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昭瑞

作品数:76 被引量:1,60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疫情
  • 22篇风险评估
  • 22篇传染
  • 22篇传染病
  • 21篇传染病疫情
  • 20篇突发公共
  • 20篇突发公共卫生
  • 20篇突发公共卫生...
  • 20篇卫生事件
  • 20篇公共卫生
  • 20篇公共卫生事件
  • 17篇染病
  • 14篇病毒
  • 13篇手足
  • 13篇手足口
  • 13篇手足口病
  • 13篇流行病
  • 13篇流行病学
  • 6篇伤寒
  • 6篇流行病学特征

机构

  • 75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重庆市疾病预...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云南省疾病预...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宜昌市疾病预...
  • 2篇安徽省疾病预...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东省妇幼保...
  • 2篇河南省疾病预...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江苏省疾病预...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吉林省疾病预...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邵阳市疾病预...

作者

  • 76篇常昭瑞
  • 29篇张静
  • 19篇孟玲
  • 18篇刘凤凤
  • 18篇涂文校
  • 17篇孙军玲
  • 17篇洪志恒
  • 13篇向妮娟
  • 11篇倪大新
  • 10篇王子军
  • 10篇金连梅
  • 9篇牟笛
  • 7篇廖巧红
  • 7篇李昱
  • 7篇李中杰
  • 6篇冉陆
  • 6篇王亚丽
  • 5篇李超
  • 5篇王丽萍
  • 5篇王哲

传媒

  • 32篇疾病监测
  • 20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英国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疾病预防控制...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2006-2007年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及其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5
2010年
目的了解中国2006-2007年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及其病毒基因型别。方法收集2006-2007年19起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腹泻粪便样本,用RT-PCR方法对201份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和札如病毒检测,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用Clustal X1.83和MEGA4.0生物软件对诺如病毒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诺如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之-(12/19,63.2%)。在12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中,变异株GⅡ-4/2006b是引起暴发的流行优势株(11/12,91.7%),其他型别包括GⅡ-17、GⅡ-6和GⅡ-3。诺如病毒引起的疫情暴发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2月至4月),发生场所多样,且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同时,12起诺如病毒暴发中有2起与其他腹泻病毒混合感染,且在同一起暴发中病原具有病毒多样性和基因型别多样性。结论诺如病毒是2006-2007年引起胃肠炎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之一,变异株GⅡ-4/2006b为流行优势株。
靳淼孙军玲常昭瑞李慧莹刘娜章青崔淑娴张静王子军段招军
关键词:诺如病毒胃肠炎基因分型
肠道病毒68型特征及其近期在美国流行概况
2015年
中国CDC自媒体获悉,2014年8月份以来,美国连续报道因严重呼吸道疾病就诊和入院的患儿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加,实验室确诊为肠道病毒68型(enterovirus 68,EV68)所引起.为进一步了解EV68特征、近期在美国的流行概况,以及我国既往的相关报道,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组织人员重点查阅了美国CDC官方网页,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形成专题报告,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常昭瑞刘凤凤李中杰王丽萍曾令佳廖巧红邢薇佳余宏杰
关键词:美国CDC肠道病毒呼吸道疾病实验室确诊传染病
我国九省区2006年札如病毒流行状况及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26
2009年
为了研究我国札如病毒(Sapovirus,SV)的流行情况及变异特点,收集了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安徽省、福建省、海南省、河北省、河南省等9个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共1 110份,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札如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札如病毒阳性率为0.9%。对检测到的全部10株札如病毒进一步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10株札如病毒属于三个基因型:GI/1、GI/3和GII/3。
常昭瑞靳淼刘娜谢华萍崔淑娴章青段招军
关键词:札如病毒杯状病毒流行病学基因分型
2016年9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估2016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近期我国蚊媒条件更加适宜,一旦有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播疾病病例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有所增加;登革热已在南方部分省份发生本地传播,进一步流行的风险加大。未来一段时间仍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需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工作。结论预计全国2016年9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略高于8月份,但仍处于全年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等媒介伊蚊传染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风险。
洪志恒王亚丽牟笛靳淼常昭瑞丁凡孟玲涂文校金连梅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我国2015-2016年哨点监测手足口病病原学和并发症分析被引量:38
2019年
目的分析2015-2016年我国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系统的手足口病特征,探讨建立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的可行性、优势及不足。方法数据来源于11个国家级哨点监测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手足口病监测数据,描述手足口病的病原特征、代表性和重症病例并发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足口病哨点监测样本阳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4 783例手足口病病例样本,其中轻症病例3 390例,重症病例1 390例,死亡3例。肠道病毒(EV)阳性率为81.43%(3 895/4 783),轻症病例优势血清型为其他EV(52.68%,1 482/2 813),重症病例优势血清型为EV71(65.31%,706/1 081)。哨点监测显示的优势血清型与同时期现有监测血清型基本一致。其他EV所致病例中低年龄组儿童所占比例高于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χ^2=130.1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样本阳性率高与男性、高发月份病例、儿童医院病例、样本为粪便、及时采样有关。不同类型样本阳性率均呈现随发病-采样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粪便趋势χ^2=14.47,P<0.001;咽拭子趋势χ^2=31.99,P<0.001;肛拭子趋势χ^2=24.26,P<0.001)。无菌性脑膜炎、非脑干脑炎、脑干脑炎为重症病例最常见的3种并发症,EV71和其他EV所致重症病例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哨点监测发现性别、发病月份、接诊医院类别、标本类型、采样及时性是影响手足口病样本阳性率的5个独立影响因素。哨点监测可以收集这些影响因素以提升监测质量。设立手足口病国家级哨点监测在我国是可行的。
张钟郑亚明郑亚明姜黎黎嵇红陈国平罗平潘静静魏雷雷魏雷雷霍达缪梓萍邹晓妮陈建华廖巧红
关键词: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病原学阳性率并发症
2015年5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估2015年5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流行特点分析,预计5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4月将有所增加。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登革热、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受优势病原的变化及异常气象条件影响,部分省份可能会出现病例异常增多或重症、死亡病例增多现象。近期我国内地仍将发生人感染H7N9散发病例,其他可感染人类的禽流感可能有散发病例报告。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均极低。结论预计2015年5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4月将有所增加;需重点关注登革热、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埃博拉出血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对我国的影响。
洪志恒余宏杰周航涂文校常昭瑞周蕾孟玲曹洋李雷雷倪大新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2008-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66
2020年
目的了解我国2008-2018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2008-2018年所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三间分布、病原构成及变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率、重症比例和重症病死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8-2018年全国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57065例,年均重症率为1.05/10万,重症比例为0.76%,重症病死率为2.34%,重症率和重症比例2010年后出现下降趋势,重症病死率2014年后显著下降。重症病例男性高于女性(1.78∶1),以≤3岁婴幼儿为主(91.47%),EV-A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中位年龄最高(1.99岁)且逐年升高,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在≤1岁婴儿中构成较高(66.56%)。4-7月为主要的发病高峰,2018年其他肠道病毒代替EV-A71成为优势血清型(61.97%)。西南部、中部及东部地区部分省份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高发省份。结论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重症率、重症比例及重症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部分省份优势病原由EV-A71转为其他肠道病毒,应加强重点人群、高发季节、区域防控工作,开展多种手足口病病原监测。
任敏睿崔金朝聂陶然刘凤凤孙军玲张业武常昭瑞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
2013年8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估2013年8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结果既往监测显示,8月是全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低的月份之一;2013年1-7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趋势和往年类似,各月事件数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7月报告事件数比6月下降。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等)和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等)已进入流行季节。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虽然不足以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东地区新发病例持续发生。7月我国多地持续发生高温天气且造成较多的中暑病例和死亡,气象部门预测8月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近期有地震、台风、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结论预计2013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类似,处于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
涂文校丁凡谢荣恒周升常昭瑞李昱刘凤凤闫梅英周蕾刘波任婧寰夏志贵胡伟江李湉湉孟玲洪志恒金连梅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2017年10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评估2017年10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预计2017年10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与9月相当。部分南方重点省份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仍将维持较高水平,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仍然存在;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仍存在病例输入,并在蚊媒适宜地区造成本地传播的风险。人感染H7N9禽流感将继续出现散发病例。手足口病进入秋冬季发病高峰。诺如病毒所致病毒性腹泻将进入高发季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也将出现季节性升高。结论 2017年10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与9月相当;需关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人感染H7N9禽流感、季节性流感等传染病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孟玲王亚丽靳淼常昭瑞陈秋兰刘小波罗莉杨静任瑞琦涂文校洪志恒向妮娟倪大新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1997-2009年)以生物媒介传播疾病为重点的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价1997--2009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状况以及蓄水对健康的影响。方法在三峡库区选择9个县(区)的17个乡镇(街道)设立疾病和生物媒介监测点,1997-2009年连续系统收集人口出生死亡、传染病、生物媒介等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和空间分析以及蓄水前后比较,分析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库区人群健康状况。结果三峡库区监测点2003年蓄水后7年室内平均鼠密度(2.22%)比蓄水前6年平均鼠密度(4.38%)下降49.32%;蓄水后室外平均鼠密度(2.76%)比蓄水前平均鼠密度(4.43%)下降37.70%。蓄水后人房年均蚊密度[35.09只/(间·人工小时)]较蓄水前[54.24只/(间·人工小时)]下降35.31%。蓄水后畜圈年均蚊密度[125.75只/(间·人工小时)]比蓄水前[179.46只/(间·人工小时)]下降29.93%。2003年蓄水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分别较蓄水前下降22.88%、84.85%、95.03%和81.82%。在蓄水后,钩体病、疟疾和出血热各年发病率均处于较低水平(〈0.4/10万),乙脑历年发病率〈2/10万,下降幅度略低于重庆市和宜昌市。各年粗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为3.77%。~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婴儿死亡率为11.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未诱发疟疾、乙脑、钩体病、出血热等生物媒介传播疾病的明显升高,尚未发现水库蓄水对人群死亡率造成影响,库区人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张静杨维中汪诚信王豫林徐勇毛德强潘会明王子军冯连贵汪新丽杨小兵常昭瑞贺圆圆
关键词:生物媒介死因三峡水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