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皓

作品数:111 被引量:1,05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2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13篇生物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0篇植物
  • 10篇浮游植物
  • 7篇营养盐
  • 7篇海域
  • 5篇悬浮物
  • 5篇养殖
  • 5篇跃层
  • 5篇生态模型
  • 5篇水母
  • 5篇年际
  • 5篇年际变化
  • 5篇鳀鱼
  • 5篇颗粒物
  • 5篇潮汐
  • 5篇春季
  • 4篇动力过程
  • 4篇悬浮颗粒物
  • 4篇仪器
  • 4篇生物量
  • 4篇数据质量控制

机构

  • 49篇中国海洋大学
  • 40篇天津科技大学
  • 29篇天津大学
  • 15篇青岛海洋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厦门大学
  • 3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韩国海洋研究...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爱媛大学

作者

  • 111篇魏皓
  • 26篇赵亮
  • 21篇聂红涛
  • 9篇李志成
  • 7篇汪嘉宁
  • 7篇赵伟
  • 6篇王玉衡
  • 6篇秦钰
  • 5篇孙军
  • 5篇武建平
  • 5篇史洁
  • 5篇罗晓凡
  • 4篇赵宪勇
  • 4篇万瑞景
  • 4篇白洁
  • 4篇原野
  • 4篇冯士筰
  • 3篇王虎
  • 3篇刘东艳
  • 3篇方建光

传媒

  • 12篇海洋与湖沼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青岛海洋大学...
  • 6篇天津科技大学...
  • 5篇海洋学报
  • 5篇海洋科学进展
  • 5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海洋科学
  • 3篇中国轻工教育
  • 2篇科学通报
  • 2篇Curren...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14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湍流局地平衡假设的新推论——齐次湍流动能输运方程封闭模型与应用(Ⅱ)被引量:5
2000年
在湍流局地平衡假设下 ,建立了齐次湍能输运方程封闭模型 (HKE) ,并在平板边界层的两种经典流动中加以检验 ,给出 HKE封闭下的流速、湍流动能和湍流混合系数剖面的形式解。结果表明 ,HKE可以避免在流速剪切为零时的无湍流混合问题 ,其解与 L aufer湍流实验吻合 ,因而HKE模型比混合长理论有更合理的内涵。文中还给出 HKE封闭的浅海动力学模型 ,以湍应力和水位梯度力的平衡为运动的基本受力平衡 ,进行了模型的量阶分析和运动分析 :当阻尼频率和运动频率同量阶时 ,惯性运动不可忽略 ;在潮振荡占优的浅海中 ,对流非线性相对于惯性运动为小量 ;当阻尼频率足够大时 ,科氏力项相对于湍应力也可能为小量。
魏皓冯士筰武建平张平
渤海水交换的数值研究-水质模型对半交换时间的模拟被引量:96
2002年
介绍了几种关于水交换的概念和模型。认为以水质模型模拟半交换时间研究海域的水交换能力更全面、客观。对渤海水交换的研究表明 ,由于渤海环流结构及季节变化 ,使得渤海 3个海湾及渤海中部交换能力相差很大 ,莱州湾交换能力最强 ,辽东湾特别是其西部海域交换能力最弱。交换时间与物质初始浓度无关 ,与投放时刻、外源强迫密切相关。在治理渤海环境时 ,应分区进行 。
魏皓田恬周锋赵亮
关键词:水质模型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in the Pollution Nagasaki section and its formative mechanism被引量:2
2015年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and its formative mechanism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 (GLORYS2) dataset in the Pollution Nagasaki (PN) section (126.0°E-128.2°, at depths less than 1000 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maximum transport in the PN section occurs in summer, followed by spring, and the minimum transport occurs in fall and winter; the maximum velocities are located at the subsurface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and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larger and at a shallower depth in summer; and the velocity core is located at the surface in spring and fall. The isopycnic line has a clear depression around the Kuroshio axis in winter. The depth of maximum velocity and the zero horizontal density gradients both exhibit substantial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re larger. 2) The distributions of velocity and density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rma~ wind relation. Although Kuroshio transport is determined by the large-scale wind field and mesoscale mo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local heat flux and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influence the density field, modify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and adjust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fluxes and nutrients transport. 3) Shelf-water offshore transport into the Kuroshio upper layer induced by southwest monsoon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maximum velocity up to the surface in summer. Nonlinear and nongeostrophic processes are not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thermal wind relation accounts for part o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Kuroshio velocity.
邓丽静魏皓汪嘉宁
关键词:KUROSHIO
一种基于海面热通量计算水体层化开始时刻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海面热通量计算水体层化开始时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数据获取:获取关于风场的大气再分析数据资料和关于热通量的再分析数据资料;通过实时获得的净热通量数据,滑动平均之后,确定海洋吸热时间t0;设水体层化开始...
郭世安魏皓李志成张海彦
文献传递
PN断面黑潮流速垂直分布特征及机制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 000 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节最小;气候态平均的冬、夏季流速最大值都位于次表层,春、秋季节流速最大值位于表层;夏季相对流速较大、最大值深度较浅;等密线在黑潮主轴区下凹,冬季更为明显。流速最大值深度和密度水平梯度为零的深度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年际差异,该年际变化甚至超过季节差异;2)流速与密度符合热成风关系。黑潮通量由太平洋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运动两者共同决定,但局地的热通量和环流对温盐的输运共同影响密度场,调节黑潮流速的垂直分布,影响水通量的分配及营养盐输运;3)有些年份夏季流速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可能是夏季西南季风诱导陆架水离岸输运进入黑潮上层导致的结果。非线性、非地转物理过程的影响没有考虑在本研究中,热成风关系能够解释黑潮流速垂直分布形成的部分原因。
邓丽静魏皓汪嘉宁
关键词:黑潮PN断面
依据水文强化观测计算胶州湾水体混合参数被引量:1
2004年
根据 2 0 0 1年夏季胶州湾连续站观测资料 ,从分析潮汐、潮流特征和温度、盐度变化趋势入手 ,计算了湍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借助调和分析、谱分析、线性回归和经验正交分析方法 ,得到各观测要素的统计特征 ,并讨论其成因。研究表明 ,胶州湾以半日潮振荡占优 ,水平潮流表现为往复流的形式 ;由于观测前台风过境 ,降水骤增 ,径流量变大 ,温度、盐度层化显著 ,并伴随湾内与外海水交换的进行 ,温 /盐与潮位分别表现为显著的负 /正相关 ,盐度逐日升高并趋于新的平衡 ;湍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的量级分别为 10 -5w·m-3 和 10 -6m2 ·s-1 ,受强潮流剪切影响该值明显高于陆架边缘海域 ,其空间主要模态表现为表层小、底层大 ,相应时间系数存在大约 6h的显著周期。
魏皓王海棠刘哲
关键词:水文特征
胶州湾悬浮体特性及其对水动力和排污的响应被引量:21
2003年
2001年8月在胶州湾西南部进行了连续的定点水样采集和一周的潮流流速大小、流向、水位和浊度观测.发现:(1)悬浮物中非矿物组分含量平均达87%,明显高于以矿物颗粒占优势的高浊度海湾。(2)总体上,悬浮物的粒径呈表层水样>近底层水样>底质,趋势同高浊度环境相反.(3)平静天气下,悬浮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涨、落潮和大、小潮周期变化;但强风天气可以打破这种格局.(4)观测点(20 m水深)悬浮物浓度的变化在近底层受沉降-再悬浮作用控制,但在表层受平流作用制约,后者反映垂向交换不够充分.结论:低浊度海湾悬浮颗粒物的成分和粒径组成易受沿岸污染物输入的影响;悬沙来源少、波浪和流速小、排污控制是维持海湾低浊度的重要机制.
杨世伦孟翊张经薛元忠陈洪涛魏皓刘哲吴瑞明王玲香杨华王亮张文祥
关键词:悬浮体水动力排污沉积物矿物组成沉积动力学
渤海垂直湍流混合强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1
2001年
渤海为极浅陆架海 ,其中湍流耗散作用显著。将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 HAMSOM应用于渤海 ,以渤海周边台站每天 4次的常规气象资料作为风和热驱动 ,渤海海峡开边界以 5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计算水位强迫 ,计算了渤海 1982年水文要素和流场变化 ,并用模式以湍的局地平衡理论封闭计算出垂直湍流粘性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渤海湍流混合冬强夏弱 ,变化幅度较大 ( 10~ 2 0 0 cm2 / s) ,这是风搅拌和潮混合的湍流输入在密度层化调整下的结果 ;风的作用在冬季强于潮的作用 ,而底层则由潮混合控制呈现半月周期 ;渤海湍粘性系数的空间分布十分复杂 ,这是在渤海地形和岸形轮廓限制下 。
赵亮魏皓
一种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二维三分量面波模拟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属于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二维三分量面波模拟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基于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连续介质进行离散处理,并基于离散处理策略实现自由表面条件;对求解区域除自由表面外的其它吸收边...
魏皓童思友辛成庆王金刚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和展望被引量:4
2008年
水华是一段时期内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生物量快速、显著增加的过程,其对整个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各生源要素循环等均有重要影响。水华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通常与水动力条件、气象条件、温度、盐度分布与变化、营养盐的补充与循环、浮游植物种类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湍流混合及垂直对流、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光合作用有效光强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和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华机制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水华机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结合海上观测、卫星遥感、模式模拟等手段对浮游植物水华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
韩君赵亮魏皓
关键词:浮游植物水华动力机制生态模型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