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辅
- 作品数:10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东林视域下的《天主实义》与“补儒”困境
- 2016年
- 东林学风之兴与西学入华,是明清之际颇为突出的两大社会思潮,而作为儒家时学引领者的东林人士,又与代表西学的耶稣会士,共同践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质性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就学理言,儒学与西学存在根本性冲突,利玛窦通过降格太极和回溯"意志之天",欲置天主于更高哲学范畴,这本与东林立场绝然龃龉。而东林基于广泛化格物与身心互为体用的思想新机,摄取《天主实义》哲学架构的首尾两端:本体实在与为善禁恶,对西学作重构性解读,终促成主流儒学立场以求同存异之心对待西学的突然闯入。然而,利玛窦"合儒"成功的同时,其自身的文化异质性亦渐受儒学思维范式之消解,《天主实义》第七篇专论性善,以分疏"良善"与"习善"重塑天人关系,正表达了西士试图突破东林视域的努力。但在天人二分的思维执定之下,西士们无法供给儒者渗透与涵摄宇宙的有效心灵之径,终陷入"补儒"困境,走向影响力的式微。
- 柴可辅
- 高攀龙思想研究:理学与心学之接洽——从政治史与思想史两个维度考察
- 高攀龙是东林学派的第二任领袖。他生活在社会极其动荡的晚明时期,并以拯救国家之颓势为己任。他一生从政时间虽然短促,但却经历了东林党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而自己也是东林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高攀龙的政治理念并不等同于东林党,事实...
- 柴可辅
- 关键词:高攀龙东林学派道德哲学晚明时期
- 文献传递
- 晚明耶教“民间布道”之考察:龙华民路线的新定位被引量:5
- 2015年
- 关于"礼仪之争"的历史原因,一直为后世研究所关注。由于"礼仪之争"与平民布道关系至深,而龙华民作为民间路线的开拓者,其传教思路与利玛窦的上层路线颇有不合,所以将龙氏观作利氏的对立方,已然成为相关研究的某种价值预设,甚至有人以龙氏为"礼仪之争第一人"。传统的价值评判,究其根本是为明末清初耶教传教的历史境遇寻求内因,然而这种将"悲剧"结局多少系于龙华民,确有割裂传教方式的历史演变之嫌。事实上,耶教的焦点意识从上层走入民间,由"学者"转至"不学者",是"合儒补儒以超儒"的既定策略所内蕴的自然趋势,龙华民与利玛窦表面龃龉的背后,是前者在传教史的整体中对后者的直接深化与继承,两种路线之间的转换,又可视为双方在谋求传教的"均衡"运作。如此,利氏坚持以龙氏为继任者,便不应视之为"失察",而是对下一阶段传教工作的明确安排。
- 柴可辅
- 关键词:耶稣会利玛窦译名问题音译法
- 高攀龙思想研究:理学与心学之接洽
- 高攀龙是东林学派的第二任领袖。他生活在社会极其动荡的晚明时期,并以拯救国家之颓势为己任。他一生从政时间虽然短促,但却经历了东林党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而自己也是东林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高攀龙的政治理念并不等同于东林党,事实...
- 柴可辅
- 关键词:东林党东林学派心体天理
- 文献传递
- 孟子乐论中的"听众本位"(论文提纲)
- 柴可辅
- 宋明臣道的权利消退与自解——以“臣视君如寇仇”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孔子所确立的臣道,经由孟子'寇仇'论而使人臣获得明确的权利空间,到了隋唐,其又以君臣相待中的交换态势为自身之显现。而宋代理学之起兴,则职志于变交换态为君臣内在德性的'共情',遂使臣道本质同于父子之伦而特重君臣尊卑的自然性,臣道的权力空间即在天道的自然性与应然感中逐渐消退。然而,理学臣道范式的内在矛盾,又敦促明儒在强化传统君臣价值分层的同时,逐渐萌发区分公域与私域的冲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臣道权利空间的有限回归。
- 柴可辅
- 关键词:尊君
- 非道德哲学语境中的人性论
- 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新颖的维度对孟子的人性论重加考察。作者并未仅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孟子人性论,而是将之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里,把现实政治压力和政治理想作为决定性因素,并考察两者对人性论创建的影响。本文的中心意图是将人...
- 柴可辅
- 关键词:人性论政治压力政治理想政治哲学
- 文献传递
- 纠偏与开新:思想史视域中的东林学派及其思想建构被引量:3
- 2009年
- 晚明心学因阳明高弟王畿、王艮的讲学而影响广远,渐衍为思想界的主流,但二王及其后学在弘盛师说的过程中,佛教思想的渗入愈趋明显,蹈虚之流弊也渐趋横行。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中,通过一定程度回溯朱子学而重新引入身一心一性一理的理论结构,使主体之心得以接受来自本体与工夫两方面的规约;同时,这种回溯又并非对朱子学的简单"复辟"。东林学术之焦点意识,全在于一个"性"字,关注外在天理于主体自身之确然落实,避免理落空于人身之外,故其学问实际是欲在理之一元涵摄下,以不消泯主体性的方式发展儒学,即理学与心学之接洽。此体现着东林学派对心学思想史地位之肯定,亦彰明其与理学之区别所在,构成东林学派之独立学术个性。
- 柴可辅陈卫平
- 关键词:东林学派
- 儒家论乐的两重语义与乐教濡化效用的反思被引量:1
- 2020年
- 音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题之一。儒家给予音乐两重语义的分疏:从治乐者视角出发,音乐以仁道理念之再现为定性;从聆听者视角出发,音乐则以自然情态之表现为特征。面对两重语义之间的内在紧张,儒家基于声、情、理三者关系的建构,统合音乐的再现性与表现性,化解治乐者与聆听者的视角分歧,使乐教获得了具备充分经验厚度的可行性论证。而在随后的乐教实践中,儒家亦展开自我反思,以治乐者与聆听者之间道德共识的达成与生活经验的趋同为音乐濡化效用的条件,这对于当下的乐教开展有启示作用。
- 柴可辅
- 关键词:乐教濡化
- 晚明乐论的“节奏”观及其治世关怀
- 2014年
- 毫无疑问,'礼乐'文明的中华文明的代称,'礼'与'乐'向来是历代学者最为重视的内容。但在晚明,'乐'尤其是彰显古风正统的雅乐,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萎缩。古乐逐渐失传,俗乐侵入宫廷,诗与歌基本分裂,学者对'乐'也非皆能。这一切均是以治乐为格物、职志于恢复乐教的晚明学者所必须面对的历史性课题。
- 柴可辅
- 关键词:俗乐乐论雅乐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