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梅

作品数:29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小麦
  • 9篇锈病
  • 9篇条锈病
  • 9篇基因
  • 8篇育种
  • 7篇抗病
  • 7篇分子标记
  • 5篇性状
  • 5篇遗传育种
  • 5篇抗条锈
  • 5篇抗性
  • 4篇野生
  • 4篇同源
  • 4篇抗病基因
  • 4篇抗条锈病
  • 3篇锈病抗性
  • 3篇四川小麦
  • 3篇条锈病抗性
  • 3篇同源序列
  • 3篇普通小麦

机构

  • 29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成都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攀枝花市农林...
  • 1篇四川省温江中...

作者

  • 29篇邓梅
  • 19篇魏育明
  • 14篇陈国跃
  • 9篇江千涛
  • 9篇马建
  • 9篇郑有良
  • 8篇兰秀锦
  • 7篇刘亚西
  • 6篇姚方杰
  • 6篇蒋云峰
  • 6篇李伟
  • 4篇康厚扬
  • 4篇牟杨
  • 3篇苟璐璐
  • 3篇蒲至恩
  • 2篇何员江
  • 2篇叶雪玲
  • 2篇王际睿
  • 2篇陈时盛
  • 2篇程宇坤

传媒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作物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与小麦粒长QTL连锁的SNP分子标记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与小麦粒长QTL连锁的SNP分子标记及应用,属于作物分子遗传育种领域;所述SNP分子标记为KASP‑KL‑sau1,多态性为C/T;所述KASP‑KL‑sau1与小麦粒长QTL QKL.sau‑1B共定位于...
马建刘航曲翔汝唐华苹牟杨邓梅魏育明郑有良兰秀锦
艾草提取物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艾草提取物的用途,具体将艾草提取物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物的用途。赤霉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引起,经过试验,本发明的艾草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的生长,因此,艾草提取物对赤霉病的防治具有...
张亚洲李金桂邓梅许强魏育明
与小麦旗叶宽主效QTL连锁的KASP-Flw-sau6198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与小麦旗叶宽主效QTL连锁的KASP‑Flw‑sau6198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及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所述分子标记为SNP分子标记,多态性为A/G,其与小麦旗叶宽QTL QFLW.sau‑AM‑4B...
马建王健赵聪豪王素容曾照勇刘航唐华苹牟杨邓梅苟璐璐谭翠江千涛魏育明郑有良兰秀锦
不同生态环境对四川小麦品种(系)籽粒淀粉含量及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为了明确不同生态点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含量及理化特性的影响,对四川省27个小麦品种(系)在四个生态点(温江、西昌、崇州、仁寿)3年的籽粒淀粉总含量、直链/支链淀粉比例(直/支比)以及小麦淀粉糊化温度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个生态点的小麦淀粉品质指标在不同年份间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性状在不同生态点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仁寿地区的小麦淀粉直/支比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生态点,总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崇州点;仁寿和崇州地区的小麦淀粉糊化初始温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生态点,且仁寿地区的小麦淀粉糊化峰值温度和结束温度均显著高于温江地区。淀粉组成对淀粉的糊化特性有一定影响,且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与淀粉的糊化特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气象因子对小麦淀粉不同品质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降雨量、温度和光照时间对大多数淀粉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
邓梅张雄钟小娟江千涛
关键词: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生态点
利用SNP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小麦遗传图谱是进行小麦染色体分析和表型研究的遗传基础.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针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初级定位,确定相关性状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有助于开发辅助选择的实用性标记,并为利用次级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和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本研究以H461×CN16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为作图群体,利用90k小麦SNP基因芯片技术,对包含188个家系的RIL群体(F7)进行多态性分析,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Map QTL5.0的多QTL模型(MQM),对旗叶长、穗粒数等8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构建了包括43个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成功连锁到除2D、5D、6D外的18条染色体.该图谱共含有6 573个多态性SNP标记,覆盖的遗传距离长2 647.02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仅为0.4 c M.A、B、D三个染色体组分别含有标记2 696、3 094和684个;覆盖染色长度分别为1 130.92 c M、1 164.82 c M和330.44 c M;分别建立19、18和5个连锁群.对8种重要田间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66个重要农艺性状QTL,其中包括26个主效QTL,包含未见报道的新位点7个.全部QTL分布于2A、4A、6A、2B、4B、5B、2D、4D、7D 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7.4%-19.5%,其中62个QTL加性效应来自母本H461,其余来自父本CN16.以上结果为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精细定位打下了基础,也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
高尚莫洪君石浩然王智强林宇武方琨邓梅刘亚西魏育明郑有良
关键词:普通小麦QTL定位农艺性状SNP
小麦骨干亲本繁6产量相关性状关键基因组区段的遗传效应被引量:10
2018年
繁6是中国小麦育种最重要的骨干亲本之一,明确其优良特性的遗传机制对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鉴定了39个繁6衍生品种的7个产量相关性状,并利用全基因组SSR标记分析了繁6中控制这些性状重要遗传区段和基因位点在子代中的遗传效应。表型鉴定结果表明,繁6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世代衍生品种中表现无显著差异,表明这些性状在衍生品种选育过程中受到选择并稳定遗传。利用已获得的控制小麦产量相关"一致性"QTL区段的417个SSR标记进行分子扫描,发现11个繁6特异SSR标记在其衍生后代中被高频率遗传。性状–标记关联分析表明,21个来自繁6的特异SSR标记与产量相关性状极显著关联(P<0.01)。同时鉴定出分别位于2A和5A染色体的Xgdm93.3–Xgwm526.2和Xbarc100–Xgwm156.1区段,前者控制株高和小穗数,后者控制千粒重。本研究证实,上述两个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或区段在小麦产量育种进程中受到强烈的人为定向连续选择,并在四川乃至西南麦区小麦产量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梅何员江苟璐璐姚方杰李健张雪梅龙黎马建江千涛刘亚西魏育明陈国跃
关键词:小麦骨干亲本产量性状
与小麦旗叶宽主效QTL连锁的KASP-Flw-sau6198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与小麦旗叶宽主效QTL连锁的KASP‑Flw‑sau6198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及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所述分子标记为SNP分子标记,多态性为A/G,其与小麦旗叶宽QTL QFLW.sau‑AM‑4B...
马建王健赵聪豪王素容曾照勇刘航唐华苹牟杨邓梅苟璐璐谭翠江千涛魏育明郑有良兰秀锦
文献传递
一种新型赤霉病耐药菌株防治复合药剂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赤霉病耐药菌株防治复合药剂及其使用方法,本赤霉病耐药菌株防治复合药剂包括多菌灵、咪鲜胺、氰烯菌酯及戊唑醇,多灵菌的浓度范围为0.225㎎/ml‑0.25㎎/ml,咪鲜胺的浓度范围为0.81㎎/ml‑1㎎...
张亚洲李卓邓梅许强祁鹏飞魏育明
文献传递
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其获得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工程和小麦抗病遗传育种领域,具体地涉及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其获得方法及应用。所述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是通过使用简并引物:上游引物:5’-AAGTGGAACAAGGTTA...
郑有良陈国跃陈时盛魏育明刘亚西蒲至恩邓梅
文献传递
野生二粒小麦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析
2009年
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NBS-LRR保守结构设计了6对特异筒并引物,对20份抗小麦白粉病野生二粒小麦的基因组DNA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克隆,共获得22条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s)。同源性比较发现,这22条RGAs均属于NBS-LRR类抗病基因类似序列,与已知R基因相应区段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1%~99.6%。同时,利用MEGA3.1将这22条序列划分为9类。本研究在野生二粒小麦中获得的RGAs既可进一步用于筛选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病候选基因,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二粒系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该研究表明R基因同源克隆技术有望成为野生二粒小麦R基因克隆和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手段。
邓梅魏育明陈国跃郑有良
关键词:抗病基因同源序列野生二粒小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