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真
- 作品数:116 被引量:208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功利的求果性认知与辩证的逻辑实证思维——论实证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被引量:2
- 2017年
- 历史范畴的科学有一个从思辨之学到实证之学的发展过程。这两种学术形态的差异是由于其所依据的因果观念不同所致。因果观念是人与环境之间现实的互动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思辨科学是本于反映前工业文明时代人适应环境的被动性行为规律的因果观念,其特点是将因果律归结为"有果必有因";实证科学是本于反映工业文明时代人改变环境的主动性行为规律的因果观念,其特点是将因果律归结为"有因必有果"。由此导致其有不同的认知取向和认知方式:思辨科学是追寻"果之因"的"求因性认知",其目的是为了获智成善;实证科学是追寻"因之果"的"求果性认知",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成功。在思维方式上,思辨科学是基于形而上学世界观,按形式逻辑规则,单纯地进行理论性推演;实证科学则是基于辩证法,按功利实用原则,将理论性推演与经验性推演互相结合来进行逻辑实证,这是一种由语言世界的理论创造到行为世界的事功创造的辩证思维运动。
- 周可真姚建萍
- 关键词:实证科学辩证法
- 顾炎武哲学研究活动之考察——兼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被引量:1
- 2001年
- 哲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哲学家的理性概括相互反复作用的结果 ,认识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通过考察中国哲学家群体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思想历程来达成。通过对顾炎武的哲学研究活动的考察和分析 ,得出顾氏哲学是以爱国精神为基础的伦理哲学的结论。爱国精神不但是顾炎武哲学的基本精神 ,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伦理哲学 ,实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之严酷环境下忧患意识的一种理性升华。鉴于新世纪中华民族有三大忧患 。
- 周可真
- 关键词:爱国精神伦理哲学忧患意识
- 儒道之“信”探微被引量:3
- 2015年
- 春秋初"信"为祝史职守之"道"。春秋末老子、孔子共同开启中国哲学"信"范畴的历史篇章。"信"范畴在道家有一个从"无为之信"到"逍遥之信"的演变,在儒家则有一个从"仁信"到"诚信"的演变。老子"无为之信"作为一种言说道德,以"言由乎道"或"言法自然"为本质特征;庄子将老子政治哲学的"无为之信"发展为处世哲学的"逍遥之信"。但两者均以"守中""不辩"为共性特征。孔子之"信"属于"仁"范畴,为"仁爱之信",其以"言必信"为体、"言不必信"为用,具有"信"的经常性与权变性辩证统一的特点,更以其立基于"智"的特点,与排斥"智"的道家老庄之"信"形成根本区别,又别于以"诚"为"天之道"的孟子之"信"和继承并发展了孟子"诚道"思想的荀子之"信"。孟子之"信"属于"诚"范畴,为"诚意之信",是"仁""义""礼""智"的共同根据。荀子之"信"作为具体表现"诚"的"信",与"忠"处在同一层次,具有"诚意之信"与"实言之信"双重意义。虽然和孔子一样以"信"作为言说道德,但荀子更以"诚意之信"作为手工职业道德,是其区别于孔孟之"信"的一大思想特色。
- 周可真
- 关键词:仁信诚信老子荀子
- 历史科学的开创和思维科学的建立——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维科学观被引量:2
- 2018年
-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以科学方式来开展其哲学研究时,他们是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定位于理论科学层次,这种新哲学是属于被他们称之为"唯一的科学"的历史科学(关于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的科学)的范畴。他们将历史科学设定为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两个基本层次,其中理论科学是研究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问。他们以其外部世界规律和人类思维规律在本质上同一的理论,为思维科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创建思维科学的目的,既是为了将传统逻辑哲学改造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学问,更是为了将近代以来的科学推进到历史科学新阶段而为构筑理论科学的大厦奠基。
- 周可真
- 关键词:历史科学思维科学
- 试论逻辑的知识管理作用
- 2021年
- 逻辑规则具有规范认知活动的知识管理意义,不同逻辑系统的逻辑规则对于认知活动具有不同的规范作用,也就意味着不同的逻辑系统各有不同的知识管理功能,它们对认知活动有不同的指导意义,对知识发展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演绎逻辑的知识管理作用在于使知识系统化和学术理论化;归纳逻辑的知识管理作用在于使科学经验化、实证化;数理逻辑的知识管理作用在于使知识表达符号化和精确化;辩证逻辑的知识管理作用在于使个别知识和一般知识相互转化。逻辑学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使杂多知识信息达成统一的普遍标准,使知识创造者之间得以共享其知识而形成知识共同体,由此提高了知识创新的群体效率,促进了人类知识增长。知识共同体的知识创新效率和知识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学的发展状况:逻辑学愈是发达,知识共同体的知识创新效率就愈高,其知识增长速度也就愈快;反之亦然。
- 周可真王霞
- 关键词:逻辑知识管理知识共同体
- 始于阳明心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历史演变——兼论中西哲学同归于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被引量:6
- 2015年
- 古代哲学,无论中、西,自然哲学与文化哲学都还处在原始综合状态,至16、17世纪,中、西哲学才各自形成其偏向明显、取向明确的研究风格和研究传统。从17、18世纪开始,西方逐渐形成自然哲学和文化哲学两个明显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国则从16世纪初开始向文化哲学转型。中国文化哲学起步于阳明心学,其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道德实践作为把握人性("良知")的方法,这种直觉型文化哲学后来过渡到由黄宗羲开创的通过史学来把握人性("本心")的史学型文化哲学和顾炎武开创的通过经学来把握人性("性与天道")的经学型文化哲学,而清代朴学和晚清今文经学则分别提供了解读经史的不同诠释方法——前者属于信息还原法,后者属于信息重构法。现代"中""西""马"均属于诠释性哲学研究,实质上是通过哲学来把握人性的哲学型文化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自休谟、康德至文德尔班、狄尔泰一脉的哲学固然属于文化哲学,就是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标准科学哲学"亦具有文化哲学属性。中西哲学有同归于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
- 周可真
- 关键词:自然哲学文化哲学阳明心学中国传统文化
- “体道”的必要性、原理及方法——《老子》道篇首章新解被引量:9
- 2011年
- 文章在吸取学术界已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从探讨《老子》道篇首章首二句该怎样断句入手,对该章做了异于常见的新解,认为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体道"的必要性、原理及方法的。文章对"常道"与"常名"、"常无欲"与"常有欲"等概念、术语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阐述了潜藏于其中而至今尚鲜为人知的意义。
- 周可真
- 关键词:体道常道
- 儒学研究中的“史”与“论”——《当代儒学》十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2023年
-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之现状与展望”,其中“儒家思想”是关键词。儒家思想是儒家作为一个学术派别,通过它的学术活动,运用一定方法创造出来,并使用一定语汇表达出来的观念与知识系统。讨论“儒家思想之现状与展望”,实质上是就儒家的观念与知识系统来探讨和论述儒家的学术方法,包括观念与知识的创新方法和表述方法。
- 周可真
-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研究当代儒学学术方法关键词
- 王学仲黾学体系的构建——基于绘画理论的哲学思考
- 2020年
- 文章从王学仲先生“现代文人画”和“五象”观切入,对其绘画理论进行哲学探析。首先,“现代新文人画”是“文人画”面对西学、西方艺术挑战而积极探索的路径;其次,文人画发展到现代,其“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理念相暗合,而且整个黾学体系的构建是以儒学思想为核心。在王学仲先生的“五象”说中(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是以“意象”为中心,以“气象”为旨归,其中“气象”指的是儒家审美基调的雄浑、刚健气质,最后通过“表象”“空象”“色象”,融合老庄、会通佛禅,最终形成儒佛道三家思想在黾学体系的统一。
- 刘超周可真
- 关键词:哲学
- 《老子》“知”论新探
- 2021年
- 《老子》的"知"论是立基于这样一种"常道"观念:"常道"并不外在于天地万物,而是作为其本性寓于天地万物之中。老子"知常"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对"常道"的认识应当且必须通过"自知"途径来达成。这种"自知"以"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心功夫为基础:一方面是遵循"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认知逻辑而达到"得道"与"知天下"相互统一的"知常";另一方面是遵循"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行动逻辑而达到"知天下"与"守道"互相统一的"观复"。"知常"是"观复"的前提,"观复"是认知主体在自适其本性的生活实践中自我体会其本性的妙用,并借助于这种自我体会来达到对"道"的妙用的体认。
- 周可真于国强
- 关键词:《老子》常道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