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江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265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走红
  • 2篇网络
  • 2篇乡村
  • 2篇乡村建设
  • 2篇逻辑
  • 1篇单位制
  • 1篇单位制社区
  • 1篇动员
  • 1篇动员机制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传播
  • 1篇信任
  • 1篇刑事
  • 1篇刑事案件
  • 1篇意见领袖
  • 1篇议题
  • 1篇议题设置
  • 1篇舆论
  • 1篇舆论生成
  • 1篇人口

机构

  • 9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空军工程大学

作者

  • 9篇杨江华

传媒

  • 2篇人文杂志
  • 2篇社会学评论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中州学刊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被引量:84
2022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在于乡村产业振兴,新时期国家实施的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陕西省宜君县的经验案例研究,探讨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机制。研究发现:借助数字技术下乡,以数字物流新基建重构城乡空间关系、加速城乡要素流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要硬件基础;将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与当地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相结合,在延展农业产业链中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引进培育乡村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帮助农民实现生计模式的创新转换;积极吸引和培育乡村数字新农人,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和扩充乡村人才资源,让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主体和受益主体,形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杨江华刘亚辉
关键词:数字技术
协同治理视野下的单位制社区建设:路径模式与制度框架被引量:4
2015年
单位制社区是研究中国城市基层治理体制转型的一个关键对象。本文基于西安市红旗社区建设模式的经验研究,提出破解当前我国单位制社区治理困境的出路在于建立一个由基层党委、驻地单位、社会组织与物业公司等基于功能匹配与互利合作原则而形成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框架。这一框架通过基层党建机制吸纳社区精英,借助各类文化社团激活再造社区凝聚力,从而改变社区集体动员难的问题;同时整合利用社区内外有利资源,适度引入市场机制,解决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最终实现以民生质量提升为导向的社区建设目标。
杨江华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协同治理
从网络走红到网红经济:生成逻辑与演变过程被引量:46
2018年
网络走红现象作为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蓬勃发展的一道独特景观,既见证了微观个体命运的戏剧性变化,又体现了一股强大的经济社会力量。基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采取技术—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对网络走红的性质特征、逻辑机制与后果影响进行了历史比较研究,文章发现:网络媒介技术社会扩散过程的跨越性特征和用户主体结构,是塑造影响网络走红的表现形式、群体特征与基本性质的重要因素;人们在网络上社交互动所建构生成的阶段性结构事实决定了网络走红的三类不同逻辑机制:即网络虚拟空间的公共广场效应、网络交往的社群化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的商业打造;网络走红的社会后果影响,经历了从文化社会领域到经济领域的过渡演变,并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而衍生出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网络走红现象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形成机理与发展变迁提供了鲜活样本。
杨江华
关键词:逻辑机制
网络集体行动的舆论生成及其演化机制
2016年
本文的目的在于,以药家鑫案为例,分析在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国,媒体舆论如何促使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转化为一场引人注目的网络集体行动事件,并推动网络集体行动的升级演化,进而改变案件的司法进程与最终结局。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近年来,互联网介入的集体行动正成为一种新趋势。有学者研究指出社交媒体之于集体行动动员的积极功能、助推作用及其推动民主进程的潜在意义;但也有学者认为在数字鸿沟的限制下。
杨江华
关键词:刑事案件意见领袖官方媒体议题设置新媒体传播
集体行为视野下的网络走红现象探析被引量:10
2015年
"走红现象"是网络社会蓬勃兴起的一个独特景观,是一种以红人、推手与哄客为主要行动者、基于网络社交媒体而兴起的、就某一话题或行为而展开的群体互动行为,其显著特征是非政治化、非直接利益关联、去组织化和无明确身份边界,因此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网络集体行为。影响网络走红的框架建构及其舆论生成的主要机制是社交媒体牵制下的舆论生态结构和情绪渲染为主的网络扩散动员。
杨江华鄢佩
关键词:动员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及其变迁被引量:38
2014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区域差异相对凸显,表现为京津沪地区处于绝对优势、民族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以及中部省份相对落后的格局,近年来这一格局日趋固化。导致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区域差异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和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干预效应。未来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应及时关注"中部坍塌"问题,在严格限制部属重点大学属地化招生比例的同时,建立基于人口比例和区域平衡的高考录取改革政策。
杨江华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民族多样性与社区邻里信任--基于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不同于已有研究从宏观的国家、省市层面的民族结构特征或微观的个体民族身份背景来讨论民族与信任的关系,本文提出从中观的社区层面,通过构建民族多样性指数来探究社区空间内的民族构成特征对邻里信任的影响。基于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数据,使用多层次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本文发现:整体来看,随着民族多样性增加,社区邻里信任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变化模式。这一发现不同于已有研究所认为的线性变化模式。具体到不同民族大类,就汉族、维吾尔等族、满蒙等族、南方各族而言,其所在社区的民族多样性特征对邻里信任水平的作用效应也存在差别。我国民族多样性对邻里信任的多元影响模式,可为基层社区的民族关系治理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杨江华贾洛雅郝明松
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新人口红利的生成逻辑被引量:29
2022年
数字乡村建设为破解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人口与人才短缺的双重困境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陕西省宜君县的案例研究,本文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新人口红利生成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下乡要着眼于我国乡村社会的人口现状和产业结构特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来盘活乡村生产要素和重构乡村产业体系,以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和实现农民生计模式的创新转换,为引回返乡青年人才资源、提升留守妇女人力资本回报和延展留守老年人口机会窗口创造积极条件,进而为催生乡村新人口红利提供多元的路径机制。宜君经验的重要启示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是“以人为本”,核心原则在于处理好外源与内生、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主要目标是帮助农民实现生计模式的创新转换,建立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杨江华王玉洁
关键词:乡村人口生成逻辑
网络社群的形成与发展演化机制研究:基于“帝吧”的发展史考察被引量:24
2019年
网络社群化生活已变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事实,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关于网络社群的形成机制、发展动力和演化变迁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基于百度贴吧"帝吧"的典型案例追踪研究,文章发现:媒介技术、话题事件与结构情境能否在特定事件活动中实现关联耦合,并催生一种新的互动模式,是解释网络社群形成与维续能力差异的主要机制;网络社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来自于身份认同与群体规范的制度内生过程,以及能否由此形成一种显性的社群亚文化;网络社群的演化变迁,一方面源自人数规模过快增长所引起的群体结构分化而导致原有社群整合机制的失效,另一方面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特殊事件或集体行动的催化作用。
杨江华陈玲
关键词:网络社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