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正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菲律宾海
  • 3篇西菲律宾海
  • 2篇有孔虫
  • 2篇微化石
  • 2篇化石
  • 2篇季风
  • 2篇钙质超微化石
  • 2篇超微化石
  • 1篇底栖有孔虫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第四纪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堆积速率
  • 1篇中更新世
  • 1篇转换函数
  • 1篇微玻陨石
  • 1篇末次冰消期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6篇唐正
  • 6篇李铁刚
  • 4篇南青云
  • 3篇常凤鸣
  • 3篇仇晓华
  • 3篇于心科
  • 3篇陈双喜
  • 2篇孙荣涛
  • 2篇孙晗杰
  • 2篇徐兆凯
  • 1篇苏翔
  • 1篇李安春
  • 1篇熊志方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更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来自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证据被引量:6
2011年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历了由浅—深—浅—深的长周期变动,可能是由于全球碳库的长周期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大规模调整所致;同时温跃层/营养跃层也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特征。温跃层变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中布容事件前后呈现出相反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趋势,认为可能是由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引起。
孙晗杰李铁刚苏翔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中更新世长周期东亚季风
高有机质输入对底栖有孔虫的抑制作用--以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MD06-3054孔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底栖有孔虫古生产力指标—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enthic Foraminiiera Accumulation Rate,简称BFAR)和小泡虫超科的Uvigetina与Bulimina两属在种群中的百分含量(简称"U+B含量")是目前古海洋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从MD06-3054孔的记录中发现,两指标与有机质输入之间不仅不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而且当有机质输入大于阀值时,两指标均随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地降低,说明过高有机质的输入还会抑制底栖有孔虫的生长和繁盛。另外,还发现当TOC含量较高时,U+B含量指标较BFAR指标相对更适用。
陈双喜南青云李铁刚唐正仇晓华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古生产力
西菲律宾海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微玻陨石地层学被引量:4
2011年
对西菲律宾海MD06-3047和MD06-3050两个柱状样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微玻陨石分析.经过鉴定统计,识别出自2.36Ma以来的7个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事件,分别是Discoaster brouweri的末现、Calcidiscus macintyrei的末现、Large Gephyrocapsa的初现、Large Gephyrocapsa的末现、Pseudoemiliania lacunosa的末现、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的快速增长、以及Emiliania huxleyi的初现.同时,在MD06-3050柱状样岩芯1340~1374cm层位发现大量微玻陨石.通过氧同位素年代曲线对比,得出这些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学事件和微玻陨石事件的年龄.
孙晗杰李铁刚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微玻陨石
近700ka来西菲律宾海沉积物来源和东亚冬季风演化的常量元素记录被引量:6
2013年
为系统了解西菲律宾海700ka以来柱状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和古环境指示意义,对本哈姆高原上MD06-3047孔的221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和常量元素组成分析,并测试了其中16个典型沉积物中碎屑态的常量元素含量.物源判别图解及R型因子分析结果均表明钻孔中主要氧化物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附近火山碎屑物质沉积作用和陆源风尘物质输入,而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及热液活动的影响较小.特别是以Al2O3和K2O为代表的陆源风尘因子的得分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并与南极冰芯的古温度记录及中国黄土的东亚冬季风记录间具有良好可比性,进而为揭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及风尘源区干湿条件制约下的研究区内陆源风尘物质输入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替代性指标.
徐兆凯李铁刚于心科李安春唐正CHOI JinYong南青云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西菲律宾海
西北太平洋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估算
2011年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转换函数FP12-E,现代类比(Modern Analog Technique,MAT)和Mg/Ca比值法对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MD06-3054孔中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SST进行了估算。分析发现:(1)转换函数FP12-E不适用于该孔;(2)该孔中MAT法估算的末次冰期到冰后期SST的变化小于Mg/Ca比值法得到的结果;(3)考虑到浮游有孔虫产量的季节变化,Mg/Ca比值法得到的SSTMg/Ca末次冰期到冰后期的变化可能偏大。尽管如此,相对于MAT等古生态学方法,Mg/Ca比值法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少,若能对浮游有孔虫的季节产量等方面加以校正,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陈双喜李铁刚南青云唐正仇晓华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
西北太平洋上层水δ13C对末次冰消期南大洋深层水对流的响应被引量:1
2011年
晚更新世以来,源自南大洋深层水对流的冰消期δ13C低值事件广泛记录于低纬热带和南半球大洋沉积物中.然而,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也出现在远至北半球中纬度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在西北太平洋的古海洋记录中,受来自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影响的记录很多,而来自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却很少.黑潮源区连接着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南太平洋,该区MD06-3054孔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记录有助于探明南半球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对该孔上部1030cm岩芯中浮游有孔虫进行了AMS14C年代和氧碳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发现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两种的δ13C记录在约20.0~6.0ka BP都出现明显的负偏移,但26.5ka BP以来表层种与次表层种δ13C记录变化的整体趋势相反.而且,表层种记录与大气CO2记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变化在时间上也明显超前于次表层种.黑潮源区的水文状况分析显示,该区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是对南极周围南极深层水对流的响应.而表层和次表层种记录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δ13C低值信号传播路径的不同.末次冰消期黑潮源区次表层水体接收到的δ13C低值信号主要来自南极中层水的传播,而表层水体则可能更多地受到大气CO2的影响.黑潮源区的记录不仅证实了冲绳海槽表层水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主要是受西太平洋表层水体直接影响的推论,同时还说明来自南极高纬度地区的信号也可以传送到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陈双喜李铁刚唐正仇晓华熊志方南青云徐兆凯常凤鸣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