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风
- 作品数:144 被引量:51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 0 4例AMI患者发病 0 5~ 2 6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CAG) ,证实冠状动脉闭塞 ,仅对梗死相关血管直接行PT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结果 全组 2 0 4例患者再通 197例 ,成功率 96 % ,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 1~2 7h ,平均 5 6h。PTCA失败 7例 ,其中心包填塞 2例 ,钢丝不能通过 3例 ,术中死亡 2例 (均发生在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 ,死亡率为 0 9% ,5周内死亡 2例 (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未明显改善 ,死于心功能不全 ) ,2~ 6个月死亡 6例 (因再发心肌梗死而死亡 ) ,总死亡率 4 9%。结论 AMI后早期 (6h内 )成功的再灌注可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明显降低死亡率 ,即使在较晚时间(>12h) ,病人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 ,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仍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早期充分的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急诊PTCA治疗 ,可使开通闭塞血管的时间提前 ,PT CA后残余狭窄甚微 ,再灌注血流充分 ,极少发生恢复期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在条件比较好的大型医院 ,PTCA是治疗AMI的最佳方法。
- 陆东风熊龙根刘世明陈传荣李昭骥梁慧心原潇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率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及介入治疗进展被引量:9
- 2005年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主要为新生内膜的增殖。为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人们尝试了多种介入治疗方法,其中血管内放射治疗和药物涂层支架是较有效方法。本文拟对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和血管内放射及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再狭窄作一综述。
- 黄璟陆东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再狭窄血管内放射药物涂层支架
- 血浆脂蛋白(a)与冠心病病程进展的关系
- 1998年
- 270例冠心病(CHD)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9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SAP)11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58例,正常对照组(NS)82例,测定血浆脂蛋白[LP(a)]浓度分别为250.8±60.9;319.3±101.9;240.8±96.3;184.1±66.1。以USAP组最高,SAP及AMI组次之,NS组显著低于上述冠心病各亚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表明LP(a)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的病程进展有密切关系。
- 许博裳李昭骥陆东风肖柯玲
- 关键词:冠心病病程进展
- 静息心血池显像测定冠心病人左、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 1989年
- 我们对35例冠心病人在静息状态下用超大型数字式γ-照像机作平衡门电路法核素心血池显像,同时测定左、右心室功能及左室壁节段性功能,并以13例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李昭骥陆东风陈敏生叶广春吴媛欧阳智
- 关键词:心血池显像冠心病心功能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早期和后期改变
- 1996年
- 陆东风李昭骥马礼坤李国强许博裳谢蓉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血管造影剂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征。方法:213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根据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管腔收缩期狭窄判定为心肌桥。结果:共检出63例,检出率2.96%,均位于左前降支。其中1级狭窄53例(84.1%),2级狭窄9例(14.3%),3级狭窄1例(1.6%)。19例(30.2%)在心肌桥近段有粥样硬化病变。25例(39.7%)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1例95%收缩期狭窄病例置入支架,余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时收缩期狭窄是判定心肌桥的重要依据,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事件,应引起重视。
- 熊龙根陆东风刘世明许博裳
-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动脉粥样硬化
- 及时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8
- 1997年
- 根据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获开通的时间不同,将5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分为<6小时组和>6小时组,又根据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通畅的程度不同,分为通畅组、基本通畅组和未通组,观察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对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6小时内开通者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面积,改善梗塞后左室功能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小时开通组与未通组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缩小梗塞面积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基本通畅组近期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再梗塞率高于通畅组和未通组,但基本通畅组和通畅组心肌梗塞缩小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提示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 马礼坤陆东风李昭骥龙冠洲李国强刘世明谢蓉
-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肌再灌注AMI溶栓疗法预后
- 新生SD大鼠心肌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自新生大鼠心脏中分离得到心肌干细胞,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无菌操作取下新生鼠心脏,经反复消化后,弃去消化液,所得残余组织块进行培养,视生长情况进行传代。传代细胞采用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培养,细胞生长至镜下可见搏动细胞时,分别对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从消化后残留心肌组织块中成功培养出原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型为c-kit、CD31阳性,CD34、CD45阴性,心肌钙蛋白T(CTnT)阴性。细胞经传代培养两周后,单个细胞开始出现搏动,亦可见成团细胞的同步收缩。再次流式鉴定,表型有所改变,主要是CD31转阴性,CTnT阳性,而c-kit、CD34、CD45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再次证实,原代细胞并不表达心肌细胞结构蛋白CTnT,而在部分传代细胞内可见CTnT表达。结论成功自心脏中分离得到一类表型为c-kit+CD31+CD34-CD45-CTnT-的细胞,经使用不同成分培养液传代培养,可分化为可搏动的心肌细胞,并表达心肌结构蛋白。
- 陆东风吴昊黄璟李妍
- 关键词:心肌干细胞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
- 静脉溶栓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2例分析
- 1996年
-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经典治疗方案,大量临床观察均证明治性治疗可明显减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部分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存在血栓自溶现象,现有的判断梗塞相关血管的指标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对32例经静脉溶栓后患者,于溶栓开始后90分钟行急诊冠状动脉检查,旨在探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的血管再通率,并对部分梗塞相关血管未通的行补救性PTCA,以挽救部分存活心肌,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发现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为78.12%。判断梗塞血管再通无创指标中以心肌酶峰值前移最为准确,其次为心电图ST段下移,胸痛缓解及再灌注的心律失常不能作为判断再通的独立指标。
- 钱学贤刘映峰傅向阳陈爱华李志梁赵霞陆东风李绍骥
- 关键词:静脉溶栓冠脉造影
- 辛伐他汀对动脉滋养管及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对大鼠主动脉滋养血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逆转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和高脂血症治疗组。高脂血症组持续高脂喂养,4周后其中高脂血症治疗组在高脂喂养同时喂服辛伐他汀10mg/g·d,而另一高脂血症组不予药物治疗,第20周检测3组的血脂变化,观察主动脉、滋养血管病理改变及VEGF和NO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主动脉壁内层、中层厚度、滋养层滋养血管密度均显著增高,而高脂血症组大鼠血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血VEGF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辛伐他汀治疗组动脉壁内层、中层厚度均显著小于高脂血症组,滋养血管密度显著高于高脂血症组,辛伐他汀治疗组血NO、VEGF水平明显高于高脂血症组,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辛伐他汀有助于VEGF和NO浓度的升高及滋养血管的新生,可能有利于动脉内皮功能的修复。
- 吴峻肖云王玮陆东风何兆初陈敏生
- 关键词:高脂血症辛伐他汀滋养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