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阳
- 作品数:23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必然与自由——论庄子的心境说被引量:8
- 2000年
-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对必然的超越 ,就是自由的实现。但此自由本质上属于心灵的自由 ;能否超越必然 ,关键在于以“道心”观照万物 ,浑化其间的差别 ;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 ,提炼“无”的精神境界。在庄子那里 ,“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 ,“无”不离“有” ,“有”不离“无” ,“有”、“无”合一。“有”“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 (自由 )的关系上 ,即强调不离必然而求超越 ,不离实然而求超然 ,不离现实而求理想 ,这就是命与逍遥的合一 ,必然与自由的合一 。
- 高晨阳
- 关键词:庄子
- 玄学的主题:自然与名教之辨
- 1994年
- 高晨阳
- 关键词:崇本息末主题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
- 论《咏怀诗》的思想倾向及其在阮籍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被引量:2
- 1991年
- 反映阮籍思想的重要著作有《乐论》、《通易论》、《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及《咏怀诗》。前二文为阮籍早期的作品,设计了一个君臣有分、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阮籍儒家式的思想倾向。后二文为阮籍正始之后的作品,以追求主观精神自由为旨趣,具有浓郁的庄学精神,反映了阮籍后期的思想倾向。五言《咏怀诗》今存八十余篇。关于它的写作时间,明人冯惟纳说:“非必一时之作。盖平生感时触事,悲喜怫郁之情感寄焉。”(《诗纪》)当今一些学者接受了这个看法。但从诗集“感时触事”写作之由及所寄托的“悲喜怫郁之情感”的内容来看。
- 高晨阳
- 关键词:咏怀诗阮籍情感世界思想家
- “道”与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被引量:3
- 1997年
- 老子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的学问,旨在依于“为道日损”的工夫而消除执为之心,上达于“无心”之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老子哲学的这一根本精神是围绕道范畴而展现其内容的,道含有三重义蕴:一是以冲虚自然为内容的境界形态的价值本体;二是以“致虚”或“日损”为内容而达到理想境界的工夫或方法;三是浑化掉种种差别的“无”之境界,是超越性的真善美的境界。道作为本体、工夫、境界的统一,彰显的是一个虚灵无执的心灵,从消极的层面上满足了人生的特定需要,对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 吴学琴高晨阳
- 关键词:老子哲学道体本体论理想境界生命价值自然之美
- 崇本息末:王弼玄学体系的建构方法被引量:3
- 1998年
- 崇本息末:王弼玄学体系的建构方法高晨阳魏晋玄学代汉代哲学而兴,可以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王弼实居首功。对此,一些研究者多已论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王弼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这可以归结为多方面,但单从学理上看,可以一言以蔽之...
- 高晨阳
- 关键词:崇本息末王弼玄学得意忘言老子哲学黄老道家
- 论“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意蕴及价值──兼评两种对立的学术观点被引量:48
- 1995年
- 高晨阳
- 关键词:学术观环境危机道德理性
-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被引量:5
- 2000年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 ,然而这种格局并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民主与科学制度 ,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大缺陷。造成这种重大缺陷的根本原因 ,是失却了以自然科学为强项的墨学。“天志”是墨学的核心概念 ,由此推导出了墨学“天人对立”
- 高晨阳
- 关键词:墨学天志
-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被引量:5
- 1997年
-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高晨阳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息末观念,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通过创造性地诠释《老子》,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实现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具体地说,王弼的基本...
- 高晨阳
- 关键词:自然之道崇本息末顺应自然《老子注》
- 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重建:玄学的主题及其路径被引量:6
- 1994年
- 高晨阳
- 关键词:竹林玄学道德理性正始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
- 孙武军事哲学整体性思维方式
- 1988年
- 追溯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思维方式之源,其基本框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大体确定下来。如果说,先秦诸子中的儒道两家,再加上稍后的阴阳五行家是从世界本源或本质一般思维层面合奏出了这一基本旋律,那么孙武则是从军事学的特殊层面参与合奏的佼佼者和第一人。即是说,孙武在以战争为特定的思维对象进行分析时,是从一种类似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把战争活动当作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对待的,表现了一种注意“联系”和“关系”的致思倾向。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
- 高晨阳颜炳罡
- 关键词:战争系统思维方式整体性军事哲学军队中国传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