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晓亮

作品数:59 被引量:30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4篇化学工程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鬼臼
  • 13篇鬼臼毒素
  • 12篇脂质体
  • 9篇醇质体
  • 6篇透皮
  • 6篇利多卡因
  • 5篇荧光
  • 5篇酮戊酸
  • 5篇宫颈
  • 5篇氨基酮戊酸
  • 5篇包封
  • 5篇包封率
  • 5篇5-氨基酮戊...
  • 4篇支原体
  • 4篇透皮吸收
  • 4篇细胞
  • 4篇显微镜
  • 4篇纳米乳
  • 4篇激光
  • 4篇共聚焦

机构

  • 3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肇庆学院
  • 1篇佛山市高明区...
  • 1篇广州军区联勤...
  • 1篇解放军第47...

作者

  • 59篇朱晓亮
  • 37篇曾抗
  • 23篇李国锋
  • 14篇张三泉
  • 13篇李建华
  • 10篇陈志良
  • 9篇彭学标
  • 7篇孙乐栋
  • 5篇周再高
  • 4篇颉玉胜
  • 4篇吴莉芳
  • 3篇董平
  • 3篇刘婵
  • 3篇后桂荣
  • 3篇吴东泽
  • 2篇李健华
  • 2篇黄行许
  • 2篇李淑姣
  • 2篇林中方
  • 2篇鲁鸿

传媒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第一军医大学...
  • 5篇中国麻风皮肤...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岭南皮肤性病...
  • 1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中国药业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3篇2004
  • 9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皮肤角质层对荧光素钠脂质体透皮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大鼠皮肤角质层对荧光素钠脂质体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Scotch胶带剥脱皮肤角质层,利用荧光光度计、Franz扩散池和荧光显微镜研究皮肤角质层和活性层中荧光素钠的含量;观察皮肤剥脱角质层后荧光素钠脂质体透皮吸收能力的变化和荧光素钠在皮肤中的分布。结果应用脂质体后皮肤各层荧光素钠的分布量均较相应溶液和凝胶作用后增加(P<0.01);荧光素钠在皮肤各层的分布比例发生了变化;剥脱角质层后脂质体荧光素钠混悬液和荧光素钠溶液各时间点累积透皮浓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脂质体荧光素钠凝胶和荧光素钠凝胶相比较,各时间段累积透皮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脂质体能增加皮肤各层的荧光素钠含量,并能够改变皮肤角质层和去角质层皮肤之间的荧光素钠比例。剥脱角质层后脂质体制剂透皮量显著增加,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剥脱角质层后脂质体制剂的毛囊扩散途径不发生改变。
曾抗颉玉胜李国锋董平朱晓亮孙乐栋后桂荣
关键词:荧光素钠脂质体剥脱透皮吸收皮肤角质层
一种经皮光动力药物5-氨基酮戊酸己酯盐酸盐醇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皮光动力药物5‑氨基酮戊酸己酯盐酸盐醇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氨基酮戊酸己酯盐酸盐更为稳定,脂溶性更优,极性和药效更为理想,尤其是在皮肤中能以更低药量产生相等治疗量的PpⅨ,从而大大减少药物使用量、...
朱晓亮吴莉芳王泰马晓冬
文献传递
纳米乳的皮肤刺激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空白纳米乳作用于小鼠皮肤2h和6h时皮肤角质层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分别测定纳米乳、Labrasol、Plurol Oleique、十二烷基硫酸钠对HaCat细胞的半数抑制率IC50。结果表明,纳米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8.8nm,其中99.3%的粒子粒径介于18.9~39.7nm,0.7%介于124.8~176.1nm。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纳米乳组小鼠皮肤角质层明显变薄且出现角质剥脱现象,表皮棘细胞胞间连丝出现断裂,棘细胞间间距显著增宽。纳米乳的IC50值显著高于十二烷基硫酸钠(P<0.01),推断Labrasol是产生皮肤刺激性的主要原因。
朱晓亮李国锋陈志良曾抗
关键词:纳米乳超微结构皮肤刺激性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及电镜观察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考察构成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的比例并进行制备。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考察不同Km(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值对利多卡因微乳区形成的影响,根据微乳区面积大小选择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的最佳Km值,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范围,测定利多卡因微乳的理化特性,对利多卡因微乳的形态及体系类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当Km=3时伪三元相图形成的微乳区面积最大,利多卡因微乳平均粒径为(29.8±14.4)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位于15.1-45.5 nm之间.2%的粒径范围位于77.9-261.3 nm之间;25℃恒温下利多卡因微乳的粘度为25 mPa·S,电导率为130 μs/cm,折光率为1.473,利多卡因微乳为水包油(O/W)型微乳,利多卡因微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结论通过伪三元相图法可以得到理想的利多卡因微乳各组分比例范围,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对观察并测定微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型效果较理想。
朱晓亮陈志良李国锋曾抗
关键词:利多卡因微乳伪三元相图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CTLA-4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彭学标朱晓亮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CTLA-4基因多态性SLE
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检测及过敏原筛查分析被引量:13
2005年
为了解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与过敏原之间的关系。采用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进行检测,并对过敏原的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食物组中主要对螃蟹、虾(66.88%)和鳕鱼、带鱼、金枪鱼(62.42%)过敏,在吸入组中主要对尘螨、粉螨(64.97%)和点青霉、交链孢霉(62.42%)过敏,慢性荨麻疹患者对3种(36.94%)或4种(26.75%)过敏原同时过敏所占的比例最高。慢性荨麻疹患者往往对多种过敏原同时过敏,过敏原类别与当地的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朱晓亮曾抗周再高李淑姣
关键词:特异性IGE血清特异性IGEIGE检测筛查分析
脂质体混悬液对荧光素钠在大鼠皮肤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脂质体混悬液对荧光素钠在大鼠皮肤分布的影响。方法 :以0 125 %荧光素钠溶液为对照,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0 125 %荧光素钠脂质体混悬液 (试验组 )荧光素钠在皮肤表皮、真皮分布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表皮及真皮荧光强度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试验组表皮及真皮内荧光强度值曲线下面积分别是对照组的2 09倍和2 4倍 ;试验组切片中毛囊周围的荧光强度值大于对照组。结论 :脂质体混悬液能使药物在皮肤组织中保持较高的浓度 ,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毛囊是脂质体制剂中药物扩散的重要途径。
颉玉胜曾抗李国锋徐彦春何怡李建华朱晓亮孙乐栋
关键词:脂质体荧光素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生物利用度
5-氨基酮戊酸己酯醇质体和光动力疗法在治疗银屑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5‑氨基酮戊酸己酯醇质体联合光动力在治疗银屑病中的应用,5‑氨基酮戊酸己酯醇质体具有包封率高、渗透皮肤速度快,可以减少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而且在皮肤内产生PpⅨ浓度高以及减少副作用等优点。本发明将稳定性良好的...
朱晓亮王泰吴莉芳王莹哲宋津茹
文献传递
一种检测巨噬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的新方法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活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的新方法。方法用超氧离子物荧光探针HE标记巨噬细胞后,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用最适发射波长为530mm的检测器1检测巨噬细胞内HE的荧光强度变化。结果检测器1可检测单个和多个巨噬细胞内HE的荧光强度变化,PMA刺激后巨噬细胞内HF荧光强度增强,NADPH氧化酶活性升高;地塞米松使巨噬细胞内HE荧光强度减弱,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经地塞米松处理0.5 h, PMA刺激引起的巨噬细胞内 HE荧光强度增强幅度减小, NADPH氧化酶活性变化减小。结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结合荧光标记技术可原位实时观察活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马晓冬黄行许鲍永耀朴英杰朱晓亮
关键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NADPH氧化酶巨噬细胞
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的制备及包封率测定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制备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观察脂质体鬼臼毒素在电镜下的形态及粒径范围,观察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的稳定性,测定混悬液中脂质体鬼臼毒素的包封率,并观察脂质体鬼臼毒素包封率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逆向薄膜蒸发法制备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观察透射电镜下脂质体鬼臼毒素的形态,混悬液低温离心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质体鬼臼毒素的包封率。结果:制备的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稳定性较理想,脂质体包封率为71.1%,1,3,6个月的脂质体包封率分别为:70.9%,60.8%,54.9%。结论:制备的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稳定性较理想,脂质体包封率较高,但包封率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朱晓亮曾抗李国锋张三泉李建华
关键词:脂质体鬼臼毒素包封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