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滢
- 作品数:103 被引量:1,686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求解当代中国法学发展的“戴逸之问”——舒国滢教授访谈录被引量:22
- 2018年
- "戴逸之问"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戴逸教授提出的"法学是幼稚的"的观点,他指出了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性困惑,自此众多法学家将探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作为重要论题以求解此问。舒国滢教授通过对"戴逸之问"的思考,对中国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阶段性的判断:20世纪8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法学基本上处于"幼稚"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家治理形式的精细化,专业化的法律学术开始成长,但以围绕立法论为中心的法学知识生产呈现出依附解释体制的寄生状态,虽然有部分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用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读中国的法律制度实践,然而整个学界对"何为法学"这个问题并未进行严肃认真的讨论。2000年—2010年,中国的法教义学进入沉淀时期。这是因为进入新世纪,几乎所有的中国法学者都试图为中国法学寻找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法教义学的突然流行是中国法学到了知识更新或升级的阶段,是法学知识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求,创建真正的"法律科学"是中国法学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舒国滢教授以罗马法学为基础的欧陆私法(民法)学作为样本,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学本质上是一门教义学,而法教义学本身是一门科学,或者被(法学者们)认为是一门科学,进而回答了"戴逸之问",即中国法学要想摆脱幼稚走向成熟,就必须使自身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 舒国滢
- 关键词:法教义学法律科学
- 法学与历史学中的事实、证据与证明被引量:7
- 2020年
- "事实""证据""证明"等是法学与历史学共同的核心概念。对它们的对比分析表明,两个学科在理念和方法论上有着诸多相似。而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制度约束性,例如,在审判中,事实应当与构成要件相一致;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受到法律规范与时空场景的约束;司法语境要求决定者必须根据概率性的证明结论给出是与否的明确答案;追求真相的目标有时会被其他法律价值所凌驾,等等。不受此种制度约束的历史学,反而有许多理念值得法学学习,诸如重视事实的故事形式、证据的材料本质以及认知主体及其想象力等。
- 舒国滢宋旭光
- 关键词:法律事实历史事实真相
-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被引量:43
- 2005年
- 在新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法理学经历了一次学问传统的“断裂”。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法理学学问传统的裂痕在逐渐修复 ,法理学之自身“学术”因素得到强化 ,法理学者之“知识共同体意识”愈来愈得到彰显。但当代的法理学还面临西学强势如何因应、确立中国话语体系及研究范式、如何建立独创性理论的问题。未来的中国法理学应当培育世界知名的法理 (哲 )学家 ,应当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而又能够与世界法理 (哲 )学界展开对话的独创理论与学说体系 。
- 舒国滢
- 关键词:法理学中国法共同体意识世界法因应
- 法律行为概念与结构:一个学理的探讨
- 2002年
- 舒国滢艾群
- 关键词:法律行为法理学构成要件
- 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被引量:280
- 1999年
- 司法的广场化和司法的剧场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其价值。司法的广场化是一种人人直接照面的、没有身份和空间间隔、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司法活动方式,更多地体现出司法的大众化特点。司法的剧场化是指在以“剧场”为符号意象的人造建筑空间内进行的司法活动类型,它对于现代法治的制度、精神和习惯的形成具有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由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将会成为司法活动类型发展的一个趋向。然而,无论是司法的广场化,还是司法的剧场化也都还暗含着潜在的矛盾或深刻的悖论。从更为宏大的背景来看,司法的广场化和剧场化问题代表着自由/秩序、民主/独裁、实质主义/程序主义、大众化/精英化、通俗化/职业化、简单化/复杂化、感性创造/理性选择、多样化/单一化等等二元对立的语路。在这样复杂的语境和语路中,谈论司法的广场化或司法的剧场化哪一个更具有优位的正当性,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舒国滢
- 论法学的科学性问题
- 2022年
- 法学的科学性问题之由来法学的科学性问题并非由于当代“科际整合”的大背景而凸显并放大出来的一个理论议题,该话题由来已久。事实上,法学作为一门学问在其历史演进(特别是欧洲中世纪中晚期以来的)过程中不断遭受其他学问(尤其是哲学、自然科学)的挑战、质疑和批判,甚至在很长的时期内被排挤于“科学”的殿堂之外。厘清上述问题,需要回头追溯当代法学的古老源头,寻找它的由来。
- 舒国滢
- 关键词:科际整合当代法学历史演进自然科学学问
- 面临机遇与选择的中国法理学被引量:10
- 1995年
- 面临世纪之交,法学界的同仁似乎在作“世纪之末的反思”。怀着同样的心情,本人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三个问题:(a)如何定位中国法理学发展之现状?(b)中国法理学与世界法理(哲)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隔阂?(c)如何显扬中国法理学,使其跻身于世界法学舞台?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 舒国滢
- 关键词:中国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学世界法法学家民主与法制建设
- “争点论”探赜被引量:20
- 2012年
- "争点论"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赫玛戈拉斯系统论述的一种修辞学理论。为了对"个案"或"确定的问题"的实际解决,赫玛戈拉斯提出了四个所谓的"逻辑问题",即:事实争点(或推测性争点);定义争点;性质争点;程序争点(或转移争点)。与这四种争点并列的是所谓"法律问题",它们包括:条文的字面含义与(立法)意义或意图的争议;法律冲突;"(法律或文件表述)歧义"的争议;"基于类比推理"的争议,等等。赫玛戈拉斯身后直到公元2世纪,除了西塞罗、昆体良等人介绍他的"争点论"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与他的学说不同的争点论,另有学者沿着他的思想继续拓进,使他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此做出贡献最大的,也最为后世所知的,是公元2世纪的希腊修辞学家、"第二波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赫摩根尼斯。他系统地论述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13争点体系,其理论在中世纪被奉为修辞学上的最重要的权威。
- 舒国滢
- 关键词:逻辑问题修辞学
- 法律原则适用的困境——方法论视角的四个追问被引量:110
- 2005年
-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根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如果我们省略其他的形式分类,则大体上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非实定的法律原则”和“实定的法律原则”。通常情况下,两者本身不存在矛盾,实定的法律原则是由非实定的法律原则转化而来的。但有时人们必须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非实定的法律原则”和“实定的法律原则”效力的优先性,以及“非实定的法律原则”能否通过法律解释或论证纳入现行法律秩序的框架之内。法律原则是否具有可诉性,是通过个案来加以验证的,不能断言法律原则自始即无可诉性。相反,在对法律原则有否可诉性进行实证检验之前,预设其在性质上属于具有可诉性的法律规范,是符合逻辑的。
- 舒国滢
- 关键词:法律原理裁判规范
-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被引量:9
- 2000年
- 或许是由于工业化和商品化时代滥用理性和"计算"规则的缘故,我们现在已愈来愈丧失了黑格尔所称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的能力。崇高物象的心灵激荡,"无利害感"的游戏冲动.诗歌语言引动的惊异与纯喜,无限想象的自由伸展的渴望,"风格"、"趣味"的体验与追求。以及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描绘的"
- 舒国滢
- 关键词:法美学法律人美学价值审美意识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