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 作品数:32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纽约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普遍性、文化政治与“中国人”的焦虑
- 2007年
- 张旭东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国内知识界引起极大关注,也引起争议。但各方公认这是一本以深刻而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介入到西学讨论的重要著作。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对‘普遍性’定义的争夺”等,无疑都是一些重大而迫切的问题。所以汪晖评价说:“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任何关心这一问题的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其立场——都绕不过去的。”这里刊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为这本书举办的讨论会纪要。
- 张旭东刘擎许纪霖雷启立蒋晖张业松海裔吴冠军倪文尖王鸿生陈赟夏江旗吴志峰罗岗
- 关键词:中国人实体性伦理世界政治神学
- “‘而已’而已”及其诗学展开——1927年“清党”事变后鲁迅的沉默与言说
- 2023年
- 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同时期其他文类创作合集如《坟》《野草》《朝花夕拾》中,读者都看到一种与“杂文的自觉”同步、对鲁迅文学“第二次诞生”具有象征意义的写作样式和文学生产程序,这就是由一系列自序、题记、小引、题辞、后记和“写在后面”构成的鲁迅序跋体风格。不夸张地讲,序跋文以其浓烈的“文章风”和“作者范”,为鲁迅过渡期杂文合集提供了文学性、审美的二度空间。
- 张旭东
-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文学序跋文
- 批评对象的重建:鲁迅文学风格的复杂性、统一性与历史性(下)被引量:2
- 2022年
- 风格在"形象""句子"和"话语"三个形态和范畴之后,"风格"作为一个具体的批评分析的对象,出现在鲁迅文学"现象学还原"的意向结构中。从这个角度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鲁迅文学所属的基本"风格"范畴是新文学的严肃文学创作(比如相对于晚清-五四时代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等流行样式);在次一级范畴里,则是欧化小说(同时受到欧洲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日本文学"私小说"创作的影响)。
- 张旭东
- 关键词:鲁迅文学鸳鸯蝴蝶派五四时代黑幕小说严肃文学私小说
- 杂文自觉的墓志铭:《坟》序跋在鲁迅风格演变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在1924—1927年的“杂文的自觉”和“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中,《坟》序跋是介于《〈华盖集〉题记》和《〈野草〉题辞》之间的一组极为重要的文体宣言和风格自画像。“坟”以其意象、象征、概念和叙事的四重性,展现出驱动杂文转向的作者意识内在寓言结构,也标识出这种观念-表意结构的外在文学空间。作为鲁迅杂文的诗学方法论演示,《坟》序跋在中国新文学起源的历史潜能和风格不确定性深处,独立发现并表述了“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通过激进虚无主义的文体实验带入以颠覆为创造、以否定为肯定、以虚无为实有、以死亡和湮没为新生和纪念的持续不断的创作韵律之中。这个“家”不是世俗幸福意义上的遮风避雨的建筑,也不是文化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体制,更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永恒和不朽,而是一种提前植入物化及生命之自我持存的必然性中的自我扬弃和自我消亡的逻辑。“杂文的自觉”由此获得了它的政治本体论特征,即直达“敌友之辩”的战斗意志,同时也获得了它的风格生成原则,即在语言中复制那种克服窒息和死亡的呼吸运动和自我观照。这种内在于“为人生”写作原则的自我忘却和自我凭吊,为鲁迅杂文独有的形式辩证法和风格个性和整体性提供了说明。
- 张旭东
- 在时间的风暴中叙述——读余华的《兄弟》被引量:6
- 2021年
- 《兄弟》借助命名和表意的真实性、通过一个栩栩如生的三维形象,对行将成为历史世界的尘世生活进行了整体性摹仿。在作品中,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作为"肉感的抽象"被确立为当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寓言形象。同时,兄弟、夫妻这样的基本人伦纽带则被用作负载时代断裂和价值冲突的道德—情感范畴和叙事框架。作品通过写实性地描摹堕落和亵渎神明的世俗化进程,在讽喻的层面为理想、净化和救赎预留了空间。《兄弟》的"故事编码"和"情动编码"共同为这样的总体性表现提供了可能性。面对百年历史风暴带来的混乱和方向感的失去,小说借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集体性叙事口吻和精准而"放肆"的文学语言,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整理经验的叙事性智慧。
- 张旭东
- 关键词:余华《兄弟》
- 关于王安忆《天仙配》的讨论
- 2021年
- 访谈人:张旭东、王安忆、廖世奇、谢俊、李陀、汪静时间:2016年春季地点:纽约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导言2016年春季学期(1月至6月),应纽约大学中国中心和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之邀,王安忆担任中国中心“国际杰出驻校作家”,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中心为此专门组织了九次作品分析工作坊和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对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开展了一次系统的重读。除国际学术会议涉及《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等长篇小说,最后一次工作坊专门讨论《匿名》外,这个研讨系列集中于王安忆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篇目由作者本人选定。
- 张旭东王安忆
- 关键词:短篇小说创作《长恨歌》《天香》《天仙配》《启蒙时代》
- 漂泊之路上的回忆闪烁——《朝花夕拾》与杂文风格发展的缠绕被引量:2
- 2022年
- 鲁迅1926年的杂文和回忆散文创作,显示出“杂文的自觉”之后最初的文体扩展和风格轨迹,对系统分析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具有特殊意义。《朝花夕拾》在这一年年初开篇,构成一条与《华盖集续编》系列文章并行或交叉的复线。它始于“三一八”惨案之前,在鲁迅开始准备南下后同杂文内部日益明显的“文体混合”实验倾向遥相呼应;最终与鲁迅“路上杂文”或通信体写作一道,构成一个“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复合体,一个内心与外界、“美文”与“杂感”冲突/平衡的诗学赋格。从杂文风格内在多样性和整体性出发反观这个诗的内景和写作的内面,可以看到它不是对鲁迅文学的存在斗争和审美政治性的逃避,而是作为其中一个持久的、结构性的环节,成为杂文文学本体论实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 张旭东
-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文学文学本体论漂泊回忆散文整体性
- 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认同之关系:几个概念的辨析
- <正>在现代国家的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肯定、相得益彰的一面,又有相互否定、两败俱伤的可能。本文从几个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作为传统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同现代民...
- 张旭东
- 关键词:政治认同
- 文献传递
- 批评对象的重建:鲁迅文学风格的复杂性、统一性与历史性(上)被引量:3
- 2022年
- 如何对鲁迅文学作出具有文学理论意义的分析和阐释,取决于如何在具体的阅读中将个别作品和风格总体一道确立为批评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的对象。由严格的批评意识及实践呈现出来的鲁迅文学,也在自身的文学本体论和政治本体论结构中为批评和阐释提供现象学和方法论的证明。重建鲁迅文学的批评的对象性及其内在结构,包含了对鲁迅文学历史形成和风格自我实现的双重考察。如果前者的转折和能量聚汇点在于鲁迅文学经由“杂文的自觉”而获得的“第二次诞生”,那么后者的关键则在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这种风格自觉和形式实现所带来的写作的内部可能性和外在张力。论文上篇在写作法、文体学和风格研究的意义上,分析构成鲁迅文学风格外形的“形象”(象征、隐喻和寓言)、“句子”(作为文章学基本单位的句型句法句式)、“话语”(表意-交流系统)三个层面。续篇则在风格研究、创作论和艺术哲学的意义上分析“风格”(文体混合与体裁杂糅)、创作阶段论和类型论。这六个方面一同构成鲁迅文学空间的内部生成机制,并界定了鲁迅文学风格外部的多样性、统一性和历史性。
- 张旭东
- 关键词:鲁迅文学意向性对象性
- 作为现代寓言和政治哲学的《骆驼祥子》被引量:9
- 2019年
- 本文致力于重新解读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骆驼祥子》。通过文本细读,作者力图表明,《骆驼祥子》中的核心形象不是人,而是动物和幽灵("个人主义末路鬼");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不是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物性格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是"经济人"在雇佣劳动、等价交换、量化积累和线性增长等抽象概念指引下所做的"理性选择"带来的可预见性,与小生产条件下的"命运"的不可预见性("意外")之间的周期性、毁灭性碰撞。作者认为,《骆驼祥子》决定性的风格特征不是写实主义-人道主义叙事,而是现代主义-反人道主义的结构性摹仿和再现,其对象是20世纪初中国人的整体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基于对小说隐喻-寓言结构的分析,作者引申出《骆驼祥子》隐含的政治哲学洞察:祥子和他的世界作为一个历史现实,仍处在社会和道德意义上的准自然状态,针对这种状态,一个民族自觉的精神努力和集体性实践必须首先致力于创制一个能够保障劳动、价值创造和财富积累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性制度条件,即利维坦式的近代主权国家。
- 张旭东
-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现代寓言政治哲学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