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为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的油气被泥岩盖层封闭所需条件的差异性——以三肇凹陷青一段和南堡凹陷5号构造东二段为例被引量:12
- 2017年
-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断裂本身特征及其附近压力条件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气沿断裂运移特征及其泥岩盖层封闭运移油气所需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盖层封闭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不同。油气沿活动断裂运移的动力既有地层剩余压力,又有油气本身浮力;以伴生和诱导裂缝为输导通道,孔渗性相对较好,阻力相对较小,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活动断裂运移油气的条件是断裂在泥岩盖层内上下不连接。而油气沿静止期断裂运移的动力仅为油气本身浮力;以断层岩孔隙为输导通道,孔隙性相对较差,阻力相对较大,不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静止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是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其下储层剩余压力。
- 张博为付广张居和陈雪晴兰晶晶胡欣蕾
- 关键词:泥岩盖层含油气盆地
- 区域性泥岩盖层阻止油气沿输导断裂运移机制及其判别方法被引量:21
- 2016年
- 依据区域性泥岩盖层内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沿断裂运移的关系和所需条件分析,对盖层阻止油气沿输导断裂运移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断接厚度与断裂上下不连接所需的相对最小断接厚度比较,建立一套区域性泥岩盖层阻止油气沿断裂运移的判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东二段相关研究中。结果表明:区域性泥岩盖层阻止油气沿输导断裂向上运移的机制是断裂在其内上下不连接,不能成为油气输导通道;形成条件是盖层断接厚度大于最小断接厚度;南堡凹陷东二段区域性泥岩盖层能够阻止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沿输导断裂向上运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少量分布在凹陷东部局部地区,与目前的天然气分布相吻合,新方法可以用于判别区域性泥岩盖层能否阻止油气沿输导断裂运移。
- 付广张博为吴伟
- 关键词:泥岩盖层油气
- 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议论堡地区沙二段为例被引量:13
- 2017年
- 在伸展盆地中,油源断裂转换带往往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为了明确油源断裂转换带裂缝发育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垂直累积断距-距离曲线法厘定了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3条油源断裂的转换带并明确了其分布特征;依据岩心、露头资料、实钻资料和叠前三维地震资料对油源断裂转换带伴生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模拟;总结了油源断裂转换带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二者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油源断裂转换带部位富含砂岩的输导层较发育,应力相对油源断裂其他部位较集中,是裂缝密度高值的发育区,为油气聚集提供优势的运移通道和指向,使油气向低势区汇聚成藏。
- 张博为付广张居和胡明刘峻桥王浩然
- 关键词:油气
- 岩屑污染及真假油气地球化学识别方法——以柴达木盆地北缘YS1井为例被引量:1
- 2011年
- 现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主要以岩屑和岩心为检测研究对象,往往忽略钻井液对岩屑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影响,未能形成配套的钻井液地球化学分析技术。采用钻井液热解和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技术,依据对新配制或新加入处理剂钻井液、循环钻井液的动态监测和岩屑、岩心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划分了钻井液对岩屑的4个污染级别,据以确定全井不同井段岩屑污染级别、污染值和主要钻井液污染物,为油气勘探现场快速决策建立了一套消除钻井液污染、评价烃源岩岩屑、识别真假油气显示的地球化学方法。
- 张居和张博为霍秋立
- 关键词:钻井液热解地球化学录井热解气相色谱
-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影响因素被引量:24
- 2019年
- 以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和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例,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等分析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驱替和超临界萃取实验方法,对不同岩性、不同含油级别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原油可动性开展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在模拟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储集层温度76~89℃、压力35~42 MPa地层条件下,可动油启动时的孔隙度下限为4.4%,渗透率下限为0.015×10^(-3)μm^2,平均孔喉半径下限为21 nm。提出了致密砂岩储集层3种类型划分标准,Ⅰ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40%,可动油率(可动油量占总油量的比)大于30%,启动压力梯度为0.3~0.6 MPa/m;Ⅱ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10%~40%,可动油率为5%~30%,启动压力梯度为0.6~1.0 MPa/m;Ⅲ类储集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一般小于10%,可动油率小于5%,启动压力大于1.0 MPa/m。致密砂岩储集层流体可动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和沉积作用影响,埋深小于2 000 m时以Ⅰ类储集层为主,大于2 000 m时主要为Ⅰ类、Ⅱ类储集层;三角洲内前缘相Ⅰ类储集层发育,三角洲外前缘和滨浅湖相以Ⅱ、Ⅲ类储集层为主。
- 冯军张博为冯子辉王雅春冯子辉王雅春孙永河霍秋立张居和付晓飞曲斌孙永河
- 关键词:松辽盆地北部驱替实验
- 苏北盆地龙岗凹陷周缘阜宁组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 环龙岗地区位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面积约为1OOkm2。主要勘探目的层为阜宁组(E1f)和戴南组(E2d)。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与认识的基础上,以现代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分析成藏条件,建立成藏模...
- 张博为
- 关键词:金湖凹陷烃源岩特征油源对比地球化学
- 文献传递
- 一种致密储层毫米级样品油源直接分析对比方法
- 一种致密储层毫米级样品油源直接分析对比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钻井岩心按非常规致密及泥页岩岩心岩性精细准确描述方法进行处理,得到致密储层岩心岩性描述结果;按照得到的致密储层岩心岩性描述结果,将岩心冷冻后切开,得到冷冻岩心样...
- 张博为冯军付晓飞吕延防付广张云峰
- 文献传递
- 柴达木盆地YS1井岩屑气组成特征及天然气来源
- 2011年
- 钻进中岩屑气中无机和有机气体组成的快速测定及评价,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目前仅有岩屑气中烃类检测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技术,采用2根填充柱(5A型分子筛和Porapak Q)、2种载气(He、N2)、3次进样(分析O2、N2、CH4组分;分析H2、He组分;分析烃气、CO2组分)、外标法和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岩屑气组成。实验分析和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岩屑气中无机和烃类气体组分都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岩屑气组成测定方法的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柴达木盆地北缘YS1井岩屑气及天然气主要组成为氮气和甲烷,属于富氮或高氮天然气,为过成熟煤型气,来源于深部侏罗系烃源岩。
- 张博为
- 关键词:气相色谱
- 致密储层岩性精准评价及毫米级样品油源精细对比--以松辽盆地北部QP1井为例被引量:6
- 2020年
- 致密储层岩性精准评价与油源精细对比是致密油和泥页岩油"七性"评价及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QP1井为例,采用厘米级、毫米级与微米级"三尺度"有机结合的岩性精细准确描述方法,对致密储层岩性精准描述评价结果表明,同一井段岩性条带由常规描述的11个,增加到厘米级精准描述的14个、毫米级精准描述的135个;不同沉积相砂地比三角洲外前缘相由常规描述的17.16%增大到精准描述的29.87%,三角洲内前缘相由45.29%增大到47.55%,滨浅湖相由6.53%增大到9.93%,定量评价了不同陆相沉积相致密储层岩性和储集性。在致密岩性精准描述评价基础上,建立了毫米级岩石样品精确取样及烃类分析技术,致密储层及毫米级样品油源精细对比及含油性评价表明,同一泥岩段及厘米-毫米级薄砂条中烃类特征类似,薄砂条与上下接触的泥岩可能构成生储盖组合;不同泥岩段烃类特征差别明显,其生油母质类型和成熟度接近;不同砂岩段储层烃类特征差别明显,与各自下伏泥岩段的类似,纵向上泥岩厚度2.9m、砂岩厚度1.1m即可构成生储盖组合,具有"下生上储"近源聚集的源储配置关系;指出了三角洲内前缘相为致密油,外前缘相为致密油和泥页岩油,滨浅湖相为泥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的部署方向。
- 张居和张博为冯子辉张博为冯子辉鄢仁勤
- 关键词:松辽盆地北部致密储层毫米级油源
- 一种致密储层毫米级样品油源直接分析对比系统
- 一种致密储层毫米级样品油源直接分析对比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利用此装置能够获得致密储层厘米‑毫米级条带中C<Sub>1</Sub>~C<Sub>40</Sub>烃类指纹及相关地质实验参数。其特征在于:包括载气软...
- 张博为张居和付晓飞吕延防付广张云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