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滋华

作品数:30 被引量:278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肿瘤
  • 7篇软组织
  • 7篇软组织肿瘤
  • 7篇组织肿瘤
  • 6篇X线
  • 6篇磁共振
  • 5篇骨肿瘤
  • 5篇CT
  • 5篇CT诊断
  • 5篇成像
  • 4篇影像
  • 4篇细胞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断层摄影
  • 3篇断层摄影术
  • 3篇血管
  • 3篇细胞瘤
  • 3篇弥散
  • 3篇波谱

机构

  • 21篇山东大学
  • 4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作者

  • 25篇齐滋华
  • 16篇马祥兴
  • 12篇李传福
  • 5篇王青
  • 5篇张凯
  • 4篇于德新
  • 4篇王鲁仲
  • 4篇华伯埙
  • 3篇崔凤玉
  • 2篇杨辉
  • 2篇姜保东
  • 2篇王鲁中
  • 2篇李振峰
  • 2篇刘影
  • 2篇李笃民
  • 1篇徐惠
  • 1篇崔风玉
  • 1篇李志田
  • 1篇刘心合
  • 1篇郭卫华

传媒

  • 5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肿瘤防治杂志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软组织血管瘤的CT诊断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评价CT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软组织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8例,蔓状血管瘤8例,毛细血管瘤2例,混合型血管瘤2例,血管瘤病3例。平扫肿瘤呈结节状、分叶状、管状或团块状低密度病变,静脉石或钙化12例,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可呈扭曲血管状,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依据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可对软组织内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
齐滋华刘影崔凤玉马祥兴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血管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软组织血管瘤的影像诊断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软组织血管瘤的X线平片、CT 和MRI 征象,探讨CT 和MRI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软组织血管瘤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动态增强扫描8例,MRI检查15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9例,蔓状血管瘤8例,毛细血管瘤3例,混合型血管瘤2 例,血管瘤病3例。CT平扫肿瘤呈结节状、分叶状、管状或团块状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可呈扭曲血管状,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或轻度强化。MRIT1WI上肿瘤呈略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其中夹杂不均匀信号,病理上代表了脂肪、纤维组织、平滑肌、血栓、静脉石和钙化。结论:CT和MRI对血管瘤均可作出定性诊断,但MRI在显示血管瘤内特征性的血管及血管成分间的脂肪纤维组织方面较CT优越。
齐滋华李传福崔凤玉刘影马祥兴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占位征象的再认识(附37例报告)
2001年
回顾性分析 3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ISDH)的 CT表现及形成机制。间接征象的观察在 ISDH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有 :1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 ,2脑灰白质界面广泛一致性内移 ,3脑白质凹陷征 ,4脑沟消失及脑回聚拢内移征。 CT增强扫描对 ISDH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表现为 :1患侧脑表面血管内移 ,2血肿膜呈点线状高密度影 ,3血肿腔本身增强。认为熟悉 ISDH各种 CT征象 ,增强扫描征象 ,必要时辅以冠位增强扫描能提高
王鲁仲齐滋华王青马祥兴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等密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
肝脓肿的CT诊断
2002年
为了提高CT检查对肝脓肿的诊断率,本文对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30例肝脓肿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30例均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男17例、女13例,年龄12~78岁、平均54岁,病程4天至1个月26例、1~3个月3例、6个月以上1例。表现为发热29例。
李祖瑞齐滋华邢德海
关键词:肝脓肿肝疾病CT病灶内动脉期
全文增补中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弥散成像对骨肌肿瘤定性诊断的价值
:评价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MR-DCE)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动态强化参数最大上升斜率(MSI)值、最大下降斜率(MSD)值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ADC值对骨肌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
齐滋华李传福姜保东马祥兴张凯于德新杨辉
关键词:弥散成像
3T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在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应用超高场3T磁共振机对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进行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研究,探讨1H-MRS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成像特点,及对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活检和病理证实的骨与软组织肿瘤49例,在治疗前用点分辨波谱技术进行1H-MRS检查,观察1H-MRS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成像特点,比较良、恶性肿瘤波谱图有无差异。1H-MRS的单体素氢质子波谱脑检查直接出现波谱,观测胆碱复合物峰相对于肌酸峰的高低或有无胆碱峰,并计算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值,依Cho/Cr值判断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结果骨与软组织肿瘤的1H-MRS波形与正常肌肉明显不同,骨与软组织肿瘤中恶性肿瘤Cho峰明显高于Cr峰;良性肿瘤中见Cho峰消失或极低的Cho峰。恶性与良性肿瘤的Cho/Cr比值分别为3.13±0.97与1.34±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以1.79为阈值,Cho/Cr比值应用于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80%、准确率为90%。结论 1H-MRS测得的Cho水平的增高与骨、软组织恶性肿瘤相关,Cho/Cr值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1H-MRS是常规磁共振影像的重要补充。
齐滋华李传福马祥兴李振峰张凯于德新
关键词: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磁共振波谱
腹茧症的影像及临床诊断被引量:29
2005年
 目的 提高对腹茧症的认识及影像学诊断能力。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 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诊断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腹痛9例,腹胀5例,腹部包块 4 例,7 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分别误诊为卵巢肿瘤蒂扭转 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1例,慢性阑尾炎1例,急慢性肠梗阻3例。2例CT检查诊断为腹茧症。术中发现大网膜短缩4例,缺如5例,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包裹。胃肠造影典型表现为小肠聚集成团,呈菜花状或M形排列,且长时间形态不变;典型CT表现为新月形或半圆形低密度(纤维包膜)。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茧症。结论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对该病有一定诊断价值,最后确诊需手术及病理。
王鲁仲齐滋华刘亚群张晓明
关键词:诊断显像腹茧症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定位与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患者 4 2例。结果 :起源于肾上腺者 35例 (双侧 5例 ) ,异位 7例 ,其中恶性 6例 ,儿童 4例。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为肿块较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特点 ,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血 ,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 ,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或略有强化。CT对该病定位率 95 .2 % ,定性率 90 .5 %。结论 :CT是嗜铬细胞瘤定位和定性诊断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并能对多发。
齐滋华王鲁中郭卫华王青马祥兴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脊椎破坏性病变100例CT分析
2002年
齐滋华马祥兴李毅王青
关键词:CT脊椎肿瘤
肾上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一例被引量:7
2004年
齐滋华李传福马祥兴
关键词: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肾上腺包块上腹部压痛腹部B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