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宝琴

作品数:16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榆林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新生儿
  • 2篇张量成像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轴索
  • 2篇轴索损伤
  • 2篇弥漫
  • 2篇弥漫性轴索
  • 2篇弥漫性轴索损...
  • 2篇扩散
  • 2篇扩散张量
  • 2篇扩散张量成像
  • 2篇CT
  • 2篇DTI
  • 1篇动态增强MR...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机构

  • 10篇榆林市第二医...
  • 1篇辽宁医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0篇郭宝琴
  • 4篇贾喆
  • 4篇毛卫霞
  • 4篇叶广平
  • 4篇刘丽君
  • 3篇张海斌
  • 3篇李华
  • 2篇朱志敏
  • 2篇陈轶
  • 2篇陈苗苗
  • 2篇刘浩
  • 1篇马子堂
  • 1篇纪文军
  • 1篇朱志敏
  • 1篇陈苗
  • 1篇郭晨光

传媒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医疗装备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与脑炎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16
2013年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image,DWI)与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联合应用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得到肯定,但在与脑炎、脑外伤等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报道较少见。笔者总结了42例不同时期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炎在DWI及MRA图像上的表现,并与其它MRI序列成像进行比较,分析弥散成像及血管成像的信号特征,探讨和评价弥散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在急性大面积脑组织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陈轶贺淑禹李华梁文娇郭宝琴
关键词:脑炎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术前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分期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术前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69例,均接受DCE-MRI检查并计算灌注参数,如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分数(V_(e))。经细针穿刺活检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评估中国肝癌分期(CNL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CE-MRI定量参数诊断PLC术前临床分期的价值。结果经病理学检查,69例PLC患者均被诊断为肝细胞癌(HCC),DCE-MRI检查发现CNLCⅠ期17例,Ⅱ期21例,Ⅲa期29例,Ⅲb期2例;Ⅲ期HCC患者K^(Trans)和K_(ep)分别为(0.4±0.1)min^(-1)和(1.2±0.6)min^(-1),显著大于Ⅰ~Ⅱ期患者【分别为(0.3±0.1)min^(-1)和(0.6±0.4)min^(-1),P<0.05】,而V_(e)为(0.4±0.2),显著小于Ⅰ~Ⅱ期患者【(0.5±0.2),P<0.05】;分别以K^(Trans)>0.4 min^(-1)、V_(e)<0.5和K_(ep)>0.9 min^(-1)为截断点,三者联合诊断Ⅲ期HCC患者的AUC为0.812(95%CI:0.706~0.918),其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65.8%,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联合术前判断HCC患者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值得应用。
谢晶美刘浩李安李华陈苗苗郭宝琴石洋洋朱志敏郭晨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在HER-2阳性乳腺癌模型MRI和荧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SPIONs)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模型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建立纳米探针,对其表征进行检测。制备乳腺癌小鼠模型,采用纳米探针于小鼠尾静脉注射,采用荧光成像和MRI判断纳米颗粒能否聚集于乳腺癌病灶部位。分别设置对照组、A组(应用四氧化三铁-免疫球蛋白G-吲哚菁绿)、B组(应用曲妥珠单抗+四氧化三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C组(应用四氧化三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检测纳米颗粒表征,给予小鼠活体MRI和活体荧光成像检查。结果本实验通过建立SPIONs,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5.89±3.63)nm。偶联后的纳米颗粒于828处存在明显吸收峰,与荧光染料吲哚菁绿的荧光发射波长相同。纳米颗粒弛豫率较高,达107.67 nM^-1·s^-1。纳米颗粒溶液在近红外激光持续照射后的温度最高达57.85℃。采用纳米探针于小鼠尾静脉注射1 d后,活体MRI癌灶部位T 2信号最低。C组小鼠癌灶部位△T 2值为(30.68±5.14)ms,较对照组(3.13±0.98)ms、A组(4.52±1.15)ms、B组(12.14±2.25)ms显著升高(P<0.05);B组小鼠癌灶部位△T2值较对照组和A组显著升高(P<0.05)。活体荧光成像可见纳米颗粒于小鼠癌灶组织和腹腔脏器出现一过性浓聚,且经膀胱进行排泄,1d后于癌灶部位出现明显聚集。结论构建四氧化三铁-曲妥珠单抗-吲哚菁绿的SPIONs纳米探针可能是HER-2阳性乳腺癌MRI和荧光成像的一种潜在显像剂。
郭宝琴刘蓉吴党洁
关键词: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及CT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对80例HIE患者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按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HIE临床分度标准,轻度45例,中度23例,重度12例。出生后1h至3d内行头颅第一次CT检查,检查时间最早于生后1h,最长生后3d,治疗7d行第二次头颅CT检查。结果 CT分度与临床分度符合率为90%,合并颅内出血(ICH)23例;胎头吸引助产者均合并ICH;治疗14 d后头颅CT结果异常12例,均为第一次头颅CT重度或中度合并ICH者。结论 HIE患者头颅CT的严重程度能较客观反映HIE病变部位和范围,确定是否合并ICH,10 d后第二次头颅CT结果对判断预后及确定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贾喆刘丽君毛卫霞郭宝琴叶广平张海斌姬小莹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肝脏病变CT增强延迟扫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肝脏病变CT增强延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排CT对58例肝脏有病变的患者进行增强、延迟扫描,尤其对延迟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细胞癌32例,胆管细胞癌2例,肝转移瘤5例,肝血管瘤1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2例,肝脓肿4例,炎性假瘤1例,肝脏腺瘤1例,肝脏结核1例,布加氏综合征1例。结论单排CT增强后延迟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贾喆毛卫霞刘丽君叶广平张海斌郭宝琴
关键词:肝脏占位性病变CT
肾细胞癌与肾平滑肌瘤的CT鉴别诊断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对比肾细胞癌(RCC)与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影像学分析,以期提高肾细胞癌与肾平滑肌瘤的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期增强CT病例47例,RAML 63例,对其CT表现及鉴别特征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密度的均匀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病灶突出比及皮质掀起征4项观察指标对不典型RAML与RCC的鉴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对肿瘤密度的均匀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病灶突出比及皮质掀起征的测定,对肾细胞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贾喆刘丽君毛卫霞郭宝琴叶广平张海斌
关键词:肾细胞癌肾平滑肌瘤CT
64-MSCT多向调节MPR对周围型小肺癌征象的价值
2009年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周围型小肺癌一般是指瘤体直径≤2cm者称为小肺癌;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一直是影像学诊断的难题之一,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使得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小肺癌征象的显示更加清楚。本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多向调节MPR对周围型小肺癌不同征象的检出及其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贾喆马子堂毛卫霞刘丽君叶广平郭宝琴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特点及颅脑MRI异常表现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及颅脑MRI异常表现。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87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儿治疗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难治组(47例)和普通组(40例)。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头颅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87例患儿中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38例(占43.68%)。难治组惊厥出现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87;P<0.05);难治组脑脊液糖含量降低较明显、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71,x^2=-4.433,x^2=-5.739;P<0.05);难治组颅脑MRI异常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27,P<0.05);难治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5,P<0.05)。结论: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若出现脑脊液或血病原菌培养阳性、脑脊液糖含量降低以及发生惊厥的情况,则较容易发展为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颅脑MRI常出现脑室周围白质减少、脑室扩大或脑外间隙等异常表现。
刘蓉高敏郭宝琴
关键词:细菌性磁共振成像脑膜炎新生儿
磁共振DTI成像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DTI)成像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对预后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DAI患者87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磁共振DTI成像检查,了解神经轴索情况,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磁共振DTI成像技术在DAI中的诊断效果;随访半年后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OS)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组(GOS13~15分,n=49例)与中度组(GOS9~12分,n=25例)与重度组(GOS3~8分,n=13例),测量并比较三组大脑半球不同感兴趣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外囊)各向异性(FA)值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在预后病情评估中的价值。结果87例DAI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显示阳性82例,阴性5例;磁共振DTI成像技术显示阳性80例,阴性4例,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7%、6667%、9655%、9756%、8000%;随访半年后进行检查发现.三组5个感兴趣区FA值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DTI成像技术用于DAI中,能及时发现轴索纤维束破损情况,并确认有无出血病灶;另外还能通过比较感兴趣之间FA值的差异,在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谢晶美朱志敏陈苗苗郭宝琴刘浩李宏荣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轴索损伤患者动态监测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MR弥散成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轴索损伤后患者治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88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检查,测量同一患者相同受损区在1周内、4~6周、3个月以后的FA值,与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DWI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同一受损区不同时间段FA值测量,有统计学差异。胼胝体、内囊、桥脑FA值在1周内均有明显增高,额叶、顶叶损伤后即FA值明显降低,4~6周FA值渐接近健康水平,损伤重者,3月后软化灶区FA值为0。DTI根据纤维束受损不同,分为3级,I^II级患者,3个月后,FA值及DTT接近正常;III级患者,纤维束无法修复。结论:FA值及DTI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及修复过程,DTI分级对弥漫性轴索损失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李华纪文军陈轶郭宝琴朱志敏梁文娇陈苗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脑白质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