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飞
-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25例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转归,建立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诊治的的125例年轻E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全部125例患者中,男37例,女88例,诊断时中位年龄32(18-40)岁。随访中18例(14.4%)出现严重血栓事件。多因素分析表明,JAK2 V617F(HR=8.895,P=0.001)、既往血栓史(HR=8.001,P<0.001)及WBC≥12.0×10~9/L(HR=5.225,P=0.002)为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及血栓危险因素不同于整体ET人群,因此建立了年轻ET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即根据JAK2V617F(2分)、既往血栓史(2分)和WBC≥12.0×10~9/L(1分),将年轻ET分为低危(0分)、中危(1-2分)和高危(≥3分),3组的无血栓生存有显著差异(χ~2=32.223,P<0.001)。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HR=0.081,P<0.001),但只有在中、高危患者中,减低血小板药物可降低血栓发生率[14.3%(5/35)vs 36.4%(12/33),χ~2=4.416,P=0.036]。7例患者(5.6%)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其中1例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后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仅诊断时WBC≥15.0×10~9/L是疾病进展危险因素(χ~2=5.434,P=0.020),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减低血小板药物均不能阻止疾病进展。结论:中国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与血栓危险因素与整体ET患者不同,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对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价值。
- 付荣凤刘晓帆刘葳黄月婷陈云飞李慧媛鞠满凯杨仁池张磊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骨髓纤维化
- 57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提高TTP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结果:57例患者中,男16例,女41例,中位发病年龄38岁,49例表现为三联征,22例表现为五联征。血小板、血红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均值分别为(16.83±13.79)×109/L,(65.11±19.01)g/L和(1 169.69±668.27)U/L。外周血红细胞碎片比例为1.3%~31.0%。使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及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25/35)和100%(13/13);9例难治或复发的患者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为100%(9/9)。57例患者中,9例死亡,11例复发。死亡组与存活组在血红蛋白(P=0.027)、乳酸脱氢酶(P=0.024)、尿素氮(P=0.004)、年龄(P=0.009)、严重神经系统症状(P=0.037)、昏迷(P=0.023)和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是TTP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TTP患者多数以三联征起病,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其标准治疗方案。对于难治复发的患者,利妥昔单抗可以提高有效率。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是TTP的不良预后因素。
- 吕翠翠孙甜甜鞠满凯吕明恩付荣凤薛峰刘晓帆刘葳黄月婷陈云飞杨仁池张磊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
- 血管性血友病86例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 2013年
- 目的:分析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86例vWD患者的病史和实验结果,对不同亚型患者的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贫血、出血表现及治疗需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6例vWD患者中,41例诊断为3型vWD,其余45例为未分型vWD。3型vWD患者的因子Ⅷ活性(FⅧ∶C)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显著低于未分型患者(均P<0.05)。鼻出血难止是患者并发贫血的独立性因素(R=3.22,P<0.05)。vWF抗原水平(vWF∶Ag)和FⅧ∶C与患者的临床出血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1;R=-0.26,P<0.05),接受替代治疗的患者vWF∶Ag和RIPA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接受替代治疗患者(0.01∶0.06,P=0.026;0.085∶0.275,P=0.034)。结论:临床上3型vWD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更为完善的诊断策略和手段,鼻出血的防治对于减少vWD患者并发贫血可能有重要的意义,vWF∶Ag和RIPA的显著低下对临床给予vWF替代治疗可能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 许剑辉许现辉陈云飞李慧媛薛峰张磊杨仁池
-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
- 脾切除治疗74例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长期随访观察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脾切除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诊断为ITP后接受脾切除治疗并获得长期随访资料的患者,观察脾切除的近期有效率和手术并发症。长期随访(≥12个月)血小板的持续反应率,脾切除的远期并发症,病死率与患病率。预测脾切除前常见的临床指标对切脾疗效的影响。结果:脾切除的即刻总反应率为95.9%(71/74)。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2例(2.7%),上呼吸道感染1例(1.4%),切口脂肪液化1例(1.4%);未发生血栓并发症。脾切除后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患者3例(4.1%)。术后随访1年、3年、5年的持续反应率分别为86.5%,86.1%,77.2%。随访期间共有27例(36.5%)患者复发。远期患病率为2.7%,包括急性阑尾炎1例,双臂软组织感染1例。病死率为4.1%,因血小板减少导致脑出血死亡2例,泌尿系出血死亡1例。脾切除疗效的预测因素显示,年轻(≤40岁),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患者,脾切除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反应(P<0.05)。结论:脾切除治疗成人原发ITP能够维持长期疗效,病死率与患病率均较低。对于年轻患者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的患者,脾切除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反应。
- 刘晓帆孙朝侠王志军陈云飞黄月婷刘葳薛峰张磊徐茂强杨仁池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切除
-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39例急诊诊疗经验
- 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其活性的实现需要其γ谷氨酸被羧化,使其能够与Ca结合,同磷脂膜粘附。在这个羧化反应中,还原型维生素K(KH)是辅因子,维生素K的缺乏可导致这些凝血因子的联合缺乏,进而临床表...
- 李大鹏许剑辉张广吉陈云飞张斌薛艳萍
- 文献传递
- 48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8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等。结果: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8例,其中病因明确者28例,以鼠药中毒最常见(17/2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出血部位和程度不一。所有病例应用维生素K治疗有效,治疗时间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复发(12/37例)。鼠药中毒者治疗时间较长。结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 李大鹏姜波许剑辉陈云飞张广吉孙秀娟白洁田萌苏杨仁池竺晓凡薛艳萍
-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三阴性血小板增多症”靶向基因测序分析
- 鞠满凯付荣凤李慧媛刘晓帆薛峰陈云飞刘葳黄月婷张丽艳杨仁池张磊
- 利妥昔单抗在成年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及血小板生成不良为特征.原发性ITP的初始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而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等常被用于治疗难治性及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笔者拟就利妥昔单抗在成年人原发性ITP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陈云飞张磊杨仁池
-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利妥昔单抗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