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昌
- 作品数:14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 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研究被引量:14
- 2015年
- 关于冬季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其越冬策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渔业调查期间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磷虾群平均深度维持在表层以下100~300 m,磷虾群最深出现在日升时分,而最浅则出现在夜间时分;7—9月,随时间的推移,磷虾群所处水层呈加深趋势。夜间、白天和黄昏时段磷虾群平均深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月份差异。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
- 朱国平王芮朱小艳孟涛黄洪亮徐国栋张吉昌许柳雄
- 关键词:南极磷虾昼夜垂直移动鱼场
- 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在海洋生物目标强度特性研究的应用
- 2023年
- 目标强度特性是海洋生物声学识别与资源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其中,基于近似几何体和声阻抗特性的理论模型法是研究海洋生物目标强度的重要手段。由于对几何形态近似处理以及数值求解方法的限制,传统理论模型对声波频率、入射方位以及目标声阻抗、形态尺寸等均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单一模型难以满足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但不同尺寸海洋生物的目标强度求解。该文尝试将逐渐见诸应用的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用于海洋生物目标强度特性研究,分别以球形生物、纺锤形鱼类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细长形浮游动物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例进行仿真计算,并与相适应的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球形生物,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与解析模型的目标强度频响曲线完全吻合;对于纺锤形鱼类,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可有效弥补基于模态级数解的形变圆柱体模型在中低频和两端入射时的准确性问题;对于细长形浮游动物,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与畸变波玻恩近似模型高度吻合。综上,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对多种海洋生物目标强度求解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未来有待进一步结合实验测定进行验证。
- 于小涛王新良王新良赵宪勇
- 关键词:海洋生物
- 海豚不同个体间发声信号差异性分析
- 2024年
- 海豚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依靠声波进行通信、定位和环境识别的声纳系统。该声呐系统定位精度高、识别能力强,可以在能见度低的水下环境中快速发现和定位目标,其水下探测与识别效率远远超过人造设备。根据海豚声信号的用途不同,国际上通常将海豚的发声信号分为回声定位信号(Click)、通信交流信号(Whistle)、应急突发信号(Burst pulse)等。
- 王一帆袁世鹏张吉昌刘滨
- 关键词:突发信号声信号环境识别声纳系统CLICK声呐系统
- 商用探鱼仪南极磷虾声学图像的数值化处理被引量:16
- 2012年
- 为充分利用渔船所获渔业资源的分布信息,提出了一组商用探鱼仪声学图像数值化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以数码相机拍摄的南极磷虾回波图像处理,对南极磷虾的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图像进行拍摄角度与亮度调整等预处理、像素色彩标准化与二值化处理后,对虾群厚度、密度中心以及相对集群密度等集群特征进行了分析。30幅图像的处理结果表明,图像所示虾群的平均厚度范围为5.6~55.8m,中值厚度为25.7m,均值厚度为27.1m;虾群密度中心所处水深为40.0~156.5m,中值水深为68.8m,均值水深为77.3m。磷虾的集群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集群密度高、厚度小,夜间密度低、厚度大。本研究所述方法为利用渔船商用探鱼仪进行渔业资源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 张吉昌赵宪勇王新良汤勇
- 关键词:图像南极磷虾集群特征
- 冰藻对南大洋大西洋扇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碳源的贡献
- 2023年
-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种群聚集在南大洋的大西洋扇区。海冰在南极磷虾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海冰及其冰下环境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避难场所,但海冰是否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重要的饵料存在一定的争议,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量化源于海冰的冰藻对南极磷虾越冬期间饵料及碳源的贡献。基于2020年冬季(3~8月)于南大洋大西洋扇区48.1亚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周边区域)和48.3亚区(南乔治亚岛周边海域)采集的磷虾样品,通过两种高支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IPSO_(25)和HBIⅢ)分别作为源于海冰的冰藻和源于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对两个区域冬季磷虾对冰藻和浮游植物的依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处于较高纬度、海冰密集度较高的48.1亚区的南极磷虾体内含有更高的IPSO_(25),而处于开阔水域48.3亚区的磷虾体内有更高比例的HBIⅢ,另外48.3亚区磷虾的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显著高于48.1亚区的磷虾。48.1亚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对浮游植物和冰藻的依赖与体长相关,其中体长相对较短的早期成体呈现更高的依赖性,同时该区域磷虾对冰藻的摄食提高了其营养级地位。48.3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两种类异戊二烯含量与δ^(15)N稳定同位素数值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该区域南极磷虾在初级生产匮乏时会摄食动物性饵料。若未来南大洋大西洋扇区海冰持续减少,这将对整个磷虾种群、磷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威胁。
- 陈晓丽陈晓丽张吉昌韩正兵王新良王延清杨光
- 关键词:南极磷虾冰藻浮游植物越冬南大洋
- 塞内加尔沿岸海域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根据2014年11月在中东大西洋塞内加尔沿岸底拖网渔船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中东大西洋塞内加尔沿岸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捕获鱼类共64种,隶属于2纲15目41科59属,该海域所捕获鲈形目占有绝对优势,其包含17科32属34种。各调查站位均匀度指数(J)为0.69±0.15,多样性指数(H′)为1.75±0.39,丰富度指数(D)为1.04±0.45。优势种为大眼裸颌鲈(Brachydeuterusauritus)、斑鳍圆鲹(Caranx rhonchus)、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decadactylus);常见种为贝氏小鲷(Pagellusbellottii)、北梭鱼(Albulavulpes)、西非拟绯鲤(Pseudupeneusprayensis)、红齿海鲶(Arius hendeloii)、隆背月鲹(Selene dorsalis)、黄鳍石鲈(Pomadasysolivaceum)、离棘真豹鲂鮄(Dactylopterusvolitans)、裘氏石鲈(Pomadasysjubelini)、黑鳍缩口银鲈(Eucinostomusmelanopterus);偶见种为绿鳍鲹(Chloroscombruschrysurus)。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将所有站点分成Ⅰ、Ⅱ两个组群,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ANOSIM分析表明两组群差异极显著。Ⅰ组群与Ⅱ组群所处海域的水深、SST、chl-a浓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几内亚湾暖流对本调查海域秋季鱼类群落的空间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 逄志伟应一平张吉昌李显森孙珊张天舒周杰
- 关键词:鱼类群落群落结构
-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集群形态与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17年
- 利用2014年11月17日~12月2日我国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部分区域(塞内加尔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作业时获取的FURUNO FCV-292型船载探鱼仪声学映像资料,结合渔业声学原理与水文环境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海域底拖网渔船捕获主要小型中上层渔业资源为北梭鱼(Albula vulpes)、斑鳍圆鰺(Decapterus rhonchus)与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等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的11.23%、11.34%,5.78%,其它捕捞种基本为底栖鱼类;将鱼群集群类型分为散点状、短带状、散带状、块状与带状等5种集群类型,统计了每种集群类型出现的站位地理信息,5种集群类型占比依次为22.4%、15.3%、27.6%、22.4%与12.2%;在水平尺度上,鱼群集中分布于海表温度为27℃与28℃等温线之间的水域,且集中现象明显,两个集中区域分别位于近岸海域中部与南部;鱼群主要栖息水层深度为10~30 m,占整个水层的90%以上;受水温垂直梯度变化影响较小,对盐度的垂直变化有一定的应激行为;鱼群的形态在夜间分散日间聚集,夜间多表现为散点状集群,日间多表现为短带状、块状与带状等聚集程度高的集群类型;集群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日间多夜间低的变化趋势。结合历史研究讨论了该海域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情况;分析了鱼群集群类型与生物量的内在关系,发现在生物量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集群类型为散带状与带状,此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渔船的瞄准捕捞。
- 张吉昌李显森赵宪勇应一平
- 关键词:中上层鱼类
- 基于精细尺度的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渔获率时空与环境效应被引量:10
- 2014年
- 南乔治亚岛水域不仅是南极磷虾渔业的主要渔场之一,同时该水域的南极磷虾也是许多以该岛为栖息地的捕食者(如海豹、鲸鱼等)的饵料,因此对该岛南极磷虾资源丰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南极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精细尺度渔业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2013年冬季南极磷虾渔获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渔获率总偏差解释率为32.0%,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旬别,贡献率为21.4%;其次为纬度,但贡献率显著降低,仅为4.4%.7月上旬至9月上旬,渔获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渔场东侧渔获率较高,尤其是中东部海域,而北侧的渔获率相对偏低.随着地形变化程度的增大,平均渔获率呈下降趋势.风力处于4级以下的情况不仅适宜捕捞作业,且渔获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风向并不会对渔获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在表温0.5~2.0℃范围内,随着表温的增加,平均渔获率呈上升趋势.
- 朱国平刘子俊徐国栋张吉昌孟涛黄洪亮徐怡瑛朱小艳许柳雄
- 关键词:南极磷虾渔获率环境因子
- 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3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尤以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60°W、63°~64°S)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最高;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岛屿周边近岸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 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以150 t以下为主;斯诺岛区域的日产量在3月份较高,主要以150~250 t为主。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 张吉昌李显森李显森徐玉成朱建成朱建成
- 关键词:南极磷虾南极半岛中心渔场
-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脂肪与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0
- 2016年
- 为了有效提取营养功效和附加值均更高的磷虾油,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2013年7-8月和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南乔治亚群岛和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南极磷虾样品,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用无水乙醇、丙酮、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环己烷6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作为提取试剂,对南极磷虾体内的脂肪进行提取,并确定最佳萃取溶剂。同时对南极磷虾脂肪、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体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水乙醇为南极磷虾脂肪提取的最佳溶剂。南乔治亚群岛海域7-8月南极磷虾脂肪含量和蛋白含量(干重)分别为(22.03±0.51)%和(64.52±0.16)%;其中,全长小于40 mm的磷虾个体,脂肪与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全长大于40 mm的个体(P<0.05)。从南极的初夏到秋末,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的南极磷虾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由12月的(19.83±0.04)%上升至翌年4月的最大值(30.58±0.02)%;5月则略有降低,为(28.66±0.03)%。与此相反,南极磷虾的蛋白含量则是12月最高、4月最低,分别为(66.75±0.14)%和(58.02±0.23)%;脂肪含量与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5)。研究结果对南极磷虾渔业及其生产安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 聂玉晨张波赵宪勇王新良张吉昌李显森
- 关键词:脂肪含量蛋白含量萃取溶剂南极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