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伟驰

作品数:53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哲学宗教
  • 12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奥古斯丁
  • 7篇诗歌
  • 7篇宗教
  • 4篇神学
  • 4篇太平天国
  • 3篇千禧年主义
  • 3篇布莱克
  • 2篇东传
  • 2篇新教
  • 2篇心灵
  • 2篇政治
  • 2篇神人
  • 2篇神人关系
  • 2篇天父
  • 2篇通感
  • 2篇托马斯·阿奎...
  • 2篇契合
  • 2篇著作
  • 2篇自我
  • 2篇自我意识

机构

  • 38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

  • 42篇周伟驰
  • 1篇廖伟棠
  • 1篇穆青
  • 1篇胡续冬
  • 1篇颜涛
  • 1篇周瓒
  • 1篇姜涛
  • 1篇杜力
  • 1篇向阳

传媒

  • 9篇基督宗教研究
  • 5篇宗教与哲学
  • 3篇现代哲学
  • 2篇哲学门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浙江学刊
  • 1篇诗林
  • 1篇哲学研究
  • 1篇诗刊
  • 1篇中国改革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市社会主...
  • 1篇圣经文学研究
  • 1篇宗教人类学
  • 1篇新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救灵、救世与救苦——中国近代基督教三型
2024年
从马礼逊入华及新教传教士在南洋活动开始,新教即已含有3种类型的萌芽,即专注于拯救个人灵魂、悔改重生的“救灵派”,侧重于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福祉的“救世派”,以及重视上帝能力、以神力解救个人身心疾苦的“救苦派”。这3种类型在晚清由沿海通商口岸向内地扩展,到了民国时期充分显露,产生了明显的自我意识。虽然它们有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但在其基本的神学和实践特征上,却可视为各有其传承脉络的3大类型。
周伟驰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救世自我意识通商口岸现代文明
布莱克诗歌对革命及其起源的批判性反思~被引量:1
2016年
英国伟大诗人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在一生中写了大量的配有插图的诗歌,以一系列宗教象征来处理时代问题,呼应时代精神。其早期代表作为《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期有一系列反思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及其起源的作品,主要是他居住在伦敦兰贝思时期所写的'兰贝思书',后期作品则以长诗《弥尔顿》《四天神》《耶路撒冷》为代表。
周伟驰
关键词:批判性诗歌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寓意问题
2020年
十八世纪爱尔兰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大教长斯威夫特创作了世界名著《格列佛游记》,它作为一部讽喻小说,四卷书各卷寓意为何,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国内亦有所讨论(如刘小枫和洪涛)。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斯威夫特从政经历及为爱尔兰人争取权利的斗争,其次依次讨论各卷寓意,重点放在第三卷的现代高科技治理术及其反抗主题,第四卷之以慧骃乌托邦反衬欧洲现代文明中的非理性因素。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位有良知的作家,斯威夫特代表了当时欧洲文明自我批判的深度。
周伟驰
关键词: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古今之争
王炳耀与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提出被引量:1
2018年
政教分离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晚清的王炳耀(煜初)可能是中国近代最早明确提出政教分离原则的第一人,其在戊戌变法期间即已明确提出宗教自由、政教分离等思想,其发表时间亦早于梁启超等人。本文介绍了王炳耀及其家世的基本情况,其关于政教分离、儒教与政府关系及宗教自由的思想,王炳耀与其同时代及稍后的思想家相比,在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构想上具有先驱者的位置。
周伟驰
关键词:政教分离宗教自由《万国公报》
普兰丁格的矛盾——普兰丁格的宗教排他论与有保证的基督教信念被引量:1
2007年
该文针对美国当代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有保证的基督教信念”①的宗教真理认识论,指出,按照普兰丁格的排他论的宗教真理认识论,并不能保证基督教信念在面对其他宗教信念时具有优越性,因为其他宗教也可以宣称它们符合普兰丁格的宗教真理标准,从而它们的信念为真。因此普兰丁格的认识论是自相矛盾的、失效的。相比之下,普兰丁格的老师阿尔斯顿(William Alston)的实践的和生存论的宗教真理进路更为可取。
周伟驰
关键词:宗教知识体证
奥古斯丁的记忆概念及其相关词---三一论景观中的神人关系
周伟驰
关键词:信仰心灵
《太平天日》与《启示录》的对应关系
2012年
长期以来,'上帝教是一种民间宗教'或'上帝教民间宗教化'的观点流行。本文根据对太平天国早期重要文献《太平天日》的文本分析,指出上帝教深受圣经尤其《启示录》影响,上帝教是基督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基督教异端教派或新宗教。在以往对上帝教的研究中,尚没有人注意到《太平天日》——尤其描述洪秀全'丁酉异梦'的部分——在写作中吸收了《启示录》的诸多形象和基本思想,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本文将揭示出存在于《太平天日》和《启示录》之间的对应形象、词语和思想。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洪秀全'丁酉异梦'的不同版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天日》,以及该书的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则分析《太平天日》与《启示录》在形象和用语上的对应,对洪秀全一些独特的神学观念,如神魔之战、天父、天兄天弟、天妈、天嫂、天妻都做出了来源上的揭示。第三部分则考察《启示录》的千禧年主义、弥赛亚盼望对于洪秀全的影响。作者表明,在太平天国形成和兴起的关键时期,《启示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周伟驰
关键词:《启示录》千禧年主义
这里为何不平静——当代非洲诗歌的政治性
2011年
由南非诗人菲利帕·维利叶斯(Phillippa Yaa de Villiers)、德国诗人伊莎贝尔·阿闺热(Isabel Ferrin Aguirre)、中国诗人肖开愚合作编选的《这里不平静:非洲诗选》2010年面世,成为中非诗人之间民间文化交往的一枚果实。这本诗集与以往的非洲诗歌选本不同的是,入选的都是正活跃在非洲诗坛上的当代诗人,主要是黑非洲诗人,很多是国人以往非常缺乏了解的四十岁左右的“实力派诗人”。
周伟驰
关键词:诗歌选本黑非洲平静政治文化交往
《忏悔录》第二卷“偷梨事件"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文章分析了奥古斯丁《忏悔录》第2卷“偷梨”这一事件与其神学反思的联系,着重于指出其与《创世记》亚当夏娃违背上帝命令一事的相似性,从而使这一事件在奥古斯丁神哲学整体中得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周伟驰
“正是者”的“思”与“爱”
2004年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记忆、现在-理解、将来-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周伟驰
关键词:记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