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伟
-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健康成人血清胱抑素C与增龄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健康成人中的变化。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在北京15个社区抽取健康成人396例,其中男160例,女236例,年龄30岁~99岁。血清CysC用增强散射比浊法(PENIA)测定。5年后随访,复查上述检查,随访252例,男99例,女153例,年龄35岁~89岁,并用双血浆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横断面分析显示老年组(≥65岁)血清CysC高于青年组(<65岁)(P<0.01)。10岁年龄段分层分析,50岁以下血清CysC浓度男性高于女性。纵向分析5年后血清CysC较5年前升高(P<0.05)。CysC与年龄呈正相关(r=0.551,P<0.01)、与GFR呈负相关(r=-0.55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GFR、腰臀比、总胆固醇是血清CysC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健康人血清CysC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而且在30岁~50岁具有性别差异。血清CysC升高不仅仅由肾功能减退所致。腰臀比、尿酸也是血清CysC的独立相关因素。
- 谷红霞孙雪峰傅博张彬黄大伟陈云爽陈香美
- 关键词:胱抑素C增龄肾小球滤过率性别
- 生物人工肾小管上皮种子细胞的建立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利用人Nanog基因转染生物人工肾的种子细胞(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C),提高其增殖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种子细胞,为克服肾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匮乏及生物人工肾的快速构建提供新途径。方法制备含有人Nanog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2型病毒颗粒rAAV2-hNanog,用rAAV2-hNanog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然后采用RT-PCR检测hNanog基因在转染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再用MTT、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hNanog基因对肾小管细胞HKC生长的影响。结果rAAV2-hNanog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后,RT-PCR检测表明hNanog基因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同时,小管上皮细胞在转染后的增殖能力也显著增强(P〈0.05)。光镜下观察发现,转染的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利用hNanog基因提高生物人工肾小管种子细胞的增殖能力,可为生物人工肾的快速构建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黄大伟傅博陈香美孙雪峰谢院生蔡广研严泉剑
- 关键词:种子细胞转染
- 血清胱抑素C与健康人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健康人血清胱抑素C(CysC)与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在北京15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检测血清CysC、常规及生化指标及体格检查、颈动脉超声及影像学检查,筛选出健康个体396例(男160例,女236例,年龄30~99岁)。5年后随访,重复上述检查,有全部资料者224例(男85例,女139例,年龄36~93岁)。肾小球滤过率(GFR)由CKD-EPI公式估算。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ysC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0.898±0.155)vs(0.772±0.139)mg/L〕(P<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ysC、年龄相关(r=0.398,P<0.01;r=0.46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并非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10岁年龄段分层,各层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组间血清CysC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5年前后斑块变化分为4组,1组:两次均无斑块组119例;2组:从有到无斑块组38例;3组:从无到有斑块组27例;4组:两次均有斑块组40例。单因素方差分析,2、3、4组5年前年龄、血清CysC浓度均较1组升高,3、4组5年前EPIGFR较1组低,5年前后血清CysC差值4组间无统学差异(P>0.05)。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EPIGFR后,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ysC与颈动脉斑块无确切关联,不能作为其预测指标。
- 谷红霞孙雪峰张彬傅博黄大伟杨聚荣陈香美
- 关键词:胱抑素C颈动脉增龄肾小球滤过率
- D-二聚体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5个社区健康者305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D-D,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98例、无斑块组207例;根据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5组。结果斑块组血浆D-D高于无斑块组(P<0.01),D-D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235,P<0.01)。65岁以后年龄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及Log D-D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HDL-C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浆D-D是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有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D-D升高可能因增龄所致。
- 谷红霞孙雪峰吕杨黄大伟张彬陈香美
- 关键词:D-二聚体增龄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建立及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利用人Nanog基因转染血管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提高其增殖能力,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种子细胞,从而为克服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匮乏及组织工程血管的快速构建提供新途径。方法:制备含有人Nanog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2型病毒颗粒rAAV2-hNanog,用rAAV2-hNanog转染ECV304细胞,然后采用RT-PCR检测hNanog基因在转染的ECV304细胞中的表达,再用MTT、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hNanog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生长的影响。结果:(1)rAAV2-hNanog转染ECV304细胞后,RT-PCR检测表明hNanog基因能在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稳定表达;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在转染后的增殖能力也显著增强(P<0.05)。光镜下观察发现,转染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转染hNanog基因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无显著变化,但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利用hNanog基因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能够克服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不足的瓶颈,为组织工程血管的快速构建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傅博黄大伟孙雪峰谢院生蔡广研马强陈香美
- 关键词:种子细胞组织工程血管转染
- 细胞混合种植法构建生物人工肾小管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为构建一种既有滤过及抗凝功能、同时又有重吸收及内分泌功能的新型生物人工肾小管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层黏连蛋白0.74mg/ml包被的AV400滤器为载体,将转染人Nanog基因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悬液与转染人Nanog基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C)悬液等体积混匀,分次注入实验组滤器内腔,构建生物人工肾小管。对照组只在层黏连蛋白包被的AV400滤器内腔注入不含细胞的培养基。采用PKH26、PKH67标记法分别观察ECV304、HKC在聚砜膜中空纤维上的分布;应用扫描电镜检测混合细胞在聚砜膜中空纤维上的生长状况及形态。结果混合细胞能在聚砜膜中空纤维上较好地黏附、生长。PKH26、PKH67标记检测发现细胞呈致密点片状分布;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形成单层片状。结论两种转染细胞在层黏连蛋白包被的聚砜膜中空纤维上生长良好,这为构建一种既有血管内皮细胞抗凝、同时又有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功能的新型生物人工肾小管奠定了实验基础。
- 黄大伟傅博陈香美刘维萍汪杨
- 关键词:转染上皮细胞肾小管
- 健康人D-二聚体随增龄升高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在健康成人随增龄的变化。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在北京15个社区筛选出健康人群305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D-D。结果横断面分析显示老年组(≥65岁)D-D较青年组(<65岁)升高(P<0.01)。LogD-D与年龄呈正相关(r=0.446,P<0.01)。10岁年龄分层分析显示,65岁以下LogD-D保持稳定,65岁后LogD-D随年龄增加升高(P<0.01)。LogD-D没有性别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纤维蛋白原和舒张压是D-D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结论健康人65岁后血浆D-D随年龄增加而升高,D-D无性别差异。
- 谷红霞孙雪峰张彬吕杨黄大伟陈香美
- 关键词:D-二聚体增龄血压纤维蛋白原
- 生物人工肾系统的组织工程构建及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一、生物人工肾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研究概况: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肾脏疾病,尽管采用血液透析、透析滤过及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治疗可延缓疾病的进展,但临床上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发生肾功能衰竭时,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人们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水及溶质通透性的生物材料模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建立了血液透析的方法。后来,又将内皮细胞种植在生物材料(如聚砜膜)中空纤维腔内,制成生物人工血滤器,即生物人工肾小球。
- 黄大伟陈香美
- 关键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内皮细胞种植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