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建利

作品数:89 被引量:767H指数:16
供职机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标准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4篇病毒
  • 15篇流行病
  • 15篇流行病学
  • 11篇综合征
  • 10篇血小板
  • 10篇血小板减少
  • 10篇发热
  • 10篇发热伴血小板...
  • 9篇疫情
  • 8篇血小板减少综...
  • 8篇流行病学特征
  • 8篇发热伴血小板...
  • 8篇传染
  • 7篇肝炎
  • 7篇传染病
  • 5篇信息系统
  • 5篇时间序列
  • 5篇宿主
  • 5篇染病
  • 5篇恙虫病

机构

  • 80篇江苏省疾病预...
  • 22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浙江省疾病预...
  • 3篇南京市疾病预...
  • 3篇东海县疾病预...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无锡市疾病预...
  • 2篇青岛市疾病预...
  • 2篇苏州市疾病预...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卫生部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铁路局
  • 1篇常州市疾病预...

作者

  • 81篇胡建利
  • 31篇鲍倡俊
  • 22篇刘文东
  • 17篇李志锋
  • 17篇汤奋扬
  • 15篇梁祁
  • 15篇吴莹
  • 14篇艾静
  • 12篇鲍昌俊
  • 12篇彭志行
  • 11篇李媛
  • 11篇谈忠鸣
  • 11篇戴启刚
  • 10篇朱叶飞
  • 9篇秦圆方
  • 8篇董晨
  • 8篇陈峰
  • 8篇朱凤才
  • 8篇张永杰
  • 8篇周伟忠

传媒

  • 18篇江苏预防医学
  • 7篇中国卫生统计
  • 7篇中国人兽共患...
  • 6篇中国公共卫生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中华疾病控制...
  • 4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卫生资源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年份

  • 6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10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中国HIV/AIDS流行趋势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对我国HIV/ADIS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今后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2006-2011年艾滋病疫情报告数据为基础建立GM(1,1)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陈代谢原理对2012-2015年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最终建立了三个GM(1,1)模型用于HIV/AIDS、AIDS、HIV流行趋势预测,三个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均为1级。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5年我国HIV/AIDS发病数分别为81832例、91576例、103618例、117494例,AIDS发病数分别为24442例、30467例、37174例、45500例,HIV发病数分别为57926例、62349例、68795例、76050例。结论2006年以来我国HIV/AIDS疫情逐年上升,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未来4年仍将延续持续上升的长期趋势,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需要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
刘文东吴莹梁祁艾静胡建利戴启刚李媛汤奋扬祖荣强
关键词:艾滋病
G Ⅱ.17[P17]型诺如病毒基因系统发育聚类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GⅡ.17[P17]型诺如病毒不同基因的发育聚类特征,为GⅡ.17[P17]序列的准确聚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3月至5月聚集性疫情中的GⅡ.17[P17]阳性标本,二代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下载的参考株序列共同构建进化树,分别对各基因(Nterm、NTP、P22、VPg、Pro、RdRp、VP1和VP2)序列进行系统发育聚类分析及熵值分析.结果16个GⅡ.17[P17]阳性标本中共14个获得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序深度及覆盖度均较高.首先构建RdRp及VP1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发育聚类均为6个簇(ClusterⅠ~Ⅵ),其中ClusterⅠ~Ⅳ聚类相同,Cluster V~Ⅵ聚类有少量差异.2023年的标本株序列位于Cluster V.以RdRp聚类为基准,对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进行聚类分析,发现NTP、RdRp和VP1基因聚类效果较好,6个簇均未形成新的分支.此外,这三个基因的熵值位点构成比也处于较低水平.结论诺如病毒GⅡ.17[P17]型别不同基因的系统发育聚类有一定差异,其中NTP、RdRp和VP1基因聚类效果较好.
李楚楚艾静秦圆方朱立国胡建利鲍倡俊付建光
关键词:诺如病毒基因系统发育聚类
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毒RNA脱落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3年
目的了解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毒RNA脱落时间与病毒单核苷酸突变和感染者人口、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关系,为新冠病毒感染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线索。方法收集江苏省2021年7月至9月暴发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感染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资料,采集病例鼻咽拭子样本,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在线分析平台判断病毒型别、分析突变位点,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新冠病毒RNA脱落时间与各研究因素的关系。结果本起新冠疫情最终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人员350例,其中女性占60.3%,年龄中位数49岁[四分位数间距(IQR,37~65岁)],中位病毒RNA脱落时间33天(IQR,26~44天)。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同武汉参考株序列相比,感染者序列存在34~41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属于VOC/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C346T、C1060T、T2803C、T7513C、A29681C为本起疫情350例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主要单核苷酸变异位点(SNP)。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临床分型、疫苗接种情况、SNP T2803C和T7513C对新冠病毒RNA的脱落时间存在影响;调整后的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年龄[HR=0.73,95%CI(0.55,0.95)]及T7513C[HR=0.37,95%CI(0.18,0.77)]仍然是新冠病毒RNA脱落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从病例个体因素和病毒单核苷酸变异两个角度分析了对病毒RNA脱落时间的影响,发现年长、患有高血压、较重临床症状、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疫苗,感染病毒存在T7513C突变者,存在新冠病毒RNA脱落时间较长的风险,应给予重点关注和康复后随访。
邹鑫许可戴启刚付建光丁松宁王寅王慎骄黄昊頔胡建利周扬霍翔尚庆香鲍倡俊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突变
BP神经网络在痢疾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研究BP神经网络在痢疾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方法用江苏省1995~2010年的痢疾月发病数作为试验数据,采用不同的样本构建策略进行BP模型拟合,从不同网络结构的模型中选择最优模型对2011年的痢疾发病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终选择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为:以过去3年同期发病数为网络输入,当前周期发病数为对应的期望输出,隐含层神经元数目为8个。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绝对误差率为7.97%。据此模型推算,2011年全省痢疾发病数为5515例,将延续2004年以来逐年下降的长期趋势。结论 BP神经网络很好的拟合了痢疾发病的动态趋势,预测效果理想,可用于常规预测分析。采用历史同期发病数为网络输入,当前周期发病数为期望输出的样本构建策略在具有明显季节性发病特征的传染病神经网络预测分析中具有推广意义。
刘文东吴莹艾静梁祁胡建利戴启刚李媛汤奋扬
关键词:BP神经网络痢疾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续发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续发率(SAR)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2—4月江苏省本土社会面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纳入328例社会面原发病例和40 146名密切接触者,并将密切接触者中7 d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者定义为续发病例。收集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等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R的影响因素。结果 328名原发病例共报告续发病例1 285例,SAR为3.2%(95%CI:3.0%~3.4%)。328例原发病例中,男性占61.9%(203例),年龄M(Q1,Q3)为38.5(27,51)岁;1 285例续发病例中,男性占59.1%(759例),年龄M(Q1,Q3)为34(17,52)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例为男性(OR=1.632,95%CI:1.418~1.877)、年龄20岁以下(OR=1.766,95%CI:1.506~2.072)和60岁及以上(OR=1.869,95%CI:1.476~2.365)、感染BA.2毒株分支(OR=2.906,95%CI:2.388~3.537)、病例分型是确诊普通型(OR=2.572,95%CI:2.036~3.249)和确诊轻型(OR=1.717,95%CI:1.486~1.985)的SAR风险更高;密切接触者年龄在20岁以下(OR=2.604,95%CI:2.250~3.015)和60岁及以上(OR=1.287,95%CI:1.052~1.573)、接触方式为同住接触(OR=27.854,95%CI:23.470~33.057)的SAR风险更高。结论 Omicron变异株原发病例性别、年龄、感染毒株分支、病例分型,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年龄和接触方式是SAR的影响因素。
尚庆香许可戴启刚黄昊頔胡建利邹鑫陈立凌魏叶李海朋甄茜蔡伟王寅鲍倡俊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原始株和流行株IgG抗体组合识别Omicron BA.5流行株感染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组合在识别Omicron BA.5流行株感染的应用。方法选择新冠高强度流行后的Omicron BF.7/BA.5自然感染人群、疫苗免后健康人群和免疫突破感染Omicron BF.7/BA.5病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原始株和流行株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并比较不同人群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应用ROC曲线探索新型冠状病毒原始型Spike IgG抗体(WT-S-IgG)和新型冠状病毒Spike(Omicron BA.5)IgG抗体(BA.5-S-IgG)两种抗体滴度以及两种抗体滴度比值在识别流行Omicron BA.5株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病原体诊断提供技术支撑。结果免疫突破感染Omicron BF.7/BA.5病例的WT-S-IgG和BA.5-S-IgG两种抗体滴度水平明显高于Omicron BF.7/BA.5自然感染人群和疫苗免后健康人群(均P<0.05)。WT-S-IgG和BA.5-S-IgG抗体识别Omicron BA.5流行株感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和0.961。BA.5-S-IgG与WT-S-IgG抗体滴度比值识别流行株感染AUC为0.873,当该比值为0.855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按照感染者的感染后时长分类,BA.5-S-IgG与WT-S-IgG抗体滴度的比值识别≤30 d和>30 d流行株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7和0.86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80%以上。结论BA.5-S-IgG和WT-S-IgG两种血清抗体滴度及其比值在识别Omicron BA.5流行株感染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储金金田华李楚楚李志锋董晨孔筱筱彭杰夫许可胡建利鲍倡俊朱立国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间接ELISAIGG抗体
江苏省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 分析江苏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疾病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收集2014年HFRS疫情监测资料,对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年HFRS年发病率为0.44/10万,病死率为1.14%.疫情主要集中在连云港、盐城、南京、常州等地;有秋冬季(10月至翌年1月)和春夏季(4-7月)2个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为1∶0.31,35~ 7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数较高,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62%).春季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和小家鼠(密度分别为1.50%和0.83%),秋季优势鼠种为臭鼰鼱和黑线姬鼠(密度分别为1.50%和1.33%).全年仅秋季1例黑线姬鼠检测到带毒,其带病毒鼠指数为0.01.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HFRS疫情逐渐上升,需持续加强疫情高发地区的监测、开展防鼠灭鼠工作、推广疫苗接种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王笑辰胡建利周伟忠秦圆方鲍倡俊朱叶飞汤奋扬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内地2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8
2017年
目的了解中国内地2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集中国内地2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基本情况、流行病学暴露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5例输入性病例输入来源国以委内瑞拉最多(17/25,占68.0%),年龄中位数为30岁,男女性别比为1.5∶1,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最多(12/25,占48.0%),发现方式以入境检疫和健康随访发现较多(均为9例,各占36.0%)。所有病例均出现皮疹,出现结膜炎和发热的比例分别为64.0%及52.0%;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阳性率依次为尿液(92.0%)、唾液(80.0%)和血液(60.0%)。结论加强对赴美洲等有寨卡病毒流行国家出境人员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加强自疫情国家入境人员的检验检疫;皮疹、尿液阳性可作为诊断寨卡病毒病的重要依据。
王亚丽张晓怡任瑞琦李超向妮娟涂文校随海田李剑森张萌陈恩富王全意刘晓青胡建利郭大城倪大新
关键词:输入性流行病学
季节指数法和ARIMA模型在感染性腹泻周发病数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应用季节指数法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建立传染病周预测模型。方法利用2008-2011年江苏省感染性腹泻周报告发病数资料,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季节指数、Eviews软件建立ARIMA模型,最后进行预测精度评价。结果江苏省感染性腹泻周发病数的预测模型为:Yt=St.(-0.335 6DYt-2'-0.206 1DYt-3'+0.572 2DYt-4'+0.174 5DYt-5'+μt+0.478 5μt-1-0.197 5μt-2+0.560 8μt-4+Yt-1'),该模型回代分析的平均误差率为12.44%,对2012年各周发病数进行预测也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运用季节指数法和ARIMA模型可以建立传染病的周预测模型,用于疫情的短期预测和动态分析。
胡建利刘文东梁祁吴莹李媛戴启刚鲍倡俊朱叶飞汤奋扬彭志行陈峰
关键词:传染病腹泻
一起皮肤炭疽疫情中炭疽杆菌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对引起2012年江苏省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炭疽杆菌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患者焦痂标本和病牛组织标本进行炭疽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4例患者焦痂标本和病牛组织标本中的炭疽杆菌具有相同的多位点序列和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分别为ST1型和PAⅠ型,并与国际参考株str.Ames Ancestor具有相同的基因型。结论:此次皮肤炭疽疫情中通过牛感染人的炭疽杆菌为ST1型和PA基因Ⅰ型菌株。
谈忠鸣张忠献董晨胡建利鲍倡俊汤奋扬朱叶飞
关键词:炭疽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