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建华

作品数:144 被引量:2,791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5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6篇暴雨
  • 35篇中尺度
  • 23篇中尺度对流
  • 23篇中尺度对流系...
  • 23篇数值模拟
  • 23篇值模拟
  • 22篇环流
  • 17篇低涡
  • 15篇夏季
  • 15篇大暴雨
  • 13篇沙尘
  • 13篇降水
  • 12篇沙尘暴
  • 12篇尘暴
  • 11篇暴雨过程
  • 10篇特大暴雨
  • 10篇涡度
  • 9篇台风
  • 9篇梅雨
  • 8篇气候

机构

  • 141篇中国科学院大...
  • 2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2篇中国气象局
  • 10篇空军装备研究...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安徽省气象局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信息科技...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作者

  • 144篇孙建华
  • 66篇赵思雄
  • 27篇傅慎明
  • 18篇卫捷
  • 18篇张元春
  • 14篇齐琳琳
  • 13篇陶诗言
  • 13篇陈红
  • 9篇张小玲
  • 8篇郑淋淋
  • 8篇沈新勇
  • 6篇曾庆存
  • 6篇李万莉
  • 6篇赵琳娜
  • 5篇汪汇洁
  • 4篇林朝晖
  • 3篇徐广阔
  • 3篇王立志
  • 3篇张高英
  • 3篇高守亭

传媒

  • 49篇气候与环境研...
  • 27篇大气科学
  • 10篇气象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气象学报
  • 4篇暴雨灾害
  • 4篇第33届中国...
  • 3篇高原气象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高科技与产业...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科技奖励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第四次全国大...
  • 1篇全国数值天气...

年份

  • 6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和输送特征被引量:49
2016年
采用HYSPLIT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PHREs)的江南型和江北型过程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干空气路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江南型PHREs的干空气主要通过2条路径进入江淮地区,即源自地中海—欧洲平原的西北路径和来自蒙古高原的东北路径,而江北型PHREs干空气主要有1条路径,即西北路径。干空气是通过对流层中高层的槽脊活动和急流输送至江淮区域。江南型水汽主要由源自印度半岛以南的热带印度洋的西南路径和来自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南海的偏南路径这2条路径输送到江淮流域。江北型的水汽路径有3条,前2条路径与江南型类似,且为主要水汽来源,还有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路径水汽输送。江淮流域的持续性降雨过程中,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主要受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孟加拉湾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越赤道气流,以及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些系统的影响。
孙建华汪汇洁卫捷齐琳琳
关键词:水汽源地水汽输送
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被引量:78
1998年
对1998年7月下旬发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暴雨,即“二度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1)在这一时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向南撤退并稳定在偏南位置,为长江流域降水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中纬度系统维持两脊一槽的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而夏季风在这一期间偏弱,前沿停留于长江流域,同时与中纬度的偏北气流形成一条沿长江流域东西走向的切变线;(3)在这条切变线附近不断有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其中一部分中尺度系统达到很强烈的程度,甚至引发了884mm/h的强降水;(4)对流层上层,如200hPa上的高压,其东侧的强烈的辐散区正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上下层系统的有利配合,对这次暴雨的发生十分有利。
赵思雄孙建华陈红张凤
关键词:长江流域暴雨
199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与环境预测研究中心汛期暴雨短期数值预测被引量:6
1998年
对1998年夏季汛期(6~8月)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在6~8月期间用IAP-ETA暴雨数值预报模式进行了每天的24小时的降水实时预报;首次采用从Internet网上获取的NCEP资料,作为初值。预报的结果表明,ETA坐标有限区域模式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NCEP资料是有用的,尤其是在高原和广大海洋资料稀少地区。
陈红孙建华贝耐芳王俊张宝严杜长萱蔡则怡赵思雄
北京奥运期间异常天气预测关键技术被引量:1
2008年
在科技攻关和交流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9210资料接收系统;发展和建立了集成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中的核心数值模式;建立了以MM5为基础的实时预测系统(MMM5);建立了三维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系统;开发了雷达资料进入模式的临近预报关键技术。更主要的是利用集成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及建立的临近预报新方法,对2002年~2005年6~8月及2007年夏季的北京市暴雨、高温及日常天气进行了实时预测,并利用强风暴模式对2002年7月15日~8月15日及2003年7月1日~7月31日的北京市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实时预测。取得了实时预测经验,在今年8月对奥运期间赛事天气进行了实时无缝隙预报,特别对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天气都提前了36小时做出了准确无误的预报,并把预报结果及时传递到北京市气象局及国家气象中心,出色顺利地完成和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中的任务。
高守亭孙建华
关键词:北京奥运融合技术数值预报系统多普勒雷达
一种涡旋的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旋的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基于风场数据选取出可能是涡旋中心的有效格点,通过将该有效格点周围的区域分为多个象限,并在每种方式均满足逆时针旋转条件的情况下再基于有效涡度来确定...
汤欢傅慎明张敬萍孙建华李万莉张元春
江淮流域两次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对2003、2007年江淮梅雨期的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梅雨锋上MCV活跃,这些MCV与强降水有关。2003、2007年江淮梅雨期有9个MCV发生,大多数的MCV发生在32°N~35°N之间的江苏境内。采用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和WRF模式模拟了2个MCV的发展过程,并使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征。MCV一般发生在强对流系统的北侧,其涡旋环流一般在600hPa以下,对应涡旋区域对流层高层为强辐散,涡度最强的中心在对流层中层,但正涡度区可伸展到300hPa。初始阶段MCV的中心为上升运动和中性层结,成熟阶段MCV的中心转为下沉运动,同时其南侧有新的对流发生。发展型和不发展型的MCV对比发现,涡旋对流层高层有涡度增加以及二次对流的潜热释放多,可能是发展型MCV维持时间较长的原因。此外,MCV发展过程中南侧急流的增强对MCV中对流的触发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张元春孙建华徐广阔齐琳琳
关键词: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融合物理理解与模糊逻辑的分类强对流客观短期预报系统:(1)系统构成被引量:1
2024年
提供准确的雷暴、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客观短期预报产品,对提高预报预警的预见期,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四类强对流天气现象物理成因理解,给出了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研发,融合模糊逻辑人工智能方法的分类强对流客观短期概率预报系统的流程框架和实现方法,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及系统中用于雷暴、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四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构建的关键预报因子、隶属度函数获取方法和权重因子配置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理理解与模糊逻辑人工智能相融合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本质,可以表征产生特定强对流天气现象的环境配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田付友郑永光孙建华夏坤杨波坚参扎西赤曲
关键词:短期预报系统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物理模型被引量:15
2018年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析了冷暖空气的源地和输送路径,提出了江南型和江北型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从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角度呈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指出背景场的能量供给是直接触发暴雨的次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的最重要因子,尤其是在对流层的低层,动能的降尺度级串(即能量由背景场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最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江淮流域的降水是一系列天气系统配合和活跃的结果,主要由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二级地形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热力环流、西南涡、二级地形以东中尺度涡旋和对流系统的共同影响。除了本文总结的内容,还有一些影响PHREs的因子值得深入研究,多尺度相互作用中的Rossby波源及其波列如何影响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其背景场的能量反馈等。
孙建华卫捷卫捷傅慎明张元春
关键词:能量转换
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
该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华南地区1994年6月("94.6")的一次持续性降水过程.首先 对环流背景进行诊断分析,然后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时空较密的资料研究华南地区的强...
孙建华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数值模拟
2006年春季最强沙尘暴过程的数值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对2006年春季最强的一次沙尘暴过程(4月9~11日)的影响系统和天气概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包含较先进的陆面过程方案,具有清晰物理概念的沙尘数值预报系统对该次强沙尘暴过程的地面沙尘浓度、起沙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进行模拟和分析。该系统能较好复制出这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沙尘发生、结束的时间以及(在较大范围的)强度变化,也能较好再现沙尘天气的日变化特征。该次大范围强沙尘天气模拟的起沙源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甘肃西北、蒙古南部、内蒙古阿拉善和浑善达克沙地及其毗邻地区。在不同地区起沙过程中贡献最大的粒子粒径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但主要是粒径为2~22μm。研究表明,具有风蚀物理学基础的该沙尘数值预报系统,不但物理图像清楚,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赵琳娜孙建华王超赵思雄
关键词:沙尘暴数值模拟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