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绍斌
- 作品数:37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 “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变革中占有基石性地位,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概念。但“熟知并非真知”,在人们不断“重复”这一概念的时候,对其真实内涵却大多没有进行深入追究,这也导致了对这一概念的诸多“误解”和“偏见”。本篇论...
- 卞绍斌
- 关键词:社会概念公共生活
- 文献传递
- 体系的终结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走向——对“教科书哲学”及“批判教科书哲学”的几点反思被引量:5
- 2002年
- 旧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 ,形成了“思想体系的时代”。而马克思意识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体系哲学的内在矛盾 ,对其展开了彻底的颠覆 ,从而开启了“反体系时代”。当代中国的“批评教科书哲学”和诸多学者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探讨虽然也都以改造旧哲学为己任 ,但支配它们的实质上仍然是一种隐性体系意识。未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 ,只能是沿着马克思自己所开辟的道路 ,摆脱体系情结 ,走向“后体系时代”。
- 白刚卞绍斌
- 关键词:体系哲学马克思哲学
- 从“历史主义”到“历史的终结”——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诘难被引量:1
- 2010年
- 受传统解读模式的制约,学界的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研究常带有强烈的"决定论"色彩,人们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论断理解成一种"普适性"原理和教条,容易遮蔽这一历史观的价值指向,西方一些学者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评和诘难。探讨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真实内涵和当代意义,必须认真对待和正面回应这些诘难。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论述必须具体地、历史地加以理解。
- 卞绍斌
- 关键词:历史主义
- 解放叙事的前提批判与当代阐释——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评析
- 2007年
- 卞绍斌
- 关键词:叙事
- 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0条解读被引量:4
- 2011年
- 当前,关于"市民社会"①的讨论依然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这一理论所预设的"自由平等个人"和"私有财产权"等理念经由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而日益深入人心,在此情势下,考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不过,对于一些常识性概念进行不断省察不仅是保持观念敏锐性的需要,还在于立足新的思想语境批判我们曾确信的价值观念,看它们是否需要修正或改变。"市民社会"正是属于需要重新反省的重要词汇之一。
- 卞绍斌
-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类社会全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
- 邓小平理论的人学视界
- 1999年
- 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情怀时刻关注人、思考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本方试图从几个不同侧面对其作一初步探讨。一、唯物史观———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根本依据唯物史观是马...
- 卞绍斌
-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邓小平人学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人学观
- 公共生活的批判与重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被引量:1
- 2009年
- 本文从现代性状况所造成的"个体主体"与"共同体"分裂的现实境遇出发,通过比较研究黑格尔和马克思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思想理路,指出批判与重构"公共生活"乃是马克思思想革命的重要体现。阐释马克思思想的"公共性"内涵,对于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并开展与当代政治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卞绍斌
- 关键词:黑格尔公共生活
- 走向后体系时代——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前提性批判
- 2002年
- 在当前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探讨中,寻求终极解释原则和构筑完美的体系仍然是主导许多学者的隐性意识,这一体系意识极大地阻碍了马克思哲学研究向更深层次扩展。本文通过对当前学界流行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的批判性解析,指出其缺卖和虚妄之处,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体系意识在深层逻辑上恰是向旧形而上学的回归,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恰恰在于颠覆旧形而上学的体系意识。因此,走出体系的怪圈,探询马克思哲学的真境,乃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 张宏卞绍斌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前提性批判
- 评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概念的诘难被引量:3
- 2009年
- 本文通过梳理哈耶克、伯林、哈贝马斯等人对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种种"诘难",展现理解这一概念的思想背景和现实境遇,进而依据马克思的思想文本,辩驳和澄清这一概念的真实内涵,同时批判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传统解读模式。
- 卞绍斌
- 关键词:哈耶克哈贝马斯社会
- 法则与自由:康德定言命令公式的规范性阐释被引量:8
- 2018年
- 康德实践哲学语境中的定言命令有多重表现形式。均是从不同维度表征人自身即是目的这一思想旨趣,而自由则是确证人性目的论的根本价值前提,也是证成定言命令的规范性基础。为保障和提升此价值取向,需要经由纯粹实践理性能力确立普遍性法则,具体表现在作为内在限制的德性义务和外在强制的法权义务,由此防止自由的滥用并毁灭自身,也让我们免受自身和他人感性偏好的制约。确立基本自由理念,培育和修习道德禀赋,提升道德人格理想,是实践并完成定言命令的重要途径。基于规范性视角,不仅可以对康德不同时期实践哲学文本作融贯一致的理解,祛除单纯形而上学证成路径的缺失,而且能够有效应对关于康德伦理学的误读和批评。
- 卞绍斌
- 关键词:义务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