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国
- 作品数:102 被引量:32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丁应泰弹劾事件与明清史籍之建构被引量:11
- 2012年
- 1598年正月,明经略杨镐指挥岛山之战,因进攻受挫而撤军。前往勘战的明兵部主事丁应泰偏信杨镐部属南兵将领之言,先弹劾杨镐,致使杨镐被罢;朝鲜国王李昖为杨镐鸣不平,丁应泰再度赴朝,以《海东纪略》一书为据,再弹劾李昖"诱倭入犯",李昖再派陈情使前往辩诬,构成明代抗倭援朝战争中一个重要事件。此事件之根源,乃是明廷中主战派与主和派、首辅与次辅、南兵与北兵之争斗。可是,明清史籍却按照丁应泰的说法来叙述岛山之战的情形,贬低杨镐功绩,进而贬低明军在整个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战绩,原因乃是修《明神宗实录》者认为杨镐要为萨尔浒战争负责,故叙述岛山之战,也依从同样的思路,采纳丁应泰的说法,无视事实真相,这一基调竟然影响了明清史籍对整个战争的评价。朝鲜国王李昖被弹劾,也反映了明鲜宗藩关系的复杂性。
- 孙卫国
- 中国史学对东亚史学的影响与交流被引量:7
- 2012年
-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历史进程中,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诚如日本学者西屿定生所指出的,汉字、儒教、佛教和以中国传统律令制度为核心的法律系统,构成了传统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①这四大支柱中,佛教之外,皆兴起于中国,佛教则是中国最早从印度学习过来,然后再传到东亚其它地区,因而中华文明构成了东亚文明的中心,中华文明成为东亚传统文化的源动力,
- 孙卫国
- 关键词:中国史学中华文明历史进程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日本学者
- 忠义与正统:朝鲜王朝对文天祥的认知与崇祀被引量:1
- 2023年
- 文天祥系中国历史上著名忠义人物,受到尊崇,也成为朝鲜王朝追捧的对象。朝鲜燕行使在北京时常瞻拜文丞相祠,《文山集》数度刊行,朝鲜君臣熟知文天祥生平事迹,成为朝鲜历史人物比附的对象。1750年,赵显命从北京购来文天祥画像,英祖君臣多番讨论,最终安置在永柔县卧龙祠中,与诸葛亮、岳飞一同崇祀,此庙变成朝鲜之“三忠祠”。卧龙祠建于宣祖年间,肃宗扩及岳飞,英祖再添入文天祥,使之成为朝鲜崇祀中华英烈的重要场所。这与大报坛崇祀明朝皇帝的意义一样,系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又一重要象征,宣示朝鲜王朝坚守中华正统。
- 孙卫国
- 杨翼骧与郑天挺之学术交谊被引量:1
- 2014年
- 自1936年相识以来,在四十五年的师生关系中,杨翼骧一直与老师郑天挺保持密切的关系。杨翼骧四年大学,郑天挺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后来在西南联大历史系与北京大学史学系工作期间,杨翼骧是郑天挺的得力助手。1953年,郑天挺将杨翼骧调入南开大学,决定了杨翼骧随后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也奠定了南开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基础。他们的学缘与交谊,也给我们后人以教益。
- 孙卫国
- 关键词:郑天挺西南联大
- 多重视野下的亚洲现代历史学——赵轶峰《在亚洲思考历史学》读后
- 2023年
- 赵轶峰在多年研究基础上,近期刊出《在亚洲思考历史学》一书,对中、日、韩(朝)、印四国亚洲现代史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述。他以国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欧洲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史学思潮为论题,采用亚洲史与全球史的视野,将学术史与思想史融合起来,运用比较的手法,对亚洲四国现代史学以及史学对四国现代化的形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提出亚洲史学应摆脱西方的影响,从自身的史学传统中,开掘出“新实证主义历史学”,方是未来史学发展的方向。本书是首次系统讨论亚洲史学理论,并将中国现代史学与日、韩(朝)、印史学置于比较视野下进行讨论的著作,学术意义重大。
- 孙卫国张璐瑶
- 关键词:民族主义
- 当代西方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读《世鉴:中国传统史学》
- 2008年
- 孙卫国
- 关键词:中国传统史学官方史学
- 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考论被引量:3
- 2008年
- 孙卫国
- 关键词:首辅内阁嘉靖考论成书时间史学家
- 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 域外丰富的汉文史籍为东亚视野下中国史学史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东亚视野下的史学研究正符合当今中国学术新的发展趋向.因为东亚有丰富的中国史籍和汉文史籍,可以进一步完善清理中国史学遗产的任务、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史学演进的研究,...
- 孙卫国
-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汉文史籍
- 文献传递
- 万历朝鲜之役前期明军粮饷供应问题探析被引量:3
- 2019年
- “壬辰倭乱”时期(1592—1593年),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大军入朝抗倭,明军势如破竹,先后收复平壤、开城、王京等地,但粮饷不继一直阻碍着明军的行动。宋应昌在辽东筹备了充足的粮饷,堆放在义州鸭绿江边。战前,朝鲜为了让明军尽快入朝作战,谎称准备了一个月粮饷,实际上其仓储系统早被破坏殆尽,无法提供充足粮饷,因而主要粮饷开支都得依靠明朝支援。朝鲜行政力低下,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运粮队伍,无法及时足量将明军粮饷运到前线,再加之朝鲜不用白银,亦无市场,导致明军以白银为主要流通媒介的军事后勤体系无法发挥作用。宋应昌以犒师的方法稍微缓解明将士缺粮少食的困境,但并不解决根本问题。随着封贡和谈议起,李如松鉴于粮饷匮乏,最终接受了封贡和谈。
- 孙卫国
- 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被引量:47
- 2002年
- 事大主义是儒家一种外交理念 ,是小国保存自身、应对大国的策略。它发端于东周 ,广泛存在于古代的儒家文化圈之内。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亦存在于分裂时期诸政权之间、周边藩国与中央王朝之间。而在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交往中尤其重要。朝鲜王朝高举事大主义的大旗 ,诚心事奉明朝。形式上它依从儒家礼仪制度 ,奉行朝贡之策 ;思想上归依中华。朝鲜对明朝行事大之礼 ,明朝则对朝鲜采“字小”之策。维护朝鲜的利益不受侵犯 ,是壬辰战争时期明朝出兵援朝抗倭的原动力。正因为朝鲜对明朝采取慕华、事大之策 。
- 孙卫国
- 关键词:事大主义中朝关系明朝朝鲜王朝外交关系史宗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