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青

作品数:47 被引量:210H指数:8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炭疽
  • 9篇螺旋体
  • 9篇钩端螺旋体
  • 8篇流行病
  • 8篇流行病学
  • 8篇病原学
  • 8篇布鲁氏菌
  • 7篇菌病
  • 6篇PCR
  • 5篇杆菌
  • 5篇MLVA
  • 5篇病例
  • 5篇布鲁氏菌病
  • 4篇人间布鲁氏菌...
  • 4篇问号钩端螺旋...
  • 4篇细胞
  • 4篇细菌
  • 4篇合酶
  • 4篇分离株
  • 4篇病原

机构

  • 41篇贵州省疾病预...
  • 9篇贵州医科大学
  • 4篇贵州大学
  • 3篇贵阳市动物疫...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黔南州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贵州中医药大...

作者

  • 41篇马青
  • 37篇刘英
  • 31篇李世军
  • 25篇唐光鹏
  • 24篇王定明
  • 18篇王月
  • 13篇田克诚
  • 13篇韦小瑜
  • 11篇姚光海
  • 11篇游旅
  • 7篇周敬祝
  • 5篇聂炜
  • 4篇李沛丽
  • 4篇黄荷
  • 4篇陈峥宏
  • 3篇黄艳
  • 3篇龚晓俊
  • 3篇陈贵春
  • 3篇刘昭宾
  • 3篇余春

传媒

  • 11篇中国人兽共患...
  • 9篇医学动物防制
  • 5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供防控工作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累计发生104起,病例183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46/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0.002/10万。全年可发病,5-10月报告病例最多(149 例,占81.42%)。以25~60岁发病最多(142例,占77.60%)。男女病例之比为6.96∶1。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162例,占88.52%)。散发77起占总起数的74.04%。聚集性病例106例占总病例57.92%。2013-2017年的人间炭疽中86.67%(13/15)有病死家畜接触史。实验室确诊4例。消毒前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5.79%(9/57),消毒后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2.21%(16/131)。结论 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下降明显,农村尚存在潜在聚集性疫情风险,疫源地消毒亟待规范,部门间联防联控有待落实,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姚光海马青胡灿王丹黄荷聂炜唐光鹏李世军
关键词:炭疽
贵州省2010-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菌株培养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获老鼠对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进行鼠类宿主动物及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 2010-2014年贵州省报告钩体病人共73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70%。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年合计报告病例数52例占全省同期病例的71.23%。6—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9.86%。检测钩体疑似病人血清样本18份,其中阳性7份,阳性率为38.89%,均为黄疸出血群抗体。未从钩体疑似病人分离到钩体菌株。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 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全部分离自黑线姬鼠,带菌率8.67%,经PCR检测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贵州省2010—2014年间钩体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鼠类动物,带菌群别为黄疸出血群,与钩体病人血清抗体群别相匹配,提示黑线姬鼠带菌与人间疫情存在相关性。
刘英陈峥宏李世军姚光海黄荷马青周敬祝唐光鹏王定明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宿主动物PCR
问号钩端螺旋体对J774A.1和THP-1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及ROS产生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索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对小鼠和人单核-巨噬细胞株NADPH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簇( ROS)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同宿主巨噬细胞对问号钩体的杀菌机制。方法采用问号钩体56601株感染J774A.1和THP-1细胞建立钩体细胞感染模型,光度法测定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和超氧离子O-2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ROS水平变化。结果光度法检测结果显示,问号钩体赖株感染2 h、4 h、12 h和24 h后,J774A.1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分别从感染前的0.6190μmol·min-1· mg-1上升至0.3055μmol · min-1· mg-1、6.1415μmol · min-1· mg-1、1.4871μmol·min-1·mg-1和0.9646μmol · min-1· mg-1;THP-1细胞 NADPH 氧化酶活性分别从感染前0.7235μmol·min-1·mg-1上升至0.8842μmol·min-1·mg-1、1.8971 μmol·min-1·mg-1、1.1254μmol·min-1·mg-1和0.5627μmol·min-1·mg-1;超氧离子结果显示,J774A.1细胞超氧离子水平由正常细胞的0.1890 μmol/L 分别上调至0.2363μmol/L、0.2977μmol/L、0.3240μmol/L 和0.3057μmol/L;THP-1细胞由正常细胞的0.1237μmol/L 分别上调至0.1493μmol/L、0.2490μmol/L、0.2700μmol/L和0.2727μmol/L;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示,钩体感染J774A.1和THP-1细胞2 h、4 h、12 h和24 h后,细胞ROS水平较正常细胞逐渐变强,24 h出现降低。结论问号钩体感染J774A.1和THP-1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和超氧离子O-2均显著上调,且J774A.1细胞上调更明显,结果有助于揭示巨噬细胞杀灭问号钩体的分子机制。
李世军李沛丽王铭周碧君刘英马青韦小瑜王定明唐光鹏
关键词:问号钩端螺旋体巨噬细胞
贵州省首起人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病原学调查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世界性、多宿主感染的人兽共患病。
李世军王定明王月唐光鹏田克诚陈贵春刘英马青龚晓俊刘昭宾
关键词:人间布鲁氏菌病病原学调查暴发疫情人兽共患病细菌侵入宿主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强毒性血清型分型与ESBLs检测
2020年
目的了解贵阳市肺炎克雷伯菌强毒性血清型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关系。方法采用黏液丝试验确定肺炎克雷伯菌株的高黏液表型,多重PCR方法检测菌株主要流行的强毒性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应用加克拉维酸复合药(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与单药(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的药敏纸片组合进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表型确证试验。结果17株肺炎克雷伯菌全部分离自痰标本,高黏液表型检出率占47.06%(8/17)。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占52.94%(9/17),其中K1是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毒力血清型,占47.06%(8/17),其次为K2毒力血清型。17株肺炎克雷伯菌仅有1株产ESBLs。结论临床病例痰液来源的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较高,强毒性血清分型以K1型为主,其中有1株K1型肺炎克雷伯菌在不具有高黏液表型的条件下产ESBLs。
马青刘英王月李世军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贵州省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高危人群调查及分离菌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贵州省威宁县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中的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调查、菌株分离鉴定及遗传特征分析,为布病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疫情中的高危人群进行抗体检测,采用虎红平板试验检测该起疫情中羊群血液布鲁氏菌抗体情况,分离抗体阳性患者病原菌进行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布鲁氏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43名高危人群中布鲁氏菌抗体阳性6名,抽取该疫情羊群血液302份经虎红平板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64份,阳性率为21.19%。1名抗体阳性者分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氏菌,MLVA-16结果显示与布鲁氏菌羊种生物3型聚类最近,MLST分析显示分离菌株为ST8型。结论分离自该起疫情的菌株遗传特征和鉴定结果符合羊种生物3型布鲁氏菌,MLST结果为ST8型。尽管抗体阳性并分离出布鲁氏菌,但是无相关症状,均为布鲁氏菌隐性感染者。疑似因贩运羊只引入疫畜而导致布病疫情,应引起医生、卫生及动物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重视。
王月陈红李沛丽刘英马青周敬祝余春黄艳唐光鹏王定明李世军
关键词:布鲁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2017-2021年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基因特征
2023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基因特征。方法以2017-2021年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保存于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毒种库)为研究对象,应用BCSP31-PCR方法进行布鲁氏菌属特异性鉴定,AMOS-PCR方法进行布鲁氏菌种/型鉴定;应用MLS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Bionumerics 8.0软件对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贵州省分离的32株布鲁氏菌,经BCSP31-PCR方法和AMOS-PCR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经MLST方法分析,可以分为2种ST型(ST8、ST39型),其中ST8型28株(87.5%)、ST39型4株(12.5%)。ST8型菌株分布在省内7个市(州),ST39型菌株仅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T8、ST39型菌株与羊种布鲁氏菌参考株聚在1个群内,且ST39型与ST8型菌株仅在glk基因内存在1个核苷酸位点差异,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羊种布鲁氏菌是近年来贵州省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主要病原体,ST8型是贵州省羊种布鲁氏菌的优势MLST基因型。
王月谭勤琴刘英杨幸贵营夏马青韦小瑜李世军
关键词:多位点序列分型
荧光偏振法在布鲁菌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荧光偏振法应用于人体血清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抗体检测,分析其在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布病实验室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贵州省2021年布病重点监测人群的血清245份,同时应用荧光偏振法(fluorescence polarisation method, FP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test, RBT)、血清凝集试验(serum agglutination test, S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检测,分析4种检测方法结果间的一致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FPA与RBT、SAT、ELISA的Kappa值分别为0.852、0.845、0.778,FPA与传统RBT、SAT的Kappa值均>0.750,即FPA与其他3种诊断方法比较,有很高的一致性。ELISA与RBT、SAT、FPA的Kappa值分别为0.779、0.804、0.778,ELISA与其他3种方法的Kappa值为0.610~0.800,即ELISA与其他3种诊断方法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确诊试验SAT比较,RB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FPA、ELISA与SAT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敏感性均为86.2%,但FPA的特异性(98.4%)高于ELISA的特异性(94.3%)。结论 与SAT进行比较,FPA和ELISA敏感性好、特异性强、一致率高、Kappa值较高;RBT一致性较好、敏感性高、特异性一般、易出现假阳性。通过比较和分析4种布病血清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荧光偏振法作为一种新技术,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布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王月张悦谭勤琴刘英马青韦小瑜王铭
关键词:布鲁菌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贵州省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对贵州省一起疑似皮肤炭疽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分析,以期为疫情的处置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患者皮肤渗出液、病死马肌肉及其刨剐地土壤样本进行炭疽芽孢杆菌分离培养,对疑似菌落采用革兰染色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和青霉素抑制试验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普通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PagA、Cap及rpoB基因。结果共检出7株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其中从患者皮肤渗出液分离出1株菌,从土壤标本分离出6株菌。传统方法将7株疑似菌株鉴定为炭疽芽孢杆菌,普通PCR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均显示7株菌株rpoB、PagA和Cap基因阳性。说明从患者皮肤渗出液和土壤标本均检出具有致病基因的炭疽芽孢杆菌,提示该起疫情为一起由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皮肤炭疽疫情。
马青陈红刘英唐光鹏王定明姚光海李世军
关键词:皮肤炭疽炭疽芽孢杆菌病原学分析PCR
贵州省2013-2021年羊种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3-2021年羊种布鲁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贵州省布鲁氏菌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2021年分离、鉴定和保存的78株羊种布鲁氏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运用BCSP31-PCR及AMOS-PCR技术对分离株分别进行布鲁氏菌属及种的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技术进行分型分析。对MLVA分型结果进行整理及聚类分析,了解贵州省羊种布鲁氏菌的MLVA型别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78株羊种菌分离株经BCSP31-PCR技术均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AMOS-PCR技术将其均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MLVA-8分型技术将其分为5种MLVA型,MLVA-16分型技术将其分为46种MLVA型,其中遵义市的MLVA-16基因型型别分布最多。基于MLVA-16分型数据聚类分析显示,78株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被聚类为4个群;最小生成树图显示,78株分离株被分为8个遗传复合体和14个单体。结论贵州省羊种布鲁氏菌MLVA型别呈多样性,提示贵州省布病疫情的病原体可能存在多条传播链。
王月谭勤琴刘英杨幸贵营夏马青韦小瑜李世军
关键词:羊种布鲁氏菌MLVA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