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瑞芳 作品数:12 被引量:167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天文地球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山地边疆区域的经济开放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2013年 山地边疆云南省发展较为滞后,表现为长期以来的发展环境欠佳、城乡差距较大、对外经济开放度过低。在相对封闭的山地边疆环境下,云南省经济水平与全国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大,资源环境承载优势也并不突出。因此,"桥头堡战略"机遇下的云南省经济发展模式应是发挥资源环境特色和区位优势,形成山地工业、旅游服务业和门户经济为一体的衔接国内、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开放经济体,促进产城融合的滇中城市群为载体的因地制宜小城镇建设,培育特色品牌企业集聚的经济。在这一发展模式的践行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云南省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先行建设。 和瑞芳 孙久文关键词:桥头堡战略 云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被引量:3 2010年 从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维度、价值维度和伦理维度角度研究了云南省16个州市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把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11个分指标用TOPSIS方法综合测度,得出了云南省16个州市1993-200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并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极差计算了差异。得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格局:昆明成为增长极,滇中、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昭通经济衰退与西南保山、临沧、普洱成为云南经济水平最低地区。从1993-2008年,云南省16个市州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间绝对差距不断变大。最后提出了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和瑞芳 潘玉君 徐艳飞关键词:空间格局演化 科学普及中行为缺失的案例剖析——以地理学为例 被引量:7 2011年 以地理学为案例对科学普及中的行为缺失的研究,揭示出地理学公众认同危机是地理学面对公众行为缺失的苦果,这种行为缺失导致地理学无法满足社会各类群体的需求。寻求学术地理学与公众的对接,把握"区域"尺度及其尺度转换的研究,依靠具有优势的"计量革命"遗产,采取必要的行为措施,是走出地理学公众认同危机的主要途径。 孙俊 潘玉君 和瑞芳 崔文芳 杨静思 段颖娟关键词:地理学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无论是对发达区域(产业转出区)还是落后区域(承接区),都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采用对比的实证分析,从西部的动态比较优势出发,通过西部各省的优势比较从总体上确定了西部承接产业的优先承接区、一般承接区和承接障碍区,然后将西部各省的竞争优势与中部地区进行比较,确定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类型。 徐艳飞 和瑞芳 丁文君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与结果评价 被引量:3 2010年 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今天,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开始了多样化,开发程度也不断深入,这极大地加剧了人地关系研究的紧迫性。本文简要阐述了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理论对区域人地关系定量测定的一般方法,同时指出了人地关系状态系数这一指标在区域人地关系评价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的计算方法得出2004年中国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并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区域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结合经济、社会和人口密度要素,确立评价人地关系状况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建立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结果的评价模型,藉此判断区域人地关系的结果状态,为区域的开发、设计和预测做了必要的准备。运用该模型,文章将不同指标进行数学集成,对该年全国各个省区的人地关系状况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2004年中国各省区人地关系状态的相对优劣状况,从人地关系状态的结果出发,文章为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人地关系状况的维系提出了简要的建议。 姚辉 潘玉君 丁生 和瑞芳基于省际时空差异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阶段。实现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更要重视区际间的协调发展。该文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系统分析了区域系统等的协调发展状态以及省际时空差异。结果显示,自1998年以来,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具有高水平的人文发展水平,区域系统水平较高,但自然系统水平较低;西部地区自然系统水平较高、人文系统水平较低,二者呈现较低层次的协调度。各区域系统发展较为稳定,衡量省际区域系统及其人文、自然子系统相对差异的基尼系数数值较低,波动不大。因此今后我国仍要继续实施多种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发和保护并行、优势发挥有序与差距有效控制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孙久文 和瑞芳关键词:协调发展 基于省际时空差异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中国进入了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重要阶段。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区域内的协调,也要重视区域间的协调。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素系统分析了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与其省际时空差异。结果显示自1998年以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人文系统发展最好、区域系统水平较高,但自然系统压力较大;西部自然系统最显优势,但人文系统发展欠佳,区域系统呈现较低层次的协调。省域各要素系统发展态势较为稳定,衡量区域系统及其分指标人文、自然子系统相对差异的基尼系数数值较小且波动不大。今后我国仍要实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开发与和保护并行、优势发挥有序、差距有效控制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孙久文 和瑞芳关键词:协调发展 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被引量:12 2012年 在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知识形态,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转向,地理学向"软"的一面转向并关注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倾向于关注"社会→地理→科学"关系的历史解释,地理学家在科学史的地理解释思想上的贡献等理论基础上,拙文主要阐述科学地理学这一新学科在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体系上的独特性:①建构关注过去的、现在的及未来的"社会→地理→科学"关系;②践行"以任务带动学科"和"任务学科并重"的地理学发展方略,主要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③聚焦于科学活动因素的区域性,注重区域相关性分析方法论。基于这种独特性和地理学方法论精髓,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包括:①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②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与地理环境、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结构要素的时空结构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自然景观、社会景观、文化景观等的影响;④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的影响。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的独特性和研究内容决定了科学地理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与地理学特征是一致的,促进着现代地理学微观上的"深"化发展和宏观上的"综合"发展。 孙俊 潘玉君 姚辉 郭林生 和瑞芳 刘树芬 赵健霞 杨小燕关键词:学科性质 地理学发展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66 2011年 为揭示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借助"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概念模型,构建区域资源环境负荷指数,应用脱钩理论及基于弹性分析法改进的脱钩程度判定标准,以1998-2008年为时间界限,以T1、T2、T3、T4和T5 5个时期为时间尺度,以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空间尺度,试图对中国及各省区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进行定量判定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从时间演变还是从空间演变来看,中国及其绝大多数省区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演变主要从相对脱钩Ⅰ→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Ⅱ的呈近"正态分布曲线"的规律。②按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地带划分,各省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与全国比较的空间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对较低,但有上升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则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而逐渐下降,其下降速度的顺序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随着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的有力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正呈现良性互动,二者有望实现绝对脱钩,这对中国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赵兴国 潘玉君 赵波 和瑞芳 刘树芬 杨小燕 李会仙关键词:脱钩理论 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56 2012年 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定律的争论,实质上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地理学认识的发展,TFL(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之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场争论中,地理学理论的建设超出了传统的以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思考,出现了科学社会学对地理学理论的反思这一新的视角。以TFL的合理性为基础,地理学家论证了TFL在匀质空间和非匀质空间中的合理性,并强化了地理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论证过程中,早期的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和理论革命都被提及,而其关联的基础之一是GIS和GISscience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空间的表述和解读。而且,TFL之争以"邻近"为核心,在理论上与研究维度、尺度及其转换和时间地理学结合起来,构建了以"邻近"为核心的"维度—尺度—地域"关系体系。 孙俊 潘玉君 和瑞芳 刘海琴 常楠静 刘树芬 李会仙关键词: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