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
欢迎来到海南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伟
作品数:
11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王维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白玉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树成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王大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0篇
期刊文章
1篇
会议论文
领域
11篇
医药卫生
主题
8篇
直肠
8篇
直肠畸形
8篇
畸形
8篇
肛门
8篇
肛门直肠
8篇
肛门直肠畸形
8篇
肠畸形
7篇
胚胎
5篇
胚胎发育
4篇
先天
4篇
先天性
4篇
先天性肛门直...
3篇
盆底
3篇
盆底肌
2篇
受体
2篇
鼠胚
2篇
鼠胚胎
2篇
胚胎学
2篇
细胞
2篇
泄殖腔
机构
11篇
中国医科大学
1篇
浙江省台州医...
作者
11篇
张世伟
10篇
王维林
8篇
白玉作
6篇
张丹
6篇
张树成
6篇
王大佳
5篇
张涛
4篇
袁正伟
3篇
高红
1篇
张志波
1篇
林楠
1篇
刘鑫
1篇
苏朋俊
1篇
贾慧敏
1篇
王玉
1篇
马燕
1篇
卢岩
1篇
陈青江
1篇
王伟
传媒
10篇
中华小儿外科...
年份
1篇
2014
1篇
2010
4篇
2009
5篇
2008
共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Wnt1、MyoD在正常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盆底肌发育中表达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与盆底横纹肌的异常发育密切相关,然而ARMs盆底肌发育异常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已对骨骼肌的发育机制进行了初步阐述,生肌调节因子被认为在肌肉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认为Wnt、Shh、Bmp等对于生肌调节因子(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MRFs)都有影响,其中Wnt信号通路是激活giNs的重要因素;wnt经典信号通路和非经典信号通路(激酶依赖通路)都对MRFs的激活起着重要作用;也有研究表明,wnt信号可能通过参与染色质构象的改变而影响MRFs的活性。wnt信号对于生肌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已从最初的单一的线性调节通路发展到目前的网络样调节通路,从而通过多种调节途径对胚胎期的肌发育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张世伟
白玉作
张涛
张丹
王大佳
张树成
王维林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异常发育
盆底肌
大鼠胚胎
MYOD
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DNA的PCR—SSCP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儿童肠道微生态菌落的构成及其在便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便秘组和对照组.便秘组15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6岁。取所有儿童粪便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基于细菌16SrDNA的PCR—SK2P技术和基于细菌基因组的BOX—PCR技术对肠道菌落的DNA指纹图谱分析,结合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FC儿童的肠道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便秘组的所有样品分别进行3次以上的PCR—SSCP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稳定可重复的罔谱。便秘组菌种的种类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势菌主要为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便秘组的优势菌主要为脆弱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真杆菌属和梭菌属。结论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的菌属多样性增加.各肠道菌属间存在比例失调.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参与了便秘的产生或加重过程。
张树成
王维林
高红
苏朋俊
张世伟
关键词:
便秘
肠道细菌
EphB2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发育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EphB2在大鼠正常和畸形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EphB2在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的胚胎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用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致畸Wistar孕鼠24只,制成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根据切片观察后分为给药无畸形组(n=90)和畸形组(n=108),胎龄13-20d的正常胎鼠(n=111)作为正常对照组;②正中矢状面、水平面连续切片,EphB2免疫组化染色。连续动态对比观察EphB2在正常和畸形大鼠胚胎泄殖腔及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③常规制备胎鼠冰冻切片,解剖显微镜下手工显微切割方法准确切取泄殖腔标本,从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方法研究EphB2 mRNA在正常和畸形大鼠胚胎泄殖腔及肛门直肠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1)EphB2在大鼠发育过程中正常及给药无畸形组胚胎泄殖腔中表达,在13d和14d主要表达于尿直肠隔和泄殖腔膜,胚胎15d时在尿生殖膈与泄殖腔膜融合处EphB2表达较强,16d时肛膜破裂,肛门直肠形成,EphB2在直肠黏膜层表达;②EphB2在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泄殖腔和直肠黏膜层亦有表达,测量单位面积内累积光密度值,胎龄13~16d时与正常对照组和给药无畸形组比较,光密度值明显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半定量检测结果:①在正常和畸形组大鼠胚胎中均能检测出EphB2表达,在胎龄13~16d为表达高峰期,胎龄16d后逐渐降低;②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和给药无畸形组相比较,EphB2 mRNA的表达在13~16d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hB2可能在正常大鼠胚胎期泄殖腔和直肠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泄殖腔EphB2的表达减弱可能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有关。
王大佳
白玉作
张世伟
高红
张丹
张涛
袁正伟
王维林
关键词:
受体
胚胎学
泄殖腔
Hoxd-13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肛门直肠表达的研究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Hoxd-13在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oxd-13基因在肛门直肠畸形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肛门直肠畸形组(n=75)和对照组(n=108),应用乙烯硫脲致畸Wistar大鼠(n=20)建立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分别在E13、E14、E15、E16、E18和E21(Ex表示大鼠妊娠第X天)剖宫取胎,正中矢状面连续石蜡切片,进行Hoxd-13免疫组化染色,连续动态观察Hoxd-13在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并联合应用RTPCR方法研究Hoxd-13mRNA在各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大鼠胚胎中,Hoxd-13表达于尿直肠隔的间质以及后肠、泄殖腔膜和尿生殖窦的上皮层。肛门直肠畸形组大鼠胚胎中,在E13~16,Hoxd-13在尿直肠隔间质、后肠上皮层、泄殖腔膜或瘘管上皮层的表达减弱,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组大鼠胚胎中,Hoxd-13的表达随着胎龄的增长呈总体增加的趋势。②RT-PCR结果:Hoxd-13mRNA扩增条带在肛门直肠畸形组呈弱带或无带,在对照组均呈亮带。其相对表达量随着胎龄的增长呈总体增加的趋势。在E13~16,肛门直肠畸形组Hoxd-13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Hoxd-13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尿直肠隔间质以及后肠上皮层、泄殖腔膜或瘘管上皮层表达减弱,Hoxd-13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有关。
张丹
张志波
张世伟
王伟
王大佳
王维林
关键词:
胚胎学
泄殖腔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盆底肌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乙烯硫脲致畸的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模型横纹肌复合体(SMC)胚胎发育规律及演变过程,为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乙烯硫脲制作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模型,取不同胎龄(16、18、20、21d)的畸形组和对照组胚胎,行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连续切片,HE染色和Myogen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及肛门直肠畸形(ARMs)大鼠胚胎SMC的发生及演变过程。结果16d时SMC较为松散地环绕直肠末端,畸形组的SMC的位置、形态及走行与正常组非常相似。从18d开始正常组肌结构明显增粗,与直肠关系渐紧密,畸形组SMC明显向头侧、腹侧及中线移位,形成一聚集于尿道后方,向头侧、腹侧和中线移位的紧缩环结构,SMC肌束间充填大量的脂肪组织,结构紊乱。这一形态改变在此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18~21d)持续存在。结论在正常及ARMs的大鼠胚胎中,SMC最初于16d可以观察到。ARMs大鼠胚胎的SMC在16d时位置、形态及走行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从18d起开始出现异常,表现为向腹侧、头侧及中线移位,以后延续上述改变,最终表现为SMC位置、形态异常,肌束间脂肪组织增多。SMC的形态改变晚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
张世伟
白玉作
张树成
王大佳
王维林
关键词:
肛门
畸形
直肠
畸形
胚胎发育
肛门直肠畸形大鼠盆底肌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肛门直肠畸形鼠盆底肌胚胎发育过程巾的凋亡现象,探索凋亡存盆底肌异常发育中的可能致病作用。方法体重250-300g的Wistar大白鼠74只随机分组,雌雄午夜合笼后次晨雌鼠阴道涂片,显微镜下见到精子即确认已交配,此日计妊娠第0天。ETU组:52只大鼠于妊娠第10天经胃管注入125mg/kg的乙烯硫脲。正常对照组:22只大鼠于妊娠第10天经胃管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妊娠第16、17、19、21天刮宫取胎,经连续石蜡切片及提取盆底横纹肌复合体,应用TUNEL染色及DNA Ladder方法检测盆底肌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分析Bcl-2/Bax在盆底肌中的表达。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共孕雄性胎鼠108只,未见畸形发生。ETU致畸组共得雄性胎鼠247只,肛门直肠畸形173只,其中伴发脊柱裂或脊膜膨出21只(12.1%:21/173),3.5%(6/173)伴有肢体畸形(肢体缺如或马蹄内翻足);②在正常组巾,孕17d后出现TUNEL阳性染色,散在分布于横纹肌复合体与球海绵体肌交界区及直肠后两侧横纹肌复合体汇合处;畸形组,孕16d已有TUNEL阳性染色,大量的阳性染色细胞主要分布在横纹肌复合体的背侧;两组DNA电泳时出现均出现DNA梯度,以畸形组明显;③在两组中,孕17d时开始出现Bax及Bcl-2的表达,孕19d及孕21d表达增强。与正常组相比,Bcl-2表达下调(分别为0.44±0.06比0.49±0.07,0.69±0.09比0.90±0.14,0.51±0.07比0.71±0.11),孕19d及21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ax基因在畸形组中表达上调(分别为0.39±0.05比0.31±0.05,0.47±0.1)6比0.37±0.1)6,0.40±0.05比0.37±0.05),孕17d及19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的结果提示畸形组Pax表达显著增强而Bcl2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直肠畸形鼠盆底肌存在异常凋亡及Bax/gcl-2表达紊乱,�
陈青江
马燕
贾慧敏
张世伟
张树成
白玉作
袁正伟
王维林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胚胎发育
正常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消化道末端平滑肌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乙烯硫脲致畸的肛门直肠畸形(ARMs)大鼠模型后肠平滑肌的发育过程及演变规律。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和ARMs组,ARMs组为以乙烯硫脲制作的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模型,取不同胎龄(E13.5、E14、E14.5,E15、E16、E17、E18和E21)的正常组和ARMs组胚胎,经常规处理制成蜡块,行矢状面切片,以ccSMA作为平滑肌的标志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过程。结果从胚胎E15开始,可在正常组和ARMs组观察到在后肠壁内出现α-SMA阳性细胞组成的环肌层,并有轻微的末端膨大,表现出肛门内括约肌的特点;E15、E16时,正常组与ARMs组的环肌发育无明显差异,E17~21,ARMs组的后肠末端环肌膨大部分在到达后肠末端漏斗样过渡区后逐渐变薄弱,并形成一个锐角末端,而在正常组这一末端膨大是以钝圆性的末端结束的,且ARMs组的肌束界限较模糊,排列略紊乱;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胚胎的末期。从E17开始纵肌层片段在后肠间断出现,到E21时,后肠的纵肌层才完全连续,ARMs组的直肠纵肌同样在E17时出现,在近段后肠发育与正常组相似,在后肠末段发育较差。结论正常组及ARMs组的肛门内括约肌在E15开始出现于后肠末端,直肠纵肌在E17开始出现,ARMs组的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较正常组发育差。
张世伟
白玉作
张丹
张涛
王大佳
张树成
王维林
关键词:
肛门括约肌
胚胎发育
X线与超声监视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X 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09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1882 例小儿急性...
白玉作
张世伟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儿童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及其对便秘分型和病因探讨的意义。方法2000年6月-2007年2月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28例,男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岁。便秘组%例.男35例.女61例,平均年龄6.5岁,均符合儿童便秘罗马Ⅱ标准。对所有儿童进行钡剂X线排便造影检查.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排便造影显示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症21例:排便状态下直肠肛管角不开大,直肠后壁耻骨直肠肌压迹加深;肛门外括约肌痉挛9例:直肠肛管角正常开大,但会阴下降不明显.肛管前壁出现指状压迹;肠疝(包括小肠疝和结肠疝)10例:小肠或结肠下端疝人直肠膀胱陷凹,压迫直肠前壁;直肠黏膜脱垂和套叠8例:排便时肛管上方出现直肠黏膜影像;直肠前突3例:排便时直肠前壁向前方突出深度超过2cm;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盆膈摆动幅度大。下降时超过2cm;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表现为“鹅征”。结论功能性便秘儿童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因病因不同表现各异,多数类型具有典型影像学特点。X线排便造影可用于区分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凼与分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常规检查项目。
张树成
王维林
张世伟
刘鑫
王玉
林楠
关键词:
便秘
Tcf4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发育中的表达
2008年
目的观察Tcf4在大鼠正常和畸形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Tcf4在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的胚胎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致畸Wistar孕鼠24只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肛门直肠畸形的存在。标本经显微镜下观察后分为正常组和肛门直肠畸形组。正中矢状面、连续切片,Tcf4免疫组化染色。连续动态对比观察Tcf4在正常和畸形大鼠胚胎泄殖腔及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分布情况。常规制备胎鼠冰冻切片,解剖显微镜下手工显微切割方法准确切取泄殖腔标本,从中提取总RNA和总蛋白,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研究Tcf4 mRNA和Tcf4蛋白在正常和畸形大鼠胚胎泄殖腔及肛门直肠的表达。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Tcf4在大鼠发育过程中正常胚胎泄殖腔中表达,在13d和14d主要表达于尿直肠隔和泄殖腔膜,胚胎15d时在尿生殖膈与泄殖腔膜融合处Tcf4表达较强,16d时肛膜破裂,肛门直肠形成,Tcf4在直肠黏膜层表达。Tel4在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泄殖腔和直肠黏膜层表达较弱或呈现阴性表达。②Westernblot和RT-PCR半定量检测结果:在发育期的后肠中Tcf4蛋白和Tcf4mRNA的表达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特点,在肛门形成的关键时期即14d、14.5d和15d时Tel4的表达水平达到高峰,一旦肛门形成其表达量随即开始降低,畸形组与正常组相比较,Tcf4蛋白和Tcf4 mRNA的表达在14~15d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中,在肛门直肠形成的关键时期(13~16d),Tcf4存在着时空表达不平衡的特点;在正常大鼠胚胎期泄殖腔和直肠发育过程中,Tcf4可能起重要作用。泄殖腔/后肠Tcf4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有关。
张涛
白玉作
张丹
张世伟
袁正伟
王维林
关键词:
肛门
畸形
直肠
畸形
T细胞因子4
胚胎发育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2页
<
1
2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