10天以后,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胃溃疡期间TFF3表达增高,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表达更强,TFF3对溃疡损伤起着保护及修复作用。
吕洋吴靖芳刘博王志勇王浩宇郑慧娥张耕张江兰
关键词:胃溃疡免疫组织化学
溃疡病胃窦粘膜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细胞的体视学定量研究
1993年
应用真彩色图象分析仪,对15例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和浅表性胃炎作对照组(Con)患者,非病变区胃窦粘膜的151个β—内啡肽细胞(β—EP 细胞)形态计量学参数及45个测试单位面积(5000μm^2)的细胞数进行检测,收集13项参数行统计学 t 检验。呈高度显著性差异的参数分别有三组间的周长(C)、面积(A)、长径(LD)、短径(SD)和平均体积(V);DU 与 Con,GU 与 Con 组的比表面(δ),平均截距(τ)、平均面积(?)和平均直径((?)c);DU 与 GU、或与 Con 组的细胞均数(N)。三组中各参数的显著性差异率 C、A、LD、SD、(?)达100%,δ、τ、(?)、(?)c、N 为60%以上。本文首次应用真彩色图象分析仪,建立了 DU、GU 和 Con 组非病变区胃窦粘膜幽门腺β—内啡肽细胞的二维和三维体视学、形态计量学参数及细胞均数数据,并为其参与内分泌调节提供了客观依据。
周济远白雪梅郑慧娥任君旭王健伟张耕高增贺徐根兴
关键词:体视学溃疡病
溃疡病胃窦G和D细胞的体视学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应用真彩色医学院图像分析仪,对15例DU、GU和CON组患者,非病变区胃窦粘膜,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的300个G和D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每个细胞检测十二个参数。三组中,G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径、短径、比表面、平均截距、平均体积、平均面积、圆球度和平均直径数,在DU和GU组都发生改变,它们的显著性差异率分别为100%;D细胞的长径、短径、形状因子和平均轴比数的改变,三组中的显著性差异率均在60%以上,这些结果,进一步增加了溃疡病患者胃窦粘膜非病变区幽门腺G和D细胞的体视学形态计量学的参数资料。
高增贺周济远任君旭郑慧娥郑慧娥张耕白雪梅徐根兴
关键词:体视学G细胞D细胞胃窦粘膜溃疡病
大鼠前脑β-内啡肽神经元在实验性胃溃疡期间的变化(英文)
2004年
背景:作者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细胞,胰岛β-EP细胞均发生变化,但前脑beta-EP神经元是否发生变化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前脑β-EP神经元的变化。设计: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地点和材料:本研究在河北北方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进行,研究对象为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随机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溃疡组)19只、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组)4只。干预: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注入0.01mL冰醋酸至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假手术,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冰醋酸;正常组,为正常大鼠,不加任何处理。在实验性胃溃疡手术后1,4,10和23d分4批心脏灌流取脑,每批均包括溃疡组和对照组。干预者为作者本人。主要观察指标:前脑β-EP神经元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1,4,10及23d溃疡自愈过程中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前脑β-EP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弓状核及其周围,在大脑皮层和杏仁复合体也显示了少量β-EP弱阳性神经元。溃疡术后1d,大脑皮层纹状皮质β-EP阳性胞体罕见,纤维亦不明显,溃疡组β-EP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杏仁复合体。
王建伟张华任君旭郑慧娥张耕周济远
关键词:Β-内啡肽神经元胃溃疡形态学
硫脲致甲低大鼠甲状腺内肥大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1993年
用阿尔新蓝—番红花红(AB—S)、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硫脲致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大鼠甲状腺内肥大细胞进行染色特性、形态变化及定量研究,发现在甲低时,甲状腺内的肥大细胞数目减少,其形态及染色特性均有明显改变,这些变化表明,肥大细胞对甲低时甲状腺的增生具有明显作用。
李英白雪梅张耕郑慧娥周济远
关键词:肥大细胞甲状腺硫脲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