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江河 作品数:60 被引量:274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CT在食管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CT对食管胃肠道疾病的检查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资料完整的病例83例,食管疾病28例,胃疾病32例,小肠1例,大肠22例.检查前准备:食管po产气粉3g后5min~10min再服用5%碘水溶液10mL~20mL;胃po矿泉水350mL~500mL,并转动体位2~3次;肠采用检查前24,12h两次分别po1%碘水溶液300mL~500mL,必要时对大肠检查加用肛门插管注入空气600mL~900mL,扫描方法:常规平扫、病灶目标扫描、增强扫描.结果83例中癌肿占80例,其余3例分别为胃食管裂孔疝,小肠crohn氏病、胃幽门梗阻.首次发现病灶组20例,提出正确诊断率为90%,误诊2例.癌肿术后复查组33例,发现复发和(或)转移灶15例,其中远处器官转移6例,病变复发率为45.5%,临床确诊再行CT检查组30例,病灶显示率100%,周围结构侵犯10例,远处转移2例.80例肿瘤患者中总转移率为25%.结论在做好检查前准备的情况下,食管胃肠道的CT检查能很好显示癌肿病变;对盲肠其他疾病灶如crohn氏病,胃食管裂孔疝亦有诊断价值.术后复查患者可追踪观察病灶的转归、尽早发现复发或转移,从而修改临床治疗方案.临床确诊病例再行CT检查可明确病灶的大小、范围以及周围侵犯情况,特别是确定有否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 段少银 黄锡恩 康江河 许美心关键词:X线计算机 ≤20 mm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AI)建立并验证≤20 mm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20 mm SPN患者279例(338个SPN),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恶性肿瘤史及家族恶性肿瘤史)、影像特征(最大径、最小径、实性占比、体积、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及影像组学特征(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中位数CT值、CT值标准差、偏度、峰值、能量、熵)。采用完全随机法将SPN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271个)和验证集(67个)。训练集数据中,首先使用最小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对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进行筛选,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20 mm SPN良恶性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实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最后将测试集数据传入该模型进行验证,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价值。结果训练集中271个≤20 mm SPN,其中良性81个、恶性190个。经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得出年龄、性别、最大径、空泡征、实性占比5个因素为预测最大径≤20 mm SPN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为:P=e^(x)/(1+e^(x)),x=-2.583+0.027×年龄+1.519×性别+0.127×结节最大径-2.132×实性占比+1.720×空泡征。该模型预测≤20 mm的SPN为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82.7%,准确度为82.3%。验证集67个SPN,其中良性22个、恶性45个,预测模型的AUC为0.882,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81.8%,准确度为85.1%。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重合度良好(训练集:P=0.688,验证集:P=0.618)。结论基于AI建立的≤20 mm SPN的良恶性预测模型可获得预测概率并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钟华 李安琪 康江河 王金岸 段少银关键词:肺肿瘤 人工智能 列线图 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64-SCTSA)的检查技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头颈部血管64-SCTSA的影像资料,讨论其技术特点、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范围,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比较。结果本组检查及成像参数合理、有效,患者检查全部成功。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分别达很好51例(60.7%),好29例(34.5%),一般4例(4.8%)。84例中发现阳性病变79例,其中颅内血管病变58例,颈部血管病变21例。64-SCTS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检查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64-SCTSA技术能减少骨结构等对血管的阻挡,有利于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黄锡恩 杨烈 何宏伟 康江河 段少银容积重建(VR)法的技术参数及应用 被引量:17 2000年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ering,简称 VR)的实用方法和技巧,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方 法:VR三维重建100例包括:①血管组49例,②骨关节组30例,③其它部位组21例。扫描层厚为1mm、2mm、3mm、5mm,重 建间隙0.9mm、1.4mm、2.3mm,螺距1~2,重建方式为容积重建。结果:全部病例三维立体显示良好,图像柔和自然,病变 整体形态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并可从不同的位置及角度行立体定位观察。应用范围涉及多个系统或器官。结论:高 质量的容积重建三维图像依赖于技术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匹配,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及熟练程度。同时容积重建具有广泛的 应用范围。 段少银 康江河 黄锡恩 许美心 赵峰关键词:螺旋CT 容积重建 图像处理 孤立性蝶窦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炎的CT临床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2006年6月诊治的18例孤立性蝶窦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行蝶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结果本组中17例以头痛为主诉就诊。18例中,蝶窦气化分型为鞍前型7例(7/18,38.9%),鞍后型6例(6/18,33.3%),甲介型5例(5/18,27.8%)。12例蝶窦有中隔,其中1个中隔6例,2个中隔4例,2个以上中隔者2例;6例蝶窦为单房。CT表现为蝶窦腔的部分或全部混浊变暗,蝶窦内密度增高。11例行鼻内窥镜蝶窦开放冲洗术,7例行抗感染治疗,均治愈。结论CT可提供蝶窦解剖的细节和病变的范围,对鼻内窥镜手术有指导意义。CT可作为诊断孤立性蝶窦炎的首选方法。 康江河 段少银 梁昆如 黄锡恩关键词:孤立性蝶窦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鼻内窥镜 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原位诱导兔颅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混合多种材料用以原位诱导兔颅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采用可降解、具有双孔径的明胶-硅氧烷多孔支架材料,并复合BMP2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去骨瓣减压手术时将材料置于骨窗上,同时采用空白对照来探讨兔颅骨原位诱导再生。用高速螺旋CT扫描颅骨并三维重建来测量颅骨缺损的愈合情况,并作出比较。结果:支架材料+BMP组动物的颅骨修复率与支架材料+红骨髓组动物的修复率相当(P=0.43);支架材料+红骨髓组动物的颅骨修复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组动物的修复率(P=0.01);单纯支架材料组动物的颅骨修复率与空白对照组动物的修复率无明显差别(P=0.18)。结论:明胶-硅氧烷-Ca(NO3)2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分别与BMP以及红骨髓混合使用能够明显提高颅骨缺损的骨愈合速度以及修复率;而单纯使用支架材料并不能促进实验动物的颅骨修复。 杨芳裕 康江河 王军 任磊关键词:颅骨缺损 BMP-2 左前降支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左前降支心肌桥(LAD-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冠状动脉CTA资料823例,其中LAD-MB完全包绕型199例(A组)、不全包绕型55例(B组),无MB者569例(C组)。利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等三维技术显示LAD-MB,统计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观察LAD斑块特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χ2检验。结果 LAD-MB 254例,发现MB 269处,近、中、远段分别为3(1.1%)、246(91.5%)、20(7.4%)处。A、B、C组中LAD、PDA、LCX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51.8%、47.3%、47.5%;32.2%、25.5%、28.1%;29.6%、20%、20.9%;A组、B组在LAD-MB近侧段、MB段、MB远侧段的硬化发生率分别为51.8%、0.5%、4.5%;47.3%、0%、1.8%;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无差异(P>0.05)。A、B、C组LAD近段、中段、远段硬化发生率分别为44.7%、19.1%、2.5%;36.4%、20%、1.8%;40.2%、26.7%、0.5%;A+B组与C组比较,近段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中段、远段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AD-MB的存在不影响冠状动脉各支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其LAD斑块分布MB近侧段多于MB段及MB远侧段。与对照组比较,斑块发生率LAD中段低、而远段高,后者可能导致左心室心尖及下壁的缺血。 李菊香 应彩云 康江河 段少银关键词:冠状动脉 心肌桥 斑块 能谱CT低剂量颅底区减影融合CTA技术与临床应用 2020年 目的:比较能谱CT颅底区减影融合CTA(BRSF-CTA)与数字减影CTA(DS-CT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深入探讨BRSF-CTA技术参数,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方法:把临床怀疑脑血管病的144例者行头颈CTA联合成像,分成A组(DS-CTA)组和B组(BRSF-CTA)组,每组72例。对所有CTA检查均行VR、MIP、CPR分析后,比较两组技术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在显示颈内动脉在颈段、颅底段、颅内段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而在颈内动脉颈段、大脑中动脉的CT值和其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分别为7.81±0.86mGy、697.63±79.34mGy.cm、2.16±0.25mSv,6.16±0.59mGy、380.86±42.76mGy.cm、1.18±0.13mSv,辐射剂量降低了42.2%,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本研究中诊断35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颅底动脉瘤7例。BRSF-CTA技术可直观、形象、多角度显示颅底动脉瘤与前床突和载瘤动脉的位置关系,并优势展示1例颈动脉床突孔,2例瘤体近前床突小于5mm,1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并显示其瘤体的细小动脉分支。结论:BRSF-CTA技术降低了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满意,显示颅底骨质解剖、变异、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关系较DS-CTA清楚直观。BRSF-CTA实现细小目标结构显示,可弥补DS-CTA不能显示瘤体小分支的不足,为外科手术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蔡国祥 钟华 段少银 王金岸 康江河 叶锋 肖东健关键词:融合技术 动脉瘤 肺内肿物的64层V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64层容积CT(VCT)灌注成像对肺内肿物的诊断价值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采用64层VCT灌注成像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体积1.47cm3~115.68cm3肺肿物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和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主动脉第一时相为14~28s,平均20s。结核性与恶性肿物之间的BV值、BF值、MTT值和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V≥6ml/100g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其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5.71%、准确性为91.07%;以PS≥15ml.100g-1.min-1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则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86%、准确性为98.21%。以BV≥6ml/100g同时PS≥15ml.100g-1.min-1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则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4.64%。肺癌的拟合TDC和主动脉的关系密切,峰值在主动脉峰值区域或稍后,61.90%(B型,26/42)呈下降型。肺癌的灌注值与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论VCT灌注成像对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轻,值得临床推广。 梁昆如 康江河 段少银 黄益民 吕绍茂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穿刺活检 基于CT数据心血管图像后处理创新与应用 段少银 蔡国祥 叶锋 林清池 吕绍茂 康江河 张丹彤 梁昆如 钟华 技术领域:医药卫生。主要内容:项目来源国家自然基金“颈内动脉三维影像解剖与有限元建模”(编号:81071214),厦门市卫生局项目“64层螺旋CT心脏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编号:WSK0662),国家科技部(20...关键词:关键词:疾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