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方
- 作品数:41 被引量:88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新社会经济运动”:非政府组织与“私营标准”——基于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案例的讨论被引量:2
- 2015年
- 在繁荣的世界市场表象之下,以新自由主义为理念基石的全球经济非正义面向为知识界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快速全球化浪潮的兴盛,发端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以非政府组织参与市场治理为特点的"新社会经济运动",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景观,推动经济正义的重要力量,而"新社会经济运动"的一个基本形式是非政府组织倡导和推广"私营标准"和以此为基础的"另类经济"模式。本研究以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的案例为基础,解析"新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内涵,呈现非政府组织参与市场治理,进而促进经济正义的形式与机制。研究发现,以NGO组织主导制定的"私营标准"已逐渐成为影响市场品味、构造市场结构的重要力量,并鲜明地体现了"新社会经济运动",找回经济活动的政治和社会维度的价值承诺。但借助于科层治理模式运转的运行方式,限制了其价值承诺的真正兑现。
- 梅琳吕方
-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 “摘帽县”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基于兰考县案例的思考被引量:27
- 2020年
- 2017年以来,全国已陆续有436个国定贫困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这标志着中国减贫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准确认识贫困县"摘帽"后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方面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对于理解"摘帽县"后续政策体系设计,以及中国减贫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自然延伸,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内在要求,是助推"摘帽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县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方法。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解决存量贫困问题,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治理"攻坚病",以及转化脱贫攻坚时期在县域治理各领域形成的经验和创新成果,促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
- 龚冰吕方
- “政策经营者”:“支持型政权”与新乡土精英的崛起——基于“河村”案例的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新千年以降,伴随着国家借助大规模"惠农政策"推进农村发展的治理形态不断扩展其边界与内涵,县乡政府的主要工作转变为向农村和农户传递国家的各项政策资源,保证国家"惠农政策"在基层的有效执行,我们可以将其运行特点概括为"支持型政权"。由于"支持型政权"运转逻辑的内生需求,农村社会中"政策经营者"群体快速崛起。借助对政策资源和乡土资本的娴熟运作,"政策经营者"成为新的乡土精英,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新乡土精英的出现,往往嵌生于特定的政治社会生态之中,这便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建乡土秩序的载体。
- 吕方向德平
- 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特征、挑战及关键议题被引量:26
- 2021年
-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知识界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重点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三农"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是执政党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积极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败"问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是继脱贫攻坚之后统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这些认识具有启示意义,但如果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大历史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是区别于一切既有旧式现代性模式的新型现代化路径,其核心特征在于人民至上、城乡融合、绿色共享。未来30年,实施乡村振兴既面临着多期叠加的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要着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形式,促进以文化繁荣涵养民情。
- 吕方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
- 单位社会变革与社会基础秩序重构——以东北某超大型国企组织变革为个案
- 中国式现代性是以回应西来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总体性危机为起点的。与传统社会“王朝更迭”的内部危机相比,晚清以降的总体性危机是伴随着政治解组,出现了社会解组的全面危机,并且面对开放的世界体系,已经不可能回到原来在封...
- 吕方
- 关键词:单位社会公共性
- “后单位时代”的城市社会治理被引量:12
- 2015年
- 与单位时代的"纵向一体化"的同质城市社会单元化结构不同,改革以来,城市社会的异质性激增,各种新的社会风险不断出现。过去的十余年间,国家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布局网格化社会管理等举措,试图重新构筑城市社会的整合方式,但城市治理的主导逻辑依然是问题主义取向的,各项改革往往是被现实倒逼着做出调整,而缺乏从新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总体历程与内在逻辑出发,提出新时期城市社会治理的总体构想。单位社会的消解与变异,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城市社会提供了绝好的视角,由是观之,则"后单位时代"城市治理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组织载体的建设,实现社会团结再造、"结社"民情培育以及新公共性格局构建的三重目标。
- 吕方田毅鹏
- 关键词:单位社会社会团结
- 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被引量:1
- 2010年
- 一、“单位社会”终结之内涵作为对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一种比较贴切的概括.单位社会的概念实际上是从社会体制和制度结构的宏观研究视角展开论述的,其总体特征包括:1)特殊的“国家一单位一个人”的纵向联结控制机制。即单位成员依赖于单位组织,单位组织乃政府控制社会的组织手段;2)单位组织体制的高度合一性,
- 田毅鹏吕方
- 关键词:单位社会社会风险社会体制中国社会
- 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被引量:131
- 2009年
- 所谓单位社会的终结,并非指具体的作为职场的"单位组织"的终结,而是指1949年以来形成的中国社会宏观联结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即由"国家—单位—个人"的控制体系向"国家—社区、社会团体—个人"协同参与模式的转变。社会联结方式的根本性变动,导致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和转型期社会联结之中断错乱。昔日由单位组织承载的社会公共性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萎缩,导致公共精神生活的衰落,使得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 田毅鹏吕方
- 关键词:单位社会社会体制社会公共性社会风险
- “新下乡时代”的来临——理解脱贫攻坚的知识贡献被引量:2
- 2021年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圆满收官,在中华民族历史和人类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同时为中国“三农”理论发展和国家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特别是从国家与乡村、国家与农民关系变迁的历史长时段来看,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国家乡村治理的首创经验和体制机制,标志着“新下乡时代”的来临。其突出特征是,国家根据“三农”工作形势,动员各类资源,系统性地回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困境与需求,同时通过“档案下乡”“干部下乡”“规则下乡”等多重手段,确保国家乡村治理意志得以有效贯彻,系统性改善乡村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态。
- 吕方
- 关键词:脱贫攻坚知识贡献
- “田野行政”视域下的县域精准扶贫被引量:3
- 2018年
- 通过恰当的治理结构安排,夯实县一级因地制宜安排项目回应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多元化、差异化需求的能力,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借助组织学权变学说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工具,提出一个"田野行政"的解释框架,用以考察十八大以来,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密集调整,为县域贫困治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基于对"茶县"跨度六年的跟踪调研,可以发现县域"精准扶贫"工作能力建设,有赖于通过恰当的分权治理结构安排,保持县一级因地制宜安排政策供给的自由裁量权。2014年以来,精准扶贫各项制度架构逐渐成型,"四到县"的改革,提升了县一级精准回应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但仍有一些瓶颈因素有待破解。
- 吕方冯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