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军
- 作品数:38 被引量:54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需求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加强农民工培训力度是解决其非农就业困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武汉市422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从农民工个人角度出发,了解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培训需求状况,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投资力度等方面出发分析农民工就业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最终提出促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政策建议。
- 杨晓军
-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培训
- 全球化、城镇化与二氧化碳排放被引量:6
- 2013年
- 根据STIRPAT模型、EKC模型和混合模型,运用中国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对CO2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对CO2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全国层面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和城镇化水平对CO2排放具有正的效应,外资依存度对CO2排放影响存在差异;区域层面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对CO2排放具有正的效应,外资依存度和城镇化水平对东部地区的CO2排放具有负的效应,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具有正的效应;此外,人口、经济和能源强度均对CO2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存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
- 杨晓军陈浩
-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城镇化CO2排放
- 空间视角下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同群效应
- 2023年
- 将同群效应假说引入城市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分析,利用1990-2019年中国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人口增长的同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理、经济和行政相邻城市间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同群效应,且地理相邻城市间的表现尤为明显;城市人口增长的同群效应随着地理距离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也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下降态势;区域层面上,东部城市人口增长的同群效应最大,略高于中西部城市,远高于东北城市;城市规模层面上,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同群效应最大,略高于中等城市,远高于小城市;相同规模城市会相互学习和借鉴人口增长经验,但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容易成为模仿对象;城市间学习性模仿和竞争性模仿均会强化同群效应。
- 杨晓军
- 关键词:人口增长城市
- 中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被引量:52
- 2013年
- 本文运用1993—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全国层面来看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随着时间推移,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效应,中部地区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效应,西部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效应,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越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杨晓军
-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城乡收入差距
- 农民工就业的职业选择、工资差异与人力资本约束被引量:15
- 2008年
- 由于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民工在非农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与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密切相关。文化程度、培训经历、打工年限、年龄和性别对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工资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因此,现阶段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应侧重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和完善城市劳动力培训市场,以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较好地解除农民工非农就业的人力资本约束。
- 杨晓军陈浩
- 关键词:农民工非农就业人力资本
- 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劳动力流入的影响——以中国的123个大城市为例被引量:10
- 2017年
- 运用中国123个大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未吸引劳动力流入,反而促使劳动力流出,这与现有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较小有关;从城市规模层面看,2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会促使劳动力流出,而2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这说明规模越大的城市对外来劳动力越具有吸引力;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劳动力流出,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入,这与东部地区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与户籍管制较高和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
- 杨晓军
-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大城市
-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与成果分享被引量:32
- 2012年
- 中国以农民工形式发生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城乡三部门经济下新的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1985~2009年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和成果分享。结果表明,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对经济成果分享程度偏低,二者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主要依赖于农民工数量增加,而对其自身劳动生产率依赖较小;农民工对经济成果分享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 杨晓军
-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增长成果分享
- 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 2020年
- 利用2003-2016年中国城市雾霾浓度面板数据,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测度城市雾霾污染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城市的雾霾浓度较高,西部和东北部城市的雾霾浓度相对较低;各区域城市雾霾污染均呈现两极或多极化趋势,且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全国相对差异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四大区域在样本期间内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β收敛,其中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城市雾霾污染存在非常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外溢是四大区域β收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杨晓军许嘉俊
- 关键词:收敛性城市
-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中国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人口向城市集聚,正确理解和揭示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有利于优化与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推动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根据2006-2017年中国628个城市人口规模面板数据,基于全国、地级市和县级市层面分析四大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状况,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城市人口规模的区域差异,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表明:全国及地级市人口规模的总体差异较大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而县级市人口规模的总体差异较小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东部总体城市和地级市、西部县级市的区域内差异最大,而中部城市的区域内差异最小;东部与西部城市的区域间差异最大,而中部与东北总体城市和地级市、东部与中部县级市的区域间差异最小;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仅全国和东部城市人口规模存在σ收敛趋势;不同层面或区域城市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东部总体城市和地级市、西部县级市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县级市人口规模的收敛速度高于地级市。因此,需要重视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特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市人口协调发展。
- 杨晓军
- 关键词:城市人口规模
- 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基于多尺度城市体系视角探析
- 2024年
- 在城市体系视角下,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既存在虹吸效应,也存在溢出效应,其具体结果取决于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动态平衡,因而有必要基于多尺度城市体系视角进行考察,探索城市人口有序增长和城市体系合理优化的可行路径,为考察城市体系下城市间人口增长的空间效应提供有益参考,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战略。本研究利用中国1990—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基于全国、省域和城市群层面的多尺度城市体系构建包含空间效应的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地理范围。研究表明:第一,不同层面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均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经过更换因变量、更换估计方法和补充遗漏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第二,在全国和省域城市体系下,国家和省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东部县级市人口增长具有溢出效应,而对其他类型城市人口增长具有虹吸效应,且对内陆地级市的虹吸效应明显高于东部地级市;此外,国家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高等级城市的虹吸效应最大。第三,在城市群城市体系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外围城市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第四,外围城市人口增长还会受到地理距离影响,加入地理距离后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虹吸效应的地理范围主要在250公里范围之内,且呈现随着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态势。为促进外围城市人口增长,既要科学认识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以释放其人口规模集聚红利;也需要外围城市主动融入城市体系,与中心城市建立较强的空间联系,以积
- 杨晓军
- 关键词:人口增长城市体系虹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