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建永

作品数:83 被引量:48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8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4篇肿瘤
  • 29篇鼻咽
  • 26篇鼻咽癌
  • 20篇基因
  • 19篇细胞
  • 16篇预后
  • 13篇咽肿瘤
  • 13篇鼻咽肿瘤
  • 13篇病理
  • 10篇荧光
  • 10篇原位
  • 9篇原位杂交
  • 9篇染色
  • 9篇临床病理
  • 9篇分子
  • 8篇染色体
  • 7篇杂合性
  • 7篇乳腺
  • 7篇肠癌
  • 6篇荧光原位杂交

机构

  • 56篇中山大学
  • 1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1篇中山医科大学...
  • 5篇香港中文大学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南华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附...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云南省第二人...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83篇邵建永
  • 17篇吴秋良
  • 12篇曾益新
  • 10篇黄马燕
  • 9篇邓玲
  • 9篇侯景辉
  • 8篇梁小曼
  • 8篇邵琼
  • 7篇王芳
  • 6篇周志伟
  • 6篇万德森
  • 6篇管忠震
  • 6篇陈映波
  • 6篇潘志忠
  • 6篇张昌卿
  • 6篇林汉良
  • 5篇李宇红
  • 5篇詹友庆
  • 4篇李晓明
  • 4篇李苏

传媒

  • 15篇癌症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国肿瘤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新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Chines...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 7篇2002
  • 2篇2001
  • 8篇1999
  • 4篇1998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直肠癌远端扩散长度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2
2004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直肠癌远端的安全分子切除长度尚无定论。本研究拟探索直肠癌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阐明根治性直肠癌远端正常肠管应切除的安全长度。方法:收集1996年8月~1997年10月手术切除的P53阳性直肠癌标本61例,应用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常规HE染色,在显微镜下测量远端肠壁内浸润长度,并根据组织回缩比率,换算成活体远端浸润的实际长度;长期追踪随访,用寿命表法估计、比较各组浸润长度的生存曲线。结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阳性直肠癌,82.0%(50/61)病例向远端浸润,肠壁内扩散的分子长度0.11~3.50cm,平均0.59cm,>3cm仅1例;而用常规HE染色观察,29例(47.5%)发生肠壁内扩散,长度为0.10~1.39cm,平均0.13cm,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随访结果表明,浸润长度>1cm的病例,其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远端浸润或浸润<0.5cm组(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染色较常规HE染色测量直肠癌远端浸润长度更准确,对指导临床更有意义。P53阳性直肠癌远端浸润多数在1cm以内,根治术切除肿瘤远端正常肠管3cm对95%以上的病例已安全。浸润长度>1cm的病例生存率明显降低。
潘志忠万德森张昌卿邵建永李力人陈功周志伟卢震海王福龙
关键词:直肠癌免疫组化染色肠壁HE染色阳性
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对17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用Cox模型进行预后分析,旨在发现影响大肠癌根治术预后的因素,探索提高其疗效的措施。方法本文收集自1986年7月至1989年11月在我院施行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172例,其中结肠癌66例,...
潘志忠万德森詹友庆周志伟陈映波石明陈功张昌卿冯海涛邵建永
关键词:SURGERYP53PROGNOSISMODEL
文献传递
血清miR-103可作为乳腺癌潜在的诊断标记物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究血清miR-103在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中表达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搜集50例首治的乳腺癌患者的血清及相应的石蜡包埋组织和50例正常女性的血清作为对照,从血清中提取总RNA,运用荧光定量PCR的技术检测miR-103在乳腺癌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情况。运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ANOVA、χ2检验、秩和检验及MedCalc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103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血清中miR-103上调的相对表达量与乳腺癌临床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miR-103所得ROC曲线下面积为84.3%,区别乳腺癌和正常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70%。结论血清miR-103可作为乳腺癌一项潜在的诊断标记物,并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提示作用。
王小拍吴兴平颜黎栩邵建永
关键词:MIRNA乳腺肿瘤
左枕部皮肤表皮囊肿原位癌变1例被引量:1
2003年
周虹邵建永吴秋良
关键词: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皮肤肿瘤
xTAG液相芯片技术用于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适用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肺癌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突变,以Sanger测序法为参照,探讨x TAG液相芯片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适用性。方法随机选择1 139例Ⅰ-Ⅳ期肺癌组织标本,提取DNA,分别采用x TAG液相芯片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评价x TAG液相芯片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液相芯片法:共1 134例患者获得基因突变检测结果,Sanger测序法:共1 105例患者获得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9.56%和97.01%。以Sanger测序法为参照,x TAG液相芯片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9%和94.54%,两种方法均检出少数样本存在双外显子突变。两种方法检测出的突变型别完全吻合。结论采用x TAG液相芯片法可有效检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实现突变分型,且相对测序法更方便、高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郭元杰汪威付莎刘芳郭婧邵建永
关键词:EGFR突变
血浆EB病毒DNA浓度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被引量:32
2006年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远处转移,近年多项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未显示出明显的远处转移率的降低和远期生存的获益,综合治疗适宜个体及最佳模式尚未确立。血浆EB病毒DNA(EBVDNA)浓度是一项能反映鼻咽癌分期、治疗反应、预后的灵敏、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我们设计此前瞻性研究,探讨通过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浓度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分子学指标。方法:69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浓度。所有患者按计划随访,进行远期疗效及生存的评价。Kaplan-Meier法计算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远处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浓度(27000copies/ml)及治疗后EBVDNA检出率(55.56%)均高于持续缓解者(4000copies/ml,5.56%)及局部复发者(3850copies/ml,0%)(P值分别为0.039,0.001)。以治疗前20000copies/ml、治疗后0copies/ml为界值点,EBVDNA低浓度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高浓度患者,差异有显著性。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EBVDNA浓度(P=0.050,RR=3.95)、治疗后EBVDNA浓度(P=0.001,RR=11.74)均是影响无转移生存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患者治疗前后EBVDNA浓度变化综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EBVDNA浓度能否降到0是影响无转移生存最重要的预后因素(P=0.000)。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BVDNA浓度,尤其是治疗后能否降到0,能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有望为放化综合治疗筛选高危患者,指导放化结合模式的选择。
侯雪张力赵充李苏卢丽霞韩非邵建永黄培钰
关键词:鼻咽肿瘤肿瘤转移EB病毒DNA荧光定量PCR
FISH检测TOPII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II,TOPII)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264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分别进行TOPII基因及TOPII蛋白检测。结果 264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中,TOPII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为34%(91/264),且与乳腺癌临床分期、HER-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ER、PR、TOPII蛋白表达(P>0.05)无关。结论拓扑异构酶II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王小拍黄马燕张旭伍丽琼王芳邵琼邵建永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拓扑异构酶乳腺癌
用原代细胞培养和人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鼻咽癌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利用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及人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初步筛选出鼻咽癌差异表达基因,以发现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候选基因。方法分别用1例鼻咽癌细胞株C666及5例鼻咽癌培养出的原代细胞和3例鼻咽正常上皮的原代细胞,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并以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验证芯片结果。结果原代培养的鼻咽癌细胞和鼻咽正常上皮细胞通过细胞角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EBER1原位杂交和EBV-DNA荧光定量PCR证实;鼻咽癌原代细胞和鼻咽正常上皮原代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4例以上共同表达的差异基因有493个,包括上调基因264个,下调基因229个。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和芯片结果一致。结论用原代培养细胞及人类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构建基因表达谱能够准确、高效地筛选出鼻咽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该基因表达谱的建立为研究鼻咽癌分子生物学机制、鼻咽癌的分子分型和分子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李瑞平邵建永邓玲曾木圣宋立兵李满枝吴秋良
关键词:寡核苷酸芯片基因表达谱原代细胞培养
鼻咽癌患者血浆游离EBV/DNA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2
2004年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监测放疗后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120例初治、90例放疗后随诊患者,其中包括60例放疗后持续缓解,30例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含量。结果:初治、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检出率分别为96.0%、95.0%和100%,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鼻咽癌患者、健康对照者和非鼻咽癌的肿瘤患者;初治鼻咽癌患者各TNM分期之间血浆EBV/DNA拷贝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晚期患者(Ⅲ+Ⅳ)期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患者(Ⅰ+Ⅱ)期;初治患者治疗后已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显著高于尚未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初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40000拷贝/ml与<40000拷贝/ml两个水平,患者2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6.1%和92.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放疗后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的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患者。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对于鼻咽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判断预后、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李宇红邵建永冯惠霞郜红艺张力管忠震曾益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荧光定量PCREB病毒DNA
鼻咽癌组织线粒体DNA突变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通过检测鼻咽癌组织中线粒体DNA(m itochodrialDNA,m tDNA)部分区域的突变,探讨m tDNA突变在人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提取23例鼻咽癌组织及其同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总DNA,经PCR扩增m tDNA,产物直接测序测定m tDNA序列。[结果]23例鼻咽癌组织中8例(34.8%)发现33个突变,包括点突变27个,插入突变3个,缺失突变3个;这些突变分布于m tDNA序列中,27个m tDNA突变位于D鄄loop区,其中21个是属于基因库中的多态变化,6个为新发现的突变;另外6个m tDNA突变位于线粒体编码区。[结论]鼻咽癌组织线粒体DNA的D鄄loop区是一个高度多态性和突变性的区域,m tDNA的突变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有望成为肿瘤诊断的分子标记。
庞玲娟邵建永梁小曼邓玲黄马燕
关键词:鼻咽肿瘤线粒体DNA突变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